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归来无声,静水深流

作品:《寒门科举:携嫂子青云直上

    七日后,青松书院。


    晨钟敲响,学子们陆续走出斋舍,前往讲堂。一切都和往日一样,宁静而有序。


    然而,当方原和周白的身影出现在通往“甲”字斋舍的石板路上时,这份宁静被瞬间打破了。


    “快看!是方原和周白!”


    “他们回来了?我还以为他们……”


    “天哪,你们看他们的样子!”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两人身上,充满了震惊与好奇。


    此刻的方原和周白,与离开时判若两人。他们衣衫褴褛,满是划痕与污泥,头发凌乱,脸上带着掩饰不住的疲惫与憔悴。周白更是瘦了一大圈,原本富态的脸庞都凹陷了下去,眼神中还残留着未散的惊恐。方原则相对镇定,但苍白的脸色和紧抿的嘴唇,也透露出他这几日过得绝不轻松。


    他们二人,就像是经历了一场大难的逃荒者,与书院里这群衣冠整洁、神态安逸的学子们格格不入。


    面对周围投来的各式各样的目光和窃窃私语,方原目不斜视,仿佛什么都没看见,什么都没听见,只是径直向自己的斋舍走去。周白则下意识地低着头,紧紧跟在方原身后,恨不得将自己缩成一团。


    “方兄!周兄!”一个熟悉的声音响起,是同窗张正。他快步迎了上来,脸上满是关切,“你们总算回来了!这几日你们音讯全无,我们都担心坏了!你们这是……遇到山匪了?”


    也只有山匪,才能解释他们这副狼狈的模样。


    方原停下脚步,对着张正勉强挤出一个微笑,声音沙哑地说道:“让张兄挂心了。我们……在平阳县游玩时,贪看山景,不慎迷了路,在山里困了几日。好不容易才找对方向走出来,一路讨要着才回来的。”


    这个解释合情合理,也与他们此刻的形象完美契合。


    “原来如此!人没事就好,人没事就好!”张正松了口气,随即又压低声音,神秘兮兮地说道,“你们是不知道,你们不在的这几日,外面可是出了大事!”


    “哦?出了何事?”方原不动声色地问道。


    “听说平阳郡王府在西山围剿山匪,动静闹得极大!据说那伙山匪凶悍得很,还在山里私藏了火药,最后官兵围剿时,山里还传出了爆炸的巨响,跟打雷一样!整个平阳县都戒严了好几天呢!”张正说得眉飞色舞。


    另一位学子也凑了过来:“何止啊!我还听我家里人说,郡王府下了海捕文书,全郡都在通缉两个江洋大盗,说是那伙山匪的头目,一个叫什么‘钱老板’,一个叫‘吴先生’,画像都贴满了!”


    听到“钱老板”和“吴先生”,周白的身体猛地一颤,脸色瞬间变得煞白。


    方原不动声色地用手肘轻轻碰了他一下,同时对众人淡然一笑道:“竟有此事?看来这平阳县也并非太平之地。我与周兄运气还好,只是迷路,若是真撞上那伙山匪,恐怕就回不来了。”


    他的语气平静得仿佛在谈论一件与自己毫不相干的奇闻异事,那份超乎寻常的镇定,让周围的议论声都小了许多。


    “好了,我与周兄一路奔波,身心俱疲,想先回斋舍梳洗一番。诸位,告辞。”方原拱了拱手,不再给众人继续盘问的机会,拉着周白快步离开。


    回到斋舍,关上房门的瞬间,周白再也支撑不住,背靠着门板滑坐在地,大口地喘着粗气,冷汗浸湿了他的后背。


    “方兄……他们……他们竟然……”


    “我早就料到了。”方原的声音依旧平静,他走到水盆边,用冷水狠狠地泼在自己脸上,试图洗去连日来的疲惫与尘埃,“郡王找不到我们,必然会给我们安上一个罪名,将我们变成通缉犯。这样一来,即便我们侥幸逃脱,说出真相,也只会被当成是山匪的污蔑之词,无人会信。”


    这一招“贼喊捉贼”,狠辣至极。


    周白一脸绝望:“那我们现在怎么办?我们就算把事情告诉山长,山长会信我们这两个‘通缉犯’吗?”


    “会。”方原抬起头,水珠顺着他轮廓分明的脸颊滑落,他的眼神清澈而坚定,“但不是现在。”


    他走到书案前,看着上面整齐摆放的书卷和笔墨,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我们现在突然去找山长,说辞又与郡王府的通缉令完全相悖,只会引来怀疑。而且,我们没有任何证据。”方原缓缓说道,“郡王府的眼线,未必没有渗透到书院里。我们越是急于辩解,就越容易暴露。现在,我们最需要做的,就是当做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


    “什么……都没发生过?”周白难以置信地看着他。


    “对。”方原的目光落在了一本《春秋》上,眼神变得深邃起来,“从今天起,你还是那个一心只想科举中第的富家公子,而我,还是那个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院学子。我们去听课,去藏书楼,去参加文会。郡王府的通缉令,平阳县的剿匪,对我们来说,都只是道听途说的传闻。”


    他伸出手,轻轻抚摸着书卷的竹简,感受着那熟悉的冰凉触感。


    “他想让我们变成惊弓之鸟,惶惶不可终日,最终自乱阵脚。我们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越是身处惊涛骇浪,我们越要表现得风平浪静。我要让所有人都相信,我们与那两个‘江洋大盗’毫无关系。”


    接下来的日子,方原用行动完美地诠释了他的话。


    他将自己重新投入到了疯狂的“内卷”之中。


    天不亮,他便第一个出现在讲堂外的廊下,朗朗的读书声唤醒了整个书院的黎明。课堂上,他比以往更加专注,提出的问题也愈发深刻,时常让授课的先生都需深思才能作答。


    课后,他不是在藏书楼一坐就是一整天,就是在斋舍内奋笔疾书,研习策论。


    关于平阳县剿匪的传闻,在书院里流传了几天,也渐渐淡了下去。


    学子们看到方原和周白二人除了最初的狼狈,之后便完全恢复了正常的书院生活,甚至方原比以前更加勤奋,便也渐渐打消了疑虑,只当他们是真的倒霉迷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