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发展副业

作品:《窑火岁月

    新疆本就水少,养鱼的就少,鱼贵就不说了,能买到都实属不易。


    每到春节前,能有人拉车冻死的鲤鱼来卖,就足够轮窑的人疯抢,那真是手快有手慢无。


    也有没耐心不愿等卖鱼车来的,自己挤班车去石河子市去买鱼,活鱼压根没有,能买条鲤鱼草鱼的回来,就足够雄赳赳气昂昂拎着鱼在家属院炫耀三圈。


    王贵农父子俩合计半天,不能为了满月酒,以后的日子都不过了。


    还是按照老于家的样子来,一桌一个菜,猪肉炖粉条。


    轮窑厂办里,坐着轮窑的几个领导。


    新来的厂办主任吕新桥指着图纸上的一个大坑说:“这两个大坑空着太可惜了,现在鼓励企业发展副业,要是能把这两个坑灌上水养上鱼,也算是咱们轮窑发展的副业。”


    这两个大土坑是轮窑日积月累挖红土烧砖留下的。


    算起来都是轮窑的的,可是地势太洼种不了庄稼和菜,闲置着浪费,而且风吹土扬破坏环境,领导班子正在商讨该怎么有效利用。


    厂长王建设愁眉苦脸的啧啧嘴:“灌水容易,养鱼也容易,可是鱼要有人管,至少得安排两个人轮班养鱼,咱们又没经验,成活率也是个问题,别到时候不但没赚钱反倒要赔钱。”


    不过身为领导,还是要多鼓励提意见,又话锋一转给吕新桥鼓励:“养鱼的这个想法是很好的!”


    果然,吕新桥在鼓励下拓宽思路:“可以搞承包,先签三年合同,找人试试水,好了咱们再收回来,不好也没损失。”


    “可行!”


    有了厂长发话,厂办很快发了通知,轮窑那两个大土坑找人承包,承包费可商议。


    看到通知,职工们议论纷纷,有的说厂里是穷疯了吗?连两个大土坑也要拿来赚钱。有人知道是给两个大坑灌水养鱼,笑得直不起腰,觉得简直天方夜谭无稽之谈。


    于荣广也把这事当个笑话给小芦子和于荣疆说。


    “你们说厂里出的这个通知,简直乱来!”


    小芦子却不同意:“我在财校上培训班的时候,认识一个人,他们在老家就是养鱼的,我听他说过,鱼塘里可以同时养好几种鱼,每一种鱼的特性不同,收获时间也不同,在我们这里只要养得好不愁卖不出去肯定能大赚一笔,不过买饲料养鱼不划算,最好再养鸡羊和两头大肥猪,这些动物粪便发酵以后可以当鱼饲料,还省成本了。”


    于荣疆说:“咦,鱼吃的是粪便?好脏!”


    “脏也不耽误你吃得香!”于荣广调侃着,欣赏地看着小芦子,心想她咋知道的这么多,啥都懂。问道:“咋的?你想承包那两个大坑?”


    小芦子赶紧摇头:“我们干不了这个。”


    于荣广以为是小芦子不愿意干这种出力吃苦的活,小芦子想的却是,这种承包赚钱的事情,必须得全家上下齐心协力一起干,到了年底分账肯定能赚不少。


    可是,想想有张凤山这么个婆婆在,不搞破坏就不错了,还齐心协力?算了吧,压根别提。


    不过,她倒想起了另外一件事。


    “荣广,我听荣疆说厂里发了通知,只要是轮窑的职工都能报名学开车,一共三个名额,你想报名吗?”


    “我都当爹的人了,要好好赚钱养家糊口,还去学什么开车当学徒考驾照,这不胡扯吗?再说开车太辛苦又危险,天寒地冻也要早早起来发动车,你想让我当于八戒?”


    逗得于荣疆哈哈大笑。


    芦巧仙若有所思道:“也不能这么说,你想想咱们轮窑是靠什么赚钱的?”


    “烧砖烧瓦呗!”于荣疆抢着回答。


    “也是也不是。”芦巧仙看着他们兄妹二人,看他们都没反应过来,才揭开谜底:“是靠红土。”


    兄妹二人一脸恍然。


    “你们想想,要是后面那两座红土山都挖完了,用什么烧砖烧瓦?”


    “那么大两座山,怎么可能挖得完?”


    “怎么挖不完?轮窑才干了多少年,就那么两个大坑?再过十年,二十年得挖多少大坑?”


    “这和我学开车有啥关系?”


    “这你就不懂了,你是专业技术人才,窑开火了才要烧窑工,不开火你到别的地方就是普通工人,可是电工、司机这些是通用人才,走到哪都能用自己的技术。”


    于荣广和于荣疆面面相窥,他们从来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


    不过,他们觉得那是很久远的事。


    “到时候再说,反正我是国营企业的职工,端的是铁饭碗,国家还能让我吃不上饭,让我饿死?”


    芦巧仙看于荣广不想报名学开车也不再说什么,但是她受承包鱼塘的启发,也想利用业余时间搞点副业,就商量着开春养点鸡,再养头猪,反正院子里也有地方。


    一说这个于荣广就来了兴致,他是个特别喜欢养动物,也特别细心耐心,能把动物养好的人。


    他小的时候就养过兔子,给家里添菜,可惜那时候受限制,还被人举报,说他是资本主义的小尾巴。


    现在可以随便养,他也准备放开手脚,不仅要养鸡,还要养他最喜欢的鸽子和兔子,再按小芦子说的养头猪,再养条看家的狗。


    忽然想到,问:“小芦子,你可是坐办公室的,养猪又臭又辛苦,你受得了?”


    小芦子笑了:“你忘了我是农场长大的,从小到大什么农活没干过,又不是资本家的大小姐。”


    转眼到了1982年的1月24日,大年三十。


    这个年过的皆大欢喜,于荣广和芦巧仙有了他们的宝贝女儿于静怡,还有对未来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于荣英终于如愿以偿拿到回来的指标,于荣疆当库管的学徒期到了,开春就能拿正式工的工资,于荣军虽说长得人高马大,还像个孩子一样,带着于荣斌到处放炮、调皮、捣蛋,偷偷把过年的糖藏起来,等以后慢慢吃。


    这一年,到老于家拜年的人也格外多,都是奔着家里两个漂亮姑娘来的,提亲的人络绎不绝,棉门帘都被踩得掉下半边来,真正是要踏破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