第29章 别急着下结论
作品:《SSSSSS神医》 他开始摆出前辈的姿态,教训后辈。
“这个病人,我看,问题还是出在……”
“我有一个问题。”
林舟突然开口,打断了陈国强的话。
他站了起来,手里拿着三份不同日期的化验单和报告。
他的举动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陈主任,先别急着下结论。”林舟平静地说。
他走到屏幕前,将手里的三份报告投影上去。
“第一份,三年前,风湿免疫科的会诊记录,主诉是‘游走性关节痛’,查体发现‘双膝关节短暂性肿胀’,血沉轻度增快。但因为症状很快消失,后续没有继续追查。”
“第二份,两年前,消化内科的住院记录,诊断是‘原因不明腹痛’,腹部CT提示‘少量盆腔积液’,也就是轻度的腹膜炎。同样,对症处理后好转,没有深究。”
“第三份,一年前,心内科的超声报告,提示‘微量心包积液’,被认为是病毒感染后的一过性改变。”
林舟说完,回过身,面对会议室里的所有专家。
“关节滑膜炎,腹膜炎,心包炎。这三种炎症,都属于‘浆膜炎’的范畴。请问在座的各位主任,在你们各自的诊疗过程中,有谁,把这三个发生在不同时间,不同部位的‘小问题’,联系在一起考虑过吗?”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
各个科室的主任面面相觑。他们确实没有。每个科室都只处理了自己领域内的问题,解决了当时的症状,然后就让病人出院了。
陈国强的脸色变了。
“你到底想说什么?东拉西扯一些陈年旧账有意义吗?”
林舟没有理会他的质问,继续说。
“这根本不是几种不同的病。这是一直在持续的,系统性的,以全身多发性浆膜炎为主要表现的同一种病。”
他的话语坚定而清晰。
“之所以五年都没有诊断,不是因为这个病有多罕见,多复杂。而是因为在最开始,在五年前,第一次诊断的方向,就错了。”
林舟的视线,终于落在了陈国强的身上。
他从厚厚的病历中,抽出了最上面,也是最古老的一张纸。那是五年前,这个病人第一次因为发热和乏力,来到第一医院急诊科就诊的门诊病历。
病历上的龙飞凤舞的签名,正是陈国强。
诊断那一栏,写着两个字:病毒感染。
“最初的诊断,就像是给一列火车设定了错误的轨道。后面所有的检查,所有的治疗,都只是在这条错误的轨道上徒劳地奔驰。”
林舟将那张病历,轻轻放在投影仪上。
陈国强的签名,被放大到整个屏幕,无比刺眼。
赵副院长的脸色变得非常难看。他请陈国强来,是让他来打压林舟,重塑权威的,不是让他来被当众揭开旧伤疤的。
“荒谬!”陈国强猛地站起来,他的涵养彻底被撕碎。“一个病毒感染的诊断有什么错?那是当时最合理的推断!你这是在搞历史清算!”
“我不是在清算。”林舟摇头。“我是在寻找真相。”
他转身,面向会议室的所有人。
“这个病人,得的既不是心内科的病,也不是消化科的病。它是一个被我们所有人,尤其是我们急诊科,遗漏了五年的病。”
“多发性浆膜炎,反复发热,关节痛……”林舟每说一个词,风湿免疫科主任的表情就变化一分。
“林舟,你别故弄玄虚了!”陈国强厉声喝道。
“这不是故弄玄虚。”林舟的声音很轻,却足以让每个人都听清。“这个病的诊断,其实很简单。它所有的谜底,都藏在一个五年前就该做,却始终没有做的检查里。”
他顿了顿,最后一次看向陈国强,那个因为愤怒和难堪而身体微微颤抖的人。
“而那个检查,叫做PPD试验。”
PPD试验。
三个字,像三颗投入死水潭的石子,在巨大的会议室里激起了无声的涟串涟漪。
大多数年轻医生脸上是茫然。那是什么?一个很古老的检验项目,似乎在教科书的角落里见过。而那些资深的科室主任们,表情则瞬间变得极其复杂。他们想到了,但又不敢去想。
“荒唐!”
陈国强终于从那种被揭开伤疤的震怒中找到了反击的切入点,他发出一声斥责。
“结核菌素试验?林舟,你是黔驴技穷了吗?病人五年了,没有咳嗽,没有盗汗,没有咯血,数次胸片和CT都提示肺部清晰,没有任何结核病灶!你现在跟我提结核病?”
他转向在座的所有人,试图重新掌握话语权。
“各位都是专家,结核病的典型症状是什么,还需要我重复吗?急诊科现在是靠臆想来诊断了吗?这是对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公然藐视!”
他的话掷地有声,企图将林舟的诊断打上“复古”和“不科学”的标签。一些原本还在思索的主任,也下意识地点了点头。的确,影像学证据不支持。
王建的脸上重新浮现出看好戏的表情,他觉得林舟这次玩脱了。拿一个早就被影像学排除的疾病出来,简直是自取其辱。
林舟没有理会陈国强的咆哮。他只是平静地看着主屏幕,对着话筒开口,他的话是说给会议室里每一个愿意听的人。
“我说的,不是肺结核。”
一句话,让陈国强的攻击像打在棉花上。
“我建议做PPD试验,是因为我怀疑病人患上的是一种非典型,或者说不常见的结核病——结核性多发性浆膜炎。”
林舟将那几张报告重新整理好。
“我们回顾一下,游走性关节痛,是滑膜炎。间断腹痛,CT提示有盆腔积液,是腹膜炎。胸闷,超声提示微量心包积液,是心包炎。滑膜,腹膜,心包膜,都属于浆膜。这是一种以全身浆膜为主要攻击目标的系统性疾病。”
他顿了顿,让信息在众人的大脑里发酵。
“为什么五年都找不到病因?因为它狡猾地伪装成了好几种病。病人关节痛了,就去看风湿免疫科。腹痛了,就去看消化内科。胸闷了,就去看心内科。每个科室的医生都尽职尽责地解决了病人当时的‘局部问题’,但没有人将这些散落了五年的珍珠,串成一条完整的项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