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访铺赠言,归湾遇险
作品:《回到清朝做买办》 顾掌柜的通达,邱掌柜的远见,让陈林真切瞧见——这时代的中国商人里,藏着开明的火种。
他们逐利是真,可迈出的步子,却比许多人都先一步踩进了“革新”的门槛。
陈林望着远处的炊烟,心里忽然敞亮起来:或许正是这些揣着算盘、敢闯敢试的商人,才攒起了后来洋务运动的底气,才撑起了那批爱国资本家的骨架。
苏福记的前堂里,刘丽华正绕着柜台转圈圈。
眼睛隔一会儿就往通往后院的门瞟,像只盼着食的小雀。
“急什么?陈公子又跑不了。”王姐靠在柜台边,手里捻着丝线,打趣道,“再这么瞟,眼珠子都要飞过去了。”
刘丽华的脸“唰”地红了,伸手拍了下王姐的胳膊:“别瞎说!”
话音刚落,后院的门“吱呀”开了。
陈林刚跨出来,刘丽华就迎了上去,声音里还带着点没压下去的着急:“陈林,掌柜的找你干啥呀?”
陈林看着她泛红的耳尖,故意板起脸,一本正经地逗她:“掌柜的特意吩咐,让我以后对你好点。”
“噗嗤——”王姐在后面笑出了声。
刘丽华的脸更红了,伸手攥起小拳头,轻轻捶在陈林胳膊上:“不理你了!又瞎说!”
拳头软得像棉花,陈林却觉得心里暖烘烘的,连带着身上都舒坦。
王姐躲在柜台后,肩膀一耸一耸的,笑得花枝乱颤。
刘丽华臊得慌,拉起陈林的胳膊就往门外走,直到出了铺子,看不见王姐的影子,才松开手。
她抬头看着陈林,眉头轻轻蹙着,语气里满是关切:“我听说你们最近要有大动作,你……你可得注意安全。”
“嗯,放心。”陈林点头,指尖蹭过袖角,“我还有事,得走了,没法陪你和苗苗。快过年了,之前给你的钱,你帮自己和苗苗多置几身新衣服。”
陈林和刘丽华相处的时间不算多,可心里却愿意把她当自己人。
前世遇过的那些捞女,眼里只有钱,掏了钱,送了礼物,才肯挤出一点情绪价值给你。
可刘丽华不一样——她的善良是发自内心、挂在脸上、落在实处的,像冬天里的太阳,暖得实在,做不了假。
陈林不敢靠得太近,怕自己这颗裹着“前世”的心,会不小心伤了她。
……
顾家的效率比陈林想的还快。
距离双方谈好合作开始才几天?顾寿松就派人来请他,说染坊已经收拾妥当了。
陈林带着潘起亮,往城南的作坊区走。
那是个四合院式的作坊,中间的天井铺着青石板,用来晾晒布料;四面的屋子改成了车间,墙角码着一排巨大的陶缸,擦得锃亮。
“小陈先生,你看这作坊,还有哪儿不满意?啥时候能投产啊?”顾寿松跟在陈林身边,脸上堆着笑,语气热络得像多年的忘年交。
“快了,快了。”陈林含糊其辞。
他心里清楚,现在还没到投产的时候——陈家湾的炼焦厂还卡着脖子,煤焦油是染坊的关键原料,没这东西,再好的作坊也开不了工。
来都来了。
陈林绕着陶缸走了一圈,指着墙角的通风口:“这里得改改,通风再做好点,不然染料的味儿散不出去,工人待着难受。”
顾寿松赶紧应:“听您的!明天就让人改!”
晚上,陈林照旧带着潘起亮去顾家蹭饭。
潘起亮最盼着这环节,每次都把肚子填得溜圆,连打饱嗝都带着饭菜香。
饭后,顾福昌忽然凑过来,神秘兮兮地拉着陈林去了县衙。
陈林知道吴云找他,而且大概猜出是为何。
最近英租界来了支弗兰西舰队,船坚炮利的,一看就没安好心。吴云找他,十有八九是为了这事儿。
两人往县衙走,夜风吹得灯笼晃悠悠的。
进了县衙的偏厅,吴云正坐在桌边喝茶,见陈林进来,立刻放下茶杯,开门见山:“陈林,听说你英吉利话说得极好,那弗兰西话呢?会吗?”
“会一点,日常交流没问题。”陈林谦虚道。
他前世在大厂时,曾去法国公干过一年,负责一个合作项目,法语早练得溜熟。
“好!太好了!”吴云一拍桌子,眼睛都亮了,又追问,“那你对弗兰西的情况了解多少?”
“弗兰西是西洋的陆上大国。”陈林端起茶杯,慢悠悠地说,“西洋诸国里,英吉利靠海权立国,舰队最强,海外殖民地也最多;弗兰西在大陆上,跟英吉利就隔一条窄海峡。几十年前,弗兰西出了个雄主,名曰拿破仑,带兵厉害得很,差点把欧洲大陆的国家都统一了,最后还是英吉利联合一众小国,才把他打败。现在论实力,英吉利排第一,弗兰西能排第二。”
这些都是西洋历史的常识,可落在吴云耳里,却像听天书。
他直勾勾地盯着陈林,连连赞叹:“厉害!小陈先生果真通洋务!”
赞叹完,吴云又凑过来,声音压得更低:“明天下午跟我去大东门一趟,带你见个大人物——这可是你的好机会。”
陈林心里暗笑:这有什么好神秘的?
大东门是苏松太道道台衙署的所在地,要见的,十有八九是宫慕久。
这位可是朝廷钦点、专门跟洋人打交道的主官,陈林早就想会会了。
吴云又问了一堆关于弗兰西人的问题,从习俗到军力,没完没了。
陈林都一一答了,没漏半点破绽。
第二天一大早,陈林便带着潘起亮,乘坐运送物资的船只,直奔陈家湾——最近厂房陆续建成,他得常去盯着。
两人坐的小船在河面上飘着,潘起亮靠在船舷上,打了个饱嗝,揉着肚子说:“等下过野鹿荡,把我放下来呗。我去看看那帮小子有没有偷懒,正好活动活动,消消食。”
“怎么?不愿意跟我去陈家湾?”陈林笑着逗他。
“哪儿能啊!”潘起亮赶紧摆手,“陈家湾是您的地盘,有那么多人看着,哪儿用得着我保护?我就是想看看他们的枪法练得怎么样了。”
“哦?现在一天不打枪,手就痒了?”
“哈哈!这都被您看出来了!”潘起亮挠着头,笑得憨实。
陈林其实挺喜欢潘起亮这性子——粗里带细,表面上大大咧咧,跟他说话不用拐弯抹角,可真要遇事,又靠谱得很。
“去吧。”陈林收起笑,语气郑重了些,“训练强度再加大点,伙食跟紧,每天一顿肉或者蛋。过几天,可能就要出任务了。”
“晓得了!”潘起亮用力点头,眼里闪着光。
船到野鹿荡岸边,潘起亮一跃就跳上了岸,脚步轻快地往迷宫一般的芦苇荡里走。
小船再往前飘了一炷香的功夫,就到了陈家湾。
沿河的地方,用圆木和木板搭了一排码头,几十艘舢板靠在岸边。
工人们扛着装满煤的筐子,踩着跳板往岸上走,汗珠子顺着脸颊往下淌,嘴里还哼着号子。
陈林看着这纯靠人力的搬运方式,轻轻摇了摇头——太费劲儿了。
刚上岸,就见韩忠信迎了过来。
“老韩,”陈林指着码头,“你之前在租界见过蒸汽吊机吧?回头我让詹姆斯帮忙,你挑几个机灵的工人,去学学怎么用。学好了,咱们也在这儿装几台。”
韩忠信赶紧应道:“好!我明天就去安排!”
工人们干活的劲头很足,一个个都像有使不完的劲儿。
陈林给的待遇实在——只要肯出力,不光自己能吃饱,全家都能顿顿吃上白米饭,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
往工业区北边走,有片地势稍高的地方。
这里在上风向,是陈林规划的居民区。
只是居民区还没建好,现在只搭了几个大号的茅草棚子。
棚子四周留着大窗户,阳光能透进去,里面传来朗朗的读书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陈林带着韩忠信、陈长河,站在棚子外的土坡上。
快过年了,寒冬腊月的风刮在脸上,像刀子。
棚子里的孩子们,小脸冻得通红,可读书的声音却亮得很,精神头十足。
“得尽快把校舍建起来,窗户要装玻璃,不能让孩子们总在茅草棚里冻着。”陈林的声音压得很低,怕吵到里面的孩子。
说到玻璃,陈林又萌生出建玻璃工厂的念头。
陈长河在旁边叹道:“现在每人一件棉衣,已经比以前好多了。之前这时候,有些孩子还光着屁股在外面跑呢。”
这时,棚子里的教书先生看见了陈林,赶紧走了出来。
这人叫沈若之,是江宁来的读书人,家里穷,读了十几年书,却没考中功名。
利宾之前给她写了信,说陈林这边缺先生,给的薪俸堪比县令,沈若之没犹豫就来了。
他不算迂腐,知道陈林是大东家,见了面,态度恭敬得很。
“所有人起立!”沈若之转身冲棚子里喊了一声。
孩子们“唰”地站了起来,整齐地朝着陈林的方向弯腰行礼,稚嫩的声音一起响:“见过大东家!”
礼数做得周全,小胳膊抱在胸前,弯腰的角度都差不多。
陈林心里一暖,走上前,对着沈若之拱手:“沈先生,辛苦你了。茅草棚里冷,委屈你和孩子们了。”
沈若之赶紧回礼,语气客气:“大东家客气了,这都是我该做的。”
他说话条理清晰,听起来精明得很,陈林倒有些纳闷——这样的人,怎么会一直没中功名?
“孩子们的学习进度怎么样?”陈林又问。
“都很努力,个别孩子慢些,但按您说的方法教,一年内能读写、学会四则运算,肯定没问题。”沈若之答道。
陈林搞的是速成教育——要求孩子们一年里认够掌握常用字,能读能写,还要掌握四则运算。
为了快,他教的是阿拉伯数字,有些汉字也做了简化。
原本想直接教简体字,可又怕跟外面的主流脱节,只能让孩子们先学繁体字。
正说着,东边突然传来“砰——砰——”几声枪响。
声音很零星,却像炸雷一般在陈林耳边响。
他的脸色一下子变了——
出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