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匿名举报箱的诞生
作品:《洪武御史:老朱,这锅不能这么背》 沈清刚踏进都察院的大门,就被一股熟悉的酸臭味儿裹住了——不是别的,是同僚们那股子见风使舵的劲儿。
昨天还没人敢跟他搭话,今天倒好,刚走两步就有人凑上来,脸上堆着笑:“沈御史,您可太厉害了!昨天在奉天殿那一手,真是救了孙知府的命啊!”
“是啊是啊,您这眼睛比老鹰还尖,账册上那点猫腻都能看出来!”
沈清心里冷笑。
这群人,昨天胡惟庸喊着杀孙茂的时候,一个个比谁都积极,今天见风向变了,又来捧臭脚。
他没心思跟他们掰扯,敷衍着点了点头,径直往自己的办公房走。
一进办公房,沈清就把官袍一脱,往椅背上一搭,瘫在椅子上长长舒了口气。
昨天审孙茂案,又是递纸条又是盯证人,比在现代纪委审贪腐案还累——至少现代有监控有笔录,洪武朝全靠脑子记,还得防着皇帝和丞相的冷刀子。
他揉着发胀的太阳穴,脑子里又想起苏州赈灾粮的事。
孙茂是救下来了,可王庆背后还有胡惟庸,这棵大树不除,以后还得有更多冤假错案。
可靠自己一个人查,太慢了!
都察院就那么些人,大部分还都是胡惟庸的人,想查个案比登天还难。
“得找个办法,让老百姓也能帮着查案。”
沈清嘀咕着,脑子里突然蹦出个念头——现代的举报箱!
对呀!老百姓最清楚地方官干了啥龌龊事,可他们不敢说,怕被报复。
要是整个匿名的举报箱,让他们敢把事儿说出来,这不就多了无数双眼睛?
沈清一下子坐直了,越想越觉得靠谱。
他赶紧抓过纸笔,凭着记忆画举报箱的样子:得是个木匣子,不能太大,不然占地方;得带暗锁,只有自己能打开,免得被人动手脚;匣子上得刻几个字,显得正式点,就叫“风闻言事箱”——既符合御史“风闻言事”的规矩,又能让人知道这是干嘛的。
画好图,沈清揣着就往外跑。
都察院附近就有个木匠铺,掌柜的姓李,手艺好,价格也实在,之前他修过一次椅子,跟老李还算熟。
“李掌柜,忙着呢?”
沈清一进铺子就喊。
老李正拿着刨子刨木头,听见声音抬头一看,赶紧放下手里的活:“哟,沈御史!稀客啊!您这是有啥吩咐?”
“想让你帮我做个木匣子。”
沈清把图纸递过去,“你看看,就按这个尺寸来,材质用结实点的榆木,顶上得装个暗锁,正面刻‘风闻言事箱’五个字,字体要大点,清楚。”
老李接过图纸,眯着眼睛看了半天,挠了挠头:“沈御史,您做这匣子干啥用啊?还带暗锁,怪神秘的。”
“用来装东西的。”
沈清没细说,怕老李知道了不敢做——毕竟是跟查贪官有关的事,老百姓都怕惹麻烦,“你放心,就是普通的储物匣子,暗锁是怕丢东西。你多久能做好?”
“榆木现成的,暗锁我这儿也有,今天下午就能给您赶出来!”
老李拍着胸脯保证,“您傍晚来取就行。”
“行,那我傍晚来。”
沈清掏出一两银子递过去,“定金先给你,做好了再给尾款。”
老李赶紧摆手:“沈御史,您这就见外了!之前您帮我儿子说了句公道话,我还没谢您呢!这匣子我给您做,不要钱!”
沈清愣了一下,才想起上个月老李儿子被县吏冤枉偷东西,是他正好撞见,查了查还了孩子清白。
他笑了笑:“那哪行?该给的钱得给。你要是不收,我下次就不来你这儿做东西了。”
老李拗不过他,只能收下银子,赶紧拿着图纸去后院开工了。
沈清没在铺子里多待,转身回了都察院。
刚走到御史台门口,就撞见佥都御史张度。
张度穿着绯色官袍,手里拿着个折扇,慢悠悠地晃着,见沈清过来,阴阳怪气地问:“沈御史这是去哪了?刚立了功就往外跑,不怕陛下又要审案找不着你?”
沈清知道这老小子还记着之前的仇,没搭理他,径直往前走。
张度却不依不饶,跟在他后面:“怎么?不敢说了?我听说昨天你在奉天殿递纸条,可是把胡相得罪狠了,你就不怕……”
“张大人还是管好自己吧。”
沈清停下脚步,转头看着他,“昨天您跟着喊‘杀孙茂’的时候,怎么没想过今天会这样?”
张度的脸一下子红了,气得扇子都差点掉地上:“你……你这小子!没大没小!”
沈清没再跟他废话,转身进了办公房。
他知道,张度肯定会找机会给自己使绊子,不过现在有更重要的事要做——等举报箱做好,看这群人还能嚣张多久。
好不容易熬到傍晚,沈清赶紧去木匠铺取箱子。
老李果然没骗人,榆木匣子做得方方正正,暗锁装在顶面,不仔细看都发现不了,正面“风闻言事箱”五个字刻得遒劲有力,一看就下了功夫。
“沈御史,您看看,满意不?”
老李把箱子递过来,一脸期待。
沈清接过箱子,掂量了一下,挺沉,够结实。
他试着开了下暗锁,钥匙一转就开了,里面空间不小,能装不少信。
“满意!太满意了!”
他掏出尾款递过去,“李掌柜,谢了!”
“客气啥!”
老李笑着摆手。
沈清抱着箱子回到都察院,直接走到御史台门口——这里是都察院最显眼的地方,不管是官员还是老百姓,进出都能看见。
他找了两个小吏,帮忙把箱子钉在门口的柱子上,位置不高不低,正好方便人投递东西。
“沈御史,您这钉个木匣子干啥啊?”
小吏一边钉一边问。
“用来收东西的。”
沈清笑着说,“以后有人想反映情况,就把信塞进去。”
这话刚好被路过的张度听见,他凑过来看了看,嗤笑一声:“收东西?收什么东西?谁会没事给你塞信?还钉在这儿,我看就是个摆设!”
周围几个御史也围了过来,跟着起哄:“张大人说得是!现在谁敢随便反映情况啊?万一被贪官报复,小命都没了!”
“就是!沈御史怕不是想借着这箱子,再博个‘亲民’的名声吧?”
“上次是空印案,这次是孙茂案,下次指不定又要搞什么名堂!”
嘲讽声此起彼伏,沈清却没生气。
他早就料到会这样——这些人要么是胡惟庸的党羽,要么是怕事的老油条,怎么可能相信老百姓敢举报?
他从怀里掏出早就写好的告示,递给小吏:“把这个贴在箱子旁边。”
小吏接过告示,大声念了出来:“凡举报贪官污吏、恶霸劣绅者,可匿名投信于‘风闻言事箱’。举报属实者,赏白银五两;若系诬告,诬告者与被诬告者同罪,从严处置。——都察院御史沈清。”
念完,周围的嘲讽声一下子小了。
五两银子可不是小数目,够普通老百姓过小半年了;而且还匿名,不用怕报复,诬告还得担责任,这规矩看着就靠谱。
张度的脸色有点难看,他没想到沈清还考虑得这么周全。
他哼了一声:“就算写了告示,也没人敢来!你等着瞧!”
沈清没理他,只是看着钉在柱子上的举报箱,心里有点期待。
他知道,只要有人敢第一个投信,后面就会有更多人站出来。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都察院的官员们陆续下班了,路过举报箱时,都忍不住多看两眼,眼神里有好奇,有怀疑,还有点说不清道不明的意味。
沈清最后看了眼举报箱,转身回了官舍。
他没指望第一天就有信,毕竟老百姓还得观望观望。
可他不知道,就在他走后没多久,一个穿着粗布衣服的汉子,在举报箱旁边徘徊了半天,最后咬了咬牙,从怀里掏出一张叠得方方正正的纸,快速塞进了箱子的投信口,然后头也不回地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