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我只会打毛衣
作品:《窑火岁月》 何秀琴来看芦巧仙,她马上快生了,没有经验,是来请教有没有啥要注意和避讳的。
刚进门,怕身上的凉气过给芦巧仙,在外面炉子边烤了会儿火,身上暖过来才进了里屋。
芦巧仙给何秀琴讲到了医院以后如何配合医生生产会更顺利,格外交代一定要带食物,她就是准备不充分,生完孩子以后没有吃的,饿得胃抽着疼,还是隔壁床给她了点吃的,但是已经凉了。
于荣疆和何秀琴一起在旁边静静听着,听到要受的伤还有各种缝合,两个人不敢想那地有多疼。
于荣疆忍不住握住芦巧仙的手:“嫂子,你真不容易。”
“没办法,女人都要走这一遭,生孩子就是闯鬼门关。”
芦巧仙看到何秀琴很担心的样子,安慰她:“别担心,现在医疗条件好了,去医院生比找接生婆安全。”
“嗯,长安也说一定要去市医院生。”
正聊着,听到有人在敲院子门。
新疆的冬天太冷,要在窗户外面上用泥糊上塑料布,才能把冷冽的西北风挡在外面,所以不同于夏天,站在窗边就能看到外面是谁在敲门。
“我去看看!”于荣疆套上棉袄,穿上棉鞋,拉开门,掀开把门挡个严严实实像棉被一样厚的门帘子,走了出去。
不一会儿,就听到院子里,于荣疆兴奋的叽叽喳喳小鸟一样的声音,不知在和谁聊着什么。
芦巧仙没听出来,反倒是何秀琴一下就听出来了。
“呦,是你大姑子回来了!”
何秀琴起身迎了出去,果然走到外间的时候,于荣疆和于荣英正好推门进来。
“秀琴姐,我姐回来了。”
“149团离咱们这一百多公里,回来一趟不容易!”何秀琴笑着和于荣英打了个招呼,不好再留着妨碍一家人说话,就回家去了。
这还是芦巧仙第一次见到于荣英,去年她和荣广结婚的时候,于荣英离得远没假就没回。冬休的时候又说是有什么安排,也没回来成。
其实,是于荣英瞒着家里,在149团和一个医生谈恋爱呢。
可是农场的生活实在太苦,她受不了,医生是好,长得帅职业也光鲜,可是她不能把一辈子都耽误在农场。
现在好多有工作指标的人都调回来了,她这次回来就是为着这个事。
“嫂子!”于荣英笑着和芦巧仙打了个招呼,又把两包东西放在桌上,看来是带来的礼物。
芦巧仙瞅了一眼,是用牛皮纸包着的糕点。
芦巧仙招呼她快坐,笑着打量了一下,于荣英是五个姊妹里长得最像张凤山的,大眼睛高鼻梁,皮肤白,头发又黑又多编成一根粗粗的辫子,是个很漂亮的姑娘。
恍惚的,芦巧仙想,张凤山年轻的时候应该也有这么漂亮,否则不能让于清田惯着她几十年。
可惜,于荣英的个头也和张凤山一样,只有一米五几。
听说,于荣英小时候跟着张凤山在老家的时候营养不良,五岁到新疆的时候都不会走路,被人嘲笑瘫子,于荣广为了护住妹妹还和人打架。
好在,来了新疆以后虽然吃不上多好的,总算能吃饱,她身体好起来,也就学会了走路。
即便这样,在家里,两个不懂事的弟弟还时常嘲笑她,喊她瘫子。
每当这个时候于荣英就气得要死,当年张凤山卡强,也算是眼光长远,不愿意当家属,为了将来有退休工资非要去上班不可,可是来新疆后生的几个孩子没人带,就让于荣英带。
那个时候于荣英才六七岁,自己还是个小不点,就拉扯着妹妹和弟弟。
后来于荣英上学,张凤英还是要她带娃。
张凤英上倒班,她要是上午上班,于荣英就得上午带娃下午上学,她要是下午上班,于荣英就得上午上学下午带娃。
这样上学能学到什么?所以,虽然混了个初中文凭,于荣英认识的字也不多,和于清田扫盲班的水平差不多。
于荣英坐下,姊妹姑嫂就这么聊起来,一个小时后俨然已是熟人。
“嫂子,你说我咋样才能调回来?”
听到于荣英的问话,芦巧仙才明白,原来她今天来,是想让自己这个新进门的大嫂去给张凤山说,把她调回来的事。
芦巧仙心里好笑,怪不得是张凤山的女儿,太精了。
可惜,她高估了自己这个大嫂在家里的地位,张凤山对这个女儿再不好,也是亲生的。而自己在张凤山那里永远都是个外人,不撕破脸是芦巧仙的底线,哪里有脸面到张凤山面前说事。
芦巧仙装听不懂于荣英的话,问了问她都会啥,看看能寻个什么门路。
于荣英想了半天也说不出话来,论文化她几乎文盲水平,论技术她一进农场就种地啥也不会。
“嫂子,我只会打毛衣!”
“对,嫂子,我姐打毛衣的手艺是一绝,我还没见过比她打得更好的。”
芦巧仙无奈笑笑,打毛衣这技术通常用在亲朋好友之间,送个毛衣、毛线帽增进感情,对找工作没啥帮助。
其实,于荣英这么漂亮,要是找个有关系的人结婚,倒是个门路,但是这话她当嫂子的不能说。
分析了一圈后,还是于荣疆说:“想来想去只有去求妈了,她那还有个指标。”
于荣广是初中毕业按照招工政策进的轮窑,没用指标。
于荣英初中毕业的时候,正好要上山下乡,她没办法,当了知青去了一百多公里外的农八师149团。
于荣疆初中毕业的时候也在轮窑招工处报名了,可是轮窑干的都是力气活,招女工的名额非常少,于荣疆当时年龄又小,干不了重力气的活,就没要她,她回来哭鼻子。当时于清田退休了,按照轮窑政策退休工人的子女有一个工作指标,于清田就把这个指标给了于荣疆。
当时张凤山还为这事不愿意,指责于清田怎么把指标给了女儿,应该留给儿子。
于清田想得开,两个儿子都在读书,毕业了自然能找到有指标的工作,他的指标与其留着浪费,不如给了女儿。
之后,张凤山也退休了,手里也有一个指标。可是全家人都知道,这个指标给两个儿子她是一百个愿意。
给于荣英?难如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