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3章对蒙元,就得彻底打服为止
作品:《大明:开局小县令,红温朱元璋》 与此同时,二十架弓弩床也在不停地射击,一次能射出三支破甲箭,并且专门瞄准骑兵攻击,也放倒了不少人。
朱元璋紧盯着就近的一架弓弩床,看到三支比踏橛箭短一半、细一半的破甲箭,飞速射向一名北元骑兵。
箭的速度快得能让人清晰地听到破空声!
在这个距离内,几乎不受风力的影响。
“咴律律——”
“呃啊!”
人马的惨叫声此起彼伏,但和大炮轰炸后的惨叫声完全不同。
被大炮炸中的人,很少有当场死亡的,大多是断了胳膊或腿,或者被高温弹片击中,躺在地上等死,那种惨叫声听得人心里发紧。
而破甲箭一旦命中,人的惨叫声干脆利落,只一声就彻底沉寂。
这箭的威力狠得惊人!
要么射穿战马,要么穿透骑兵,还会借着巨大的冲力,将人从马背上扯下来,直接钉在地上动弹不得。
他们死得很快,不会承受太多的痛苦。
在大炮和弓弩床的双重打击下,城外四百步封锁线前后的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还在冲锋的北元步骑密度,比已经冲过封锁线的人马密度整整多了一倍!
朱元璋看着这一幕,眼里闪过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惊骇。
大炮、矩阵错位炮阵的威力,他都已经见识过了。
可他万万没想到,陈安不光能改进现有的武器,还能完美复刻早已失传的老古董,弓弩床。
看着那被仰面钉在地上、双眼圆睁、嘴角流血的北元骑兵尸体,回想起破甲箭穿透身体的瞬间,朱元璋实在无法压制心中的震撼。
别说普通骑兵,就算是重甲骑兵,前后都裹着护甲,身体也够厚实,可破甲箭依旧能一口气射穿!
甚至,还能凭着巨大的力道把人从马背上拽下来,直接钉在地上动弹不得!
再回想起自己刚起兵造反时制造的那些弓弩床,朱元璋不得不承认,在技术这方面,他和朝廷军器局,比陈安和他的兵工厂差得远多了!
想到这里,朱元璋眯起眼睛,专注地盯着还在射击的弓弩床,突然喃喃自语道。
“不,这不只是简单的复刻,他还做了优化!”
他盯着弓弩床,对照着史料里的描述一一比对,很快就有了判断。
可思绪刚起,东门防守总指挥高将军的两道命令就接连传来。
“弓箭手,备箭雨阻击!”
“矛盾拒马阵士兵、刀盾兵,做好近战准备!”
朱元璋、毛骧与高将军同时拉满长弓,弓弦被拽至极限,又在同一瞬间松开。
三支箭矢如流星般飞出,很快便融入了漫天箭雨之中。
没错,身为东门防守总指挥的高将军,在下达军令后便直接拿起弓箭,瞬间化身为了一名普通的城防弓兵。
不仅是他,就连正三品锦衣卫指挥使毛骧,以及暗中身份是大明开国皇帝的朱元璋,此刻也都成了城墙之上最不起眼的守城士兵。
究其原因,其实很简单。
所谓的箭雨,总共也不过两千支箭矢。
三千名将士在城外列阵,扣除炮兵与弩床兵后,城墙上能拉弓作战的仅有两千人,而且这还是把所有将领都算在内的数字。
在朱元璋三人眼中,这支以成吉思汗嫡系鞑靼部为核心的北元大军,确实极为勇猛。
一万步骑兵列阵冲锋,即便中途遭遇炮火打击,只剩两千残兵,依旧保持着规整的阵型,如同草原狼般凶狠地扑来。
面对这样的敌人,箭雨阻击仅有一次机会。
一轮箭射完之后,未被射杀的敌人便会冲到矛盾拒马阵前,即便没有立刻展开交战,也已处在近在咫尺的距离之内。
这种朝天齐射的箭雨,依靠抛物线来延长射程,根本没有精准度可言,拼的就是对敌军集群的消耗效果与纯粹的运气。
运气好,就能多消灭一些敌人。
运气差,消灭的敌人数量就会大打折扣。
要是敌人与己方士兵距离过近,这样的箭雨甚至可能误伤到自己人。
朱元璋放下手中的强弓,眼中不禁流露出一丝钦佩。
一轮箭雨落下,数百名北元士兵倒地,可剩下的一千多人,却毫不犹豫地踩着同族的尸体继续冲锋!
即便有人尚未断气,也照踩不误!
在这样的时刻,没人有时间去分辨倒地者是死是活,所有倒地的人都被默认成了尸体。
“虽说大炮与弓箭夺走了八成多北元兵的性命,却把剩下的那些,彻底变成了实打实的草原狼,他们个个眼中都透着狠劲!”
高将军与毛骧一听这话,立刻便明白了朱元璋话语中的深意。
草原狼一词既是贬义词,暗指他们如同野兽般毫无人性。
但同时也是褒义词,称赞他们如同狼一般强悍坚韧、勇敢且有耐性,是顽强生命力的象征。
看着眼前的景象,朱元璋回想起史料中记载的蒙元铁骑。
那是由成吉思汗创建、并由其后代继承的一支精锐骑兵部队。
他们虽然四处掠夺、残忍嗜杀,军纪却丝毫不涣散。
相反,他们吃苦耐劳、不贪图安逸,而且纪律严明、绝对服从命令,简直就像是为战争而生的机器。
朱元璋的眼眸微微一缩,眼中瞬间迸发出杀意。
“陈安的话没错,对他们,就得彻底打服才行!”
“一次北伐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总之不达到目的绝不罢休!”
“不光不能给他们喘息的机会,更要严防死守!绝不能让他们在自相攻伐里,再出一个成吉思汗那样的人物!”
就在他紧紧按住刀柄、在心中暗自下定这一决心时,耳边传来了让他这个皇帝都感到安心的声音。
在城外二百步的位置,矛盾拒马阵中的将士,以及他们身后的刀盾兵,个个眼睛通红、鼻尖抽动,浑身散发着浓烈的杀气。
这三千名江浦驻军,平均年龄不过二十岁。
其中有过战场经验的老兵不足一半,另一半都是家中父兄战死后,替补上来的军户子弟。
明初的制度便是如此,一旦被定为军户,子子孙孙都将世代为军,除非家中男丁全部阵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