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秋风渐起,藏锋于鞘

作品:《寒门科举:携嫂子青云直上

    时序流转,夏日的蝉鸣被秋风涤荡一空,青松书院的石阶上,开始铺满零星的金色落叶。


    自那场惊心动魄的策论课后,方原在书院中的地位变得微妙起来。


    再无人敢轻易寻他辩论,也再无人敢在他面前卖弄那些浮于表面的锦绣文章。刘承、王凯之流,见到他时,目光中总带着几分躲闪与敬畏,仿佛他不是一个同窗,而是一位严苛的师长。


    方原对此视若无睹。


    他的人生,早已被那座黑暗的矿山劈成了两半。一半是人前那个勤勉到近乎枯燥的学子,另一半,则是暗夜里独自舔舐伤口、砥砺锋芒的复仇者。


    他的“卷”,已不再是单纯为了科举。


    清晨,当第一缕天光刺破东方云霭,大多数学子仍在梦乡,方原的身影已出现在书院后山的僻静处。他不再仅仅是晨读,而是开始进行严苛的体能训练。奔跑、俯身、出拳,动作简单而有效。汗水浸透单薄的衣衫,顺着他轮廓愈发坚毅的脸庞滴落。西山矿洞的经历让他深刻地明白,一副孱弱的书生体魄,承载不起一个惊天的秘密,更无法在未来的狂风暴雨中站稳脚跟。


    白日里,他依旧是那个沉浸在书海中的学子。但他所涉猎的范围,却让许多先生都感到诧异。


    除了经史子集,他开始大量翻阅那些被视为“杂学”的典籍。他会为了《考工记》中一句关于青铜冶炼的记载,在藏书楼的角落里耗费整整一个下午;他会捧着记载地方水文、矿产的《平阳县志》,逐字逐句地推敲;他甚至开始研究《武经总要》里那些关于军械制造与排兵布阵的图谱。


    他的知识体系,如同一棵沉默生长的大树,根系正疯狂地向着那些不为人知的、阴暗而坚实的土地深处蔓延。


    一日,徐夫子在藏书楼偶遇方原,见他正埋首于一本讲述前朝墨家机关术的残卷,不禁好奇问道:“方原,科举正途,在于经义策论。你于此等‘奇技淫巧’上耗费如此心神,所为何求?”


    方原放下书卷,起身恭敬行礼,答道:“回夫子,学生以为,世间万事万物,皆有其理。圣人文章,教人修身齐家,是为‘道’。然这舟船器械,农桑水利,亦是治国平天下之‘术’。不知其‘术’,空谈其‘道’,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终究是镜花水月。”


    他顿了顿,目光深邃如古井:“学生欲知,一斤铁,如何能变成百炼钢;一斤火药,如何能开山裂石。知其器,方能论其事。不知其所以然,便无法言其所以然。”


    徐夫子闻言,久久不语。他看着眼前这个不过双十年华的年轻人,其眼神中的沉静与思想的深远,远超同侪。他那番话,看似在谈论格物之学,实则已隐隐触及到了经世致用之学的根本。


    “知其器,方能论其事……”徐夫子反复咀嚼着这句话,最终长叹一声,拍了拍方原的肩膀,“你……好自为之。”


    言罢,他转身缓缓离去,背影中带着几分欣慰,亦有几分难言的忧虑。如此异才,若遇明时,可为国之栋梁;若逢乱世,其锋芒亦不知会引来何等风波。


    而方原,则重新坐下,将心神沉浸到那古老的书卷之中。


    他所做的一切,都有着明确的目的。郡王的私兵、精良的兵器、巨量的火药……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在他日复一日的学习与思考中,被不断地串联、分析、重构。


    他要在自己的脑海中,建立起一个完整的证据链。他要弄清楚,郡王是如何在朝廷的眼皮底下,建立起这样一个庞大的地下王国。他需要知识,需要庞大到足以支撑他所有推论的知识。


    当他未来站在朝堂之上,面对那些饱读诗书的大臣,面对那个高高在上的天子时,他抛出的,将不仅仅是一句空洞的“郡王谋反”的指控,而是从矿石冶炼、兵器锻造、火药配比,到军士调动、粮草运输、财政收支等一系列详实到无可辩驳的铁证!


    他要的,不是一场豪赌,而是一次精密的、足以一击致命的“解剖”。


    夜深人静,周白早已带着满腹心事沉沉睡去。方原则会点亮一盏豆大的油灯,将灯光用书卷遮挡,使其仅照亮桌案前的一方天地。


    他摊开一张张草纸,上面没有诗词文章,而是各种奇特的图样。有他凭记忆画出的矿洞结构图,有他推演的火药提纯流程,甚至还有他对那种新式连弩的结构拆解猜想。


    月光透过窗棂,照在他专注的侧脸上。那张年轻的脸庞,在明明灭灭的灯火下,显出一种与年龄不符的沧桑与坚忍。


    他就像一个最耐心的猎人,在秋风渐起的时节,收敛了所有的声息与杀气,只是默默地磨砺着自己的爪牙,研究着猎物的每一个习惯。


    他知道,平阳郡王那头猛虎,此刻正在自己的领地里肆意咆哮,自以为无人能敌。


    而他,方原,则甘愿在这青灯古卷之间,藏锋于鞘,韬光养晦。


    他在等,等一个天时,等一个足以让这柄剑悍然出鞘、光寒九州的契机。而这个契机到来之前,他所积累的每一个字,所思考的每一个细节,都将成为未来那雷霆一击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秋意渐浓,霜降已过。青松书院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兼任工部巡查的何大人。


    何御史此行,名义上是奉旨巡查地方文教,实则是为了一桩困扰朝廷多年的大难题,前来向青松书院的山长和名士们问计。


    这日,书院最大的讲堂“明德堂”内座无虚席。不仅“甲”字斋的学子全数到场,连“乙”字斋的许多优秀学子也获准前来旁听。堂上,山长与几位大儒陪坐,主位上则是那位面容清癯、眼神锐利的何御史。


    寒暄过后,何御史直入主题。


    “诸位皆是我大周未来的栋梁。今日,本官不考你们经义,只带来一桩朝廷的实务难题,愿闻诸位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