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谢谢你,大恩人
作品:《SSSSSS神医》 “血压在回升!”
“心率下来了!”
护士惊喜地报告着数据。
奇迹,正在发生。
所有人都看着林舟,这个年轻的代理主任,如同看着一个神祇。
那个之前瘫倒在地的女人,挣扎着爬了起来,她走到林舟面前,没有任何犹豫,“噗通”一声就跪了下去。
“林主任!谢谢你!谢谢你救了我丈夫和儿子!你就是我们家的大恩人啊!”她的额头重重磕在地上。
病床上男人的妻子也跟着跪了下来,泣不成声。
“起来。”林舟伸手去扶,但她们却不肯起。
最先跪下的那个女人,抬起头,脸上挂着泪,却带着一股决绝。“林主任,我对不起你!刚才……刚才都是那位王副主任,他跟我说,你年轻,不靠谱,让我们别信你的,说你是在拿我们的命开玩笑……我糊涂啊!我差点就害了他们!”
这句话,像一道闪电,劈在了王建的身上。
所有人的视线,齐刷刷地转向墙角的王建。
王建的脸,瞬间失去了所有血色。
林舟扶起那两个家属,让她们到旁边休息。他平静地看了一眼面如死灰的王建,没有说一个字。
然后,他转过身,面对着高源,以及所有因为刚才的抢救而聚拢过来的年轻医生和护士们。
“都看清楚了。”
他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朵里。
“记住今天这个病例。记住这罐药膏。更要记住,急诊科医生面对的,永远是未知的敌人。”
“教科书给你的,是一张地图,它告诉你哪里有山,哪里有河。但它不能代替你走路,更不能告诉你,那条河里是不是有毒。”
林舟走到高源身边,拿起了那本被他奉为圭臬的《急诊内科学》。
“你们的眼睛,你们的耳朵,尤其是你们的脑子,要永远比病人想的更深一层。这,才是急诊的意义。”
说完,他把书轻轻放回高源的手里。
高源捧着书,却感觉有千斤重。他看着林舟,深深地鞠了一躬。
整个抢救室,鸦雀无声。
这一刻,林舟在他们心中,不再仅仅是一个创造奇迹的“神医”。
更是一位,为他们拨开迷雾的导师。
第一医院的周一例行院务会议,气氛凝重。
各个科室的主任都正襟危坐,院长刘伟坐在主位,面无表情。汇报工作的是分管后勤和人事的赵副院长。
他的报告讲得差不多了,话锋一转,把矛头直指急诊科。
“最后,我要着重提一下急诊科最近的情况。”赵副院长清了清嗓子,身体微微前倾,制造出一种压迫感。
“根据统计,上周急诊科的收治病人数,比前几周激增了百分之三十。这听起来是个好消息,但实际上呢?”他故意停顿,环视全场。
“我让人调阅了病例,发现其中有大量情况复杂,病因不明,甚至被其他科室婉拒的‘麻烦病人’。这些病人占用了大量的医疗资源,耗费了医生护士的大量精力,但产生的效益却很低。这是典型的不计成本,盲目扩张!”
他的话掷地有声。
“我们是医院,不是慈善堂!任何决策都要考虑投入产出比。林舟同志作为代理主任,年轻有冲劲是好的,但缺乏大局观,管理混乱,这样下去,急诊科会成为我们医院的一个巨大包袱,甚至是一个不定时的炸弹!”
会议室里响起一片窃窃私语。
所有人都看向坐在末位的林舟。一个住院医能列席院务会,本就是破天荒的,现在又被副院长点名批评,所有人都想看看他怎么收场。
王建也以副主任的身份列席,他低着头,但身体的姿态却透露出一股难以抑制的得意。
刘伟的手指在桌上敲了敲,制止了议论。
“林舟同志,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林舟站了起来。他没有看赵副院长,而是先对着刘伟和在座的主任们微微点头。
“赵副院长说的没错,急诊科上周的收治病人数,确实激增了百分之三十。”
他承认了。
赵副院长脸上浮现出胜利的姿态。
“但是。”林舟话锋一转,从手边的文件袋里抽出一份报告。“在收治病人总数激增百分之三十的情况下,我们急诊科的平均诊疗时间,从病人进入抢救室到明确治疗方案,缩短了百分之十五。”
会议室里的议论声停了。
赵副院长的笑容僵在脸上。
林舟没有停,他翻开了报告的第二页。
“在处理的危重症患者中,我们的误诊率,相比上一个统计周期,下降了百分之五十。因为误诊或延误治疗导致的二次伤害事件,为零。”
“最关键的是,患者满意度。根据院办的电话回访和线上评价系统,急诊科的综合满意度,提升了百分之二十。上周,我们收到了三封实名表扬信,都是针对那些赵副院长口中的‘麻烦病人’。”
林舟每说出一个数据,都像一记耳光,无形地抽在赵副院长的脸上。
整个会议室,鸦雀无声。
之前那些准备看笑话的主任们,此刻的内心只剩下震惊。这些数据,任何一项都足以让一个科室主任在年终总结上挺直腰杆,而林舟,在一周之内,把所有数据都做到了极致。
赵副院长的脸涨得通红,他猛地一拍桌子。
“数据!谁知道你的数据是不是真的!就算数据是真的,你的诊疗方式有巨大的问题!”
他终于图穷匕见。
“我听说了!你看病全凭感觉,闭着眼睛就能诊断?林舟,我告诉你,这里是现代化的西医院,我们讲的是循证医学,是科学!你那套故弄玄虚的东西,叫跳大神!万一出了事,谁负责任?整个第一医院都得被你拖下水!”
他开始进行人格攻击,企图将林舟的专业能力污名化。
“太过玄乎,缺乏依据。”心内科的主任也附和了一句。他就是之前放弃了刘振邦的那个专家。
“是的,这种诊疗方式,风险太高了。”另一个主任也表达了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