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我养军子
作品:《窑火岁月》 于荣英在芦巧仙这聊着,心里也清楚了,芦巧仙不会参合她的事,这事只能靠她自己。
回到家她憋嗤半天不知道怎么开口,一直到了晚上,才给张凤山和于清田说。
于清田倒是爽快:“那就给扣花!”
“不行!”张凤山把眼睛一歪:“这指标是我的,我说了算。谁也别来做我的主!”
于清田和于荣英都知道,只要张凤山不到轮窑厂办把她那小印章盖上,谁去说都没用。
于荣英哀求道:“妈,就把指标给我吧!在农场的日子太苦了,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刨好几百亩地,回到宿舍连口好水都喝不上,井里打出来的都是盐碱水,还要用白矾净一下才能喝……”
她哽咽着,说不下去了。
张凤山没有分毫动容:“不瞒你说,我这个指标是留给军子的,给了你他工作的时候怎么办?”
“妈,军子马上要考大学,上了大学还要这个指标回轮窑拉砖坯吗?”
“话是这么说,万一考不上怎么办?”
“考不上大学也能上中专技校,出路多的是,不像我只有这个独木桥!”
于清田也帮着说:“就是,你别光为儿子担心,也心疼心疼大丫头。”
可是任凭于荣英怎么哭求,于清田怎么劝说,张凤山就是不改口。
一连好几天,于荣英一直哭求,张凤山一直不改口。
到后面,连于荣军都帮着说:“妈,你就把指标给大姐,我包准用不着你的指标。”
“你不用那斌子呢?”
于荣斌在一旁慢吞吞地开口“妈,以我的学习成绩随便能上中专,也用不着指标。”
于荣英听到两个弟弟这么说,满怀期待看着张凤山:“妈,两个弟弟都这么说了,总可以把指标给我了吧?”
“还是不行!”
“到底要怎么样才行?”
“那我要好好想想,反正这指标不能随便给你!”
于荣英心急如焚,天天把新买的日历翻得哗哗作响。
1月25号就是春节,在这之前厂办还有人值班,办个事还能找到人,等过了春节厂办的人就彻底放假,再上班就是开春开工的时候,那个时候于荣英早该到149团去报到,想办手续也来不及了。
就这么,等于荣广和芦巧仙商量着给女儿起了个名字叫于静怡,等12月27号何秀琴生了个大胖儿子,等过了元旦,等要给静怡办满月酒之前的这个晚上,张凤山终于想好了。
她给于荣英说:“你知道这个指标是给你两个弟弟的,这是他们将来的工作保障,指标给了你他们就没有这个保障,所以你要给他们保障。”
“我怎么给他们保障?”于荣英不明白张凤山的意思。
张凤山早就想好了,所以于荣英不明白,她也有的是耐心:“你在这两个弟弟里面挑一个,要把他们养到找工作有收入能独立了,你的这个责任就算完成了,你要是不答应我这个指标就不给你。”
于荣英又不是他们的妈,凭什么父母在世,要一个当姐姐的抚养弟弟到工作?
可是于荣英不能不同意,这是她回来唯一的机会。
想了想,于荣军毕竟已经十八岁了,高考后马上就能知道是上大学还是上中专技校,反正就是三四年的事情,等这三四年熬过去,她也就轻松了,总比在农场好。
“我养军子!”
有了这句话还不够,张凤山怕于荣英反悔,还要于荣英写了个保证书,让于荣斌给她读了一遍,确保都是按她意思写的,又让于荣英签了名字按上手印,总算是和于荣英去了一趟厂办,把这个指标给了于荣英。
芦巧仙知道这个事,还是第二天给女儿办满月酒的时候,听荣广说的。
芦巧仙听的一愣一愣,没想到张凤山对自己亲女儿下手都这么狠,说不清什么滋味,再想想她对自己的态度反倒平衡了。
又默默想,这个婆婆是个文盲都知道有样学样又是写文书又是签字按手印的,要是再有点文化,更不得了。
静怡的满月酒就在轮窑食堂办的,只有一个大菜——猪肉炖粉条。
肥噔噔的五花肉炖上烂糊的白菜和劲道的粉条,满满一大盘,足够一桌人吃。
本来一桌坐八个人,又加了两个圆凳,坐满十个,一共摆了六桌,既热闹又体面。
来的亲朋好友也都封了红包,于清田的堂兄弟于清红出了个大的,也是在新疆的亲戚里最亲的了,一出手就是三十块,静怡的干爷爷张丰田不但给了三十块的红包,还给孩子买了件红色的呢子大衣。
芦巧仙的妈妈带着大妹妹芦巧莲和小弟弟芦航亮也来了,给了十块的红包,冬天的农场只能猫冬没有收入,连萝卜白菜土豆都是好菜,更多的时候吃咸菜窝头度日,弟弟妹妹都没结婚,能拿出这十块钱已经很不容易了。
其他人都没有空手来的,一场席办下来,不赔还能少赚点。
于清田不善言辞,被人怂恿架着上台,非要他说两句,他磨叽半天一个字也说不出来,引得大家连连哄笑,却不是恶意,大家都知道他的性子,故意这么逗他,显得热闹喜庆。
于清田被架在台上下不来,招手把于荣广和芦巧仙喊上去,多的话没有,当着大家伙的面把二十张大团结交到他们手里就下来了。
“呜呼!”众人惊叹之后,又莫名其妙鼓起掌来。
“老于可以,出手真大方,对儿子媳妇真好!”
“他那儿子媳妇也孝顺,儿媳妇知书达理的,还是会计坐办公室的!”
“好福气!好福气!”
芦巧仙没想到会收到这二百块钱,对这个不善言辞的公公感激不已。
这事很快传到王长安家,也不知为何王贵农就叫上劲了,说:“老于家生了个丫头片子都办了酒,乖乖,还把儿媳妇当大功臣,一出手就二百块的大红包,那我家儿媳妇生的可是个小子,我们更得办酒给红包!我们还要办得比他们好,他们只有一个菜,我们要再加个菜。”
王长安问:“爸,我们加个啥菜?”
王贵农想了想:“无鱼不成席,我们给每桌加条鱼!”
王长安惊得眼珠子都快掉下来了。
“乖乖,我们自己家都舍不得吃鱼,还每桌加一条,不如把我剁碎了端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