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怡和欢宴,野鹿砺剑
作品:《回到清朝做买办》 怡和洋行内,一场晚宴正在进行。
楼下大厅里,红绸子绕着廊柱缠了好几圈,琉璃灯照得满室亮堂,杯盘碰撞声混着笑声,跟隔街颠地洋行的死寂比,简直是两个世界。
洋行的高管们围坐在长条桌两侧,银质刀叉摆在白瓷盘旁。
渣甸和马地臣分坐在桌子两头,一个端着酒杯,一个手指敲着桌面。
“为我们的胜利!干杯!”渣甸率先举起高脚杯,杯中法国红酒晃出细密的酒液,他眼神里满是得意,声音洪亮地能传到大厅角落。
“维克特瑞!”众人跟着高呼,纷纷举杯,有人甚至站起来碰杯,杯沿相撞的脆响里,气氛热得快燃烧起来。
猩红的酒液下肚,渣甸放下酒杯,指节敲了敲桌面,大厅瞬间又静了。
“这些年,颠地洋行一直用不光彩的手段坏我们的生意。”他语气沉了沉,眼神扫过众人,“现在,该轮到我们反击了。接下来,不光要让他们的烟土卖不出去,还要断了他们的茶叶、生丝货源——咱们要把怡和洋行,打造成远东第一洋行!”
这话一落,底下立刻响起阵阵附和声。
不得不说,渣甸最会煽动人心,几句话就把众人的劲头勾了起来。
他转头看向坐在身边的儿子肖恩,语气缓和了些:“肖恩,这次你跟着押送队出去,把货送到湖州。”
他早想让儿子历练历练,只有立了功,肖恩在洋行里才能服众。
作为大股东,他必须把手里的权力稳稳传下去。
肖恩立刻挺直腰板,眼神亮了亮,声音脆生生的:“是,父亲!我一定完成任务!”
渣甸点点头,又看向对面的吴健彰:“吴老板,这次还是以你们的人为主。我会调两艘汽船给你们,速度能快不少。”
怡和刚抢了颠地的生意,得尽快满足新客户的需求,不然煮熟的鸭子可能飞了。
吴健彰作为怡和的买办,本就有配合的义务。
他赶紧欠了欠身,脸上堆着笑,语气恭敬:“放心吧,渣甸先生!鄙人一定派出最得力的人手,绝不让您失望!”
另一边,陈林找来了潘起亮。
两人带着手枪队,用船把那批德莱塞针发枪运到了陈家湾外的野地。
这里方圆十里只有陈家湾一个流民聚集地,没别的人家,陈林索性让人在这里开辟了个临时训练基地。
因为常能看到野鹿跑过,陈林给它起了个名——“野鹿荡训练基地”。
基地里搭了几间窝棚,地上铺着干草,角落堆着袋装的粮食和咸菜,勉强能让人住下。
那几十个火枪队员,现在彻底不做别的活,天天躲在这里训练。
今天,刘丽川和周立春也被喊到了基地。
刘丽川一看见地上的枪,就蹲下身摸了摸,眉头挑了挑,语气带着好奇:“这是什么火铳?造型这么奇特,之前从未见过。”
这话跟陈林当初问的一模一样。
陈林抄起一把德莱塞,手握枪栓,“咔哒”一声拉开,露出黝黑的枪膛,语气带着点讲解的意思:“洋人的名字太绕,不说那个。直观讲,这是后膛步枪。”
他指着枪膛:“看,装填的地方在这儿,不用再从枪口装弹,省事儿还快,操作也简单。”
“这个好!”潘起亮也拿了一把,掂量了两下,眼睛亮得很,凑到陈林身边笑道,“陈林,要不我再组建一支长枪队?”
“想的美。”陈林白了他一眼,语气带着点调侃,“你先把手枪队练好再说吧。”
潘起亮撇了撇嘴,没再反驳。
陈林转头看向周立春,语气正经了些:“周大哥,还记得我上次跟你说的吗?咱们要想在淀山湖扎根,就得亦黑亦白。”
周立春一听,脸色瞬间激动起来,手都攥紧了。
当初加入小刀会,他就是奔着做大事来的,可这些年,因为实力不够,只能小打小闹,连会众的肚子都填不饱。
官府欺负到头上来,也只能忍着。
他下意识看向刘丽川——毕竟刘丽川才是会首,得听他的意思。
刘丽川点了点头,语气肯定:“会里准备采纳陈把头的建议,在淀山湖成立一支水上游击队,对外就打水匪的旗号,帮咱们的船队保驾护航。”
“游击队”这个词是陈林想的,刘丽川觉得特别贴切,还半开玩笑地封周立春为“游击将军”。
“凭什么他是游击将军,我就只是个火枪队队长?”潘起亮第一个跳出来,语气满是不满,脸都鼓了起来。
他一直觉得自己是会里第一战力,怎么也得比周立春的官大。
刘丽川被他逗笑了,语气带着点打趣:“那你做护国大将军,行了吧?”
反正就是句戏言,没必要较真。
“好好好!”潘起亮立刻眉开眼笑,得意地扬起头,跟个没长大的孩子似的,嘴都合不拢。
人手由周立春从船队的水手里挑,得是有家有室、意志坚定、靠谱的人。
两天后,周立春就把人带来了,一共八十多号,个个身材结实,都是老实巴交的船工水手,眼神里透着股劲儿。
训练的事还是陈林负责,主要教他们怎么用枪——装弹、瞄准、扣扳机,一步步来。
至于战阵,陈林也不懂多少,就教了点队列训练,再把电视上学来的战术动作比划给他们看,能练多少算多少。
这几天,陈林除了训练游击队,还把自己的钱拿出来一部分,把颠地洋行那批烟土全买了下来。
这些烟土全都运到了陈家湾的仓库。
原本陈林计划先帮流民建房子,可那些流民实在朴实,说什么都要先建仓库和厂房。
陈林走在仓库边上,身后跟着老韩和胡三。
这两人现在成了他的左膀右臂,不管大事小事,都跟着他跑前跑后。
按说,陈林现在也该成立自己的商行的,可手下缺人手。
之前翟老抠帮他介绍了个老家后生,听说在商号做了十几年学徒,经验丰富,再过几天就要到了。
陈林打算先考察考察,要是合适,就让那人当自己商号的掌柜。
“大东家,咱们……是准备卖烟土吗?这事儿……”
韩忠信跟在后面,犹豫了半天,才小声开口。
他本想说“这事儿缺德”,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只敢皱着眉,语气带着点担忧。
陈林脚步没停,回头看了他一眼,语气肯定:“别乱想,我能干那事儿吗?这东西,是原材料。”
他顿了顿,接着说:“我要用它做一种药,能帮人减轻痛苦,到时候卖给洋人。”
说着,三人走到边上一间厂房。
这厂房看着有点像后世的黑作坊,墙角摆着十几个大陶罐当反应槽,还有一些铜制的管道,亮闪闪的,比之前的竹管结实多了。
“一共十六个步骤,一步都不能错。”陈林指着陶罐,语气严肃,“我需要找 45个工人,必须是最可靠的那种。进来工作后,就不能出工业区,吃住都在这儿。”
胡三立刻反应过来,凑上前问:“东家,您是担心消息泄露出去?”
陈林点了点头,眼神沉了沉:“这事儿,半分都不能泄露。”
“要不从工地那边调人?”老韩出了个主意,“工地上已经有一批可靠的弟兄了,知根知底。”
“不,这样还不够。”陈林摇了摇头,指了指厂房的位置,“你看我把厂房放在这么偏的角落,就是怕人多眼杂。”
胡三摸了摸下巴,突然眼睛一亮:“要不这样,咱们去买人?”
“怎么买?”陈林转头看他,语气带着点疑问。
“江北那边,每天都有从北边来的流民。”胡三压低声音,“好多人家养不活孩子,就在江边卖。海门那儿有个人市,咱们可以去看看,挑些听话的。”
满清对人口流动管得严,可江苏沿海这边,全是滩涂盐碱地,没多少人住,归盐运衙门管,管得松。
好多山东、苏北的流民,就沿着海边往南走,想在江南讨口饭吃。
陈林一听,心里有点抵触——买人总归不是什么光彩事。
可他转念一想,这些孩子,自己不买,也会被别人买走,要是没人买,说不定就饿死在路边了。
他咬了咬牙道:“老胡,这事儿你去办。先买一百个,年龄别太大,跟我差不多就行,一定要听话。”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人带过来后,先给他们吃饱饭,剪掉辫子,洗干净,再安排住处。”
“好嘞,东家!”胡三立刻应下。
陈林又转向老韩:“你跟陈管事说下,这边要加强保护。村里的护卫队,平时不用干活了,时间全用来训练和巡逻,不许偷懒。”
他在陈家湾也成立了一支护卫队,从青壮年里挑了五十个人,配了十把枪,还有些刀啊棍啊的冷兵器。
这处工业区,几乎投了他所有的精力,安全上绝不能出岔子。
陈林细化了分工,每一步的操作也更简单,稍微培训一下,这些孩子就能上流水线。
到时候,这批烟土就能摇身一变,成了止疼药。
至于这药吃多了会上瘾的事,陈林自然不会告诉那些老白男。
等他们真的上瘾了,也没关系——陈林这边会管够的。
靠茶叶、生丝赚洋人的钱,让白银回流,太慢了,而且竞争太激烈,陈林才不会干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
他可是博士,要搞就搞点高端的,让洋人乖乖把钱送过来。
另一边,合信牧师从陈林那儿拿到几种药的样品后,就跟得了宝似的,迫不及待地开始实验。
这几天,他见了人就问:“你有没有哪儿不舒服?头疼?腿疼?或者别的地方疼?”
弄得周围的人看他的眼神都怪怪的,私下里嘀咕:“这合信牧师,该不会是被撒旦附体了吧?哪有这么咒人的?”
合信牧师不管这些,依旧天天追着人问,就盼着能早点看到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