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精盐提取法!老朱的震惊!
作品:《大明:开局请朱元璋退位,朱允炆人麻了》 武英殿内,朱允熥没看朱允炆那愈发难看的脸色,一落座便毫不客气地动起了筷子。
他先往嘴里塞了几块朱允炆带来的、口感干涩发硬的糕点,随后才将自己随身带来的两碗鸡蛋瘦肉粥稳稳摆到案几上。
目光转向朱元璋,嘴里还嚼着东西,含糊却关切地说道:
“皇爷爷,您年岁已高,大早上的还是该吃些易消化的食物才好,这类糕点就少用些吧,免得伤了脾胃……诺,把这碗养生粥喝了!”
话音未落,朱允熥便将其中一碗温热的鸡蛋瘦肉粥递到朱元璋手中,眼神里满是催促之意。
面对朱允熥这番举动,朱元璋并未多言,只是熟练地端起粥碗,小口喝了起来。
平心而论,比起朱允炆带来的那满桌琳琅满目、花样繁复的早膳,朱元璋确实更偏爱朱允熥这碗简单的养生粥。
一来,大清早的本就没什么胃口,温润的粥品刚好合了脾胃;
二来,这粥是朱允熥亲手熬煮的,味道醇厚绵长,带着股子自家孩子用心做出来的暖意,像极了当年自家妹子亲手烹煮的吃食,正是老朱心底最念着的滋味。
可这一幕落在朱允炆眼里,却让他心里像被塞进了一团湿棉絮,堵得发闷。
他抿了抿唇,面上强装平静没说一句话,可那股子失落却悄悄在心底扎了根。
其实他也不知道皇爷爷晨起偏爱什么吃食,所以才索性把各式精致点心都备了些,本以为这么多珍馐美味里,总能有一样合皇爷爷的心意,却没料到,满桌的山珍海味,竟抵不过朱允炆一碗朴素的粥。
朱允炆垂着头,默默拿起一块桂花糕往嘴里送,往日里觉得香甜软糯的糕点,此刻嚼在嘴里却如同嚼着蜡屑,干涩得难以下咽。
可就在这时,他忽然愣了一下——朱允熥竟从自己那碗粥里分出了一半,稳稳递到他面前,还笑着说道:
“二哥也尝尝我的手艺,咱们虽说年轻,可也得顾着自己的身子骨,早上总吃这些又干又硬的东西不好,不容易消化。”
朱允炆端着糕点的手猛地一僵,抬头愣愣地看着朱允熥,眼神里满是错愕。
朱允熥冲他回了个爽朗的笑脸,随即便不再理会他,自顾自地一口粥配一口糕点,吃得不亦乐乎,丝毫没有因为朱允炆的意外到来而显露半分不悦。
这副坦荡的模样,让朱允炆心里恍惚……甚至羞愧!
自己方才还在暗自计较皇爷爷的偏爱,可人家朱允熥却压根没把这些放在心上,反而还想着分粥给自己……
一直暗中观察着两个孙儿的朱元璋,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
他先是欣慰地看了朱允熥一眼,随即转向朱允炆,语气温和地说道:
“允炆,这是你弟弟允熥的一片心意,快喝吧,这粥的味道,定然会出乎你的意料。”
“呃……好,孙儿听皇爷爷的!”朱允炆听到皇爷爷的声音,才猛地回过神来,连忙顺从地端起那半碗粥,小心翼翼地抿了一口。
只这一口,他便眼前一亮,惊诧地看了看碗中那浓稠清香、米粒分明的粥,又转头看向朱允熥,眼中满是不敢置信的神色,忍不住问道:“三弟……这粥,真是你亲手做的?”
朱允熥嘴里还嚼着东西,含混地“嗯”了一声,便继续埋头对付自己的早膳,没再多说什么。
见朱允熥这般随意敷衍的态度,朱允炆心里的滋味更复杂了,一个念头忽然冒了出来:自己要不要也去学学厨艺,往后也给皇爷爷做些合心意的吃食?
可转念一想,他又有些忐忑——自己真的能学会吗?
就算学会了,手艺能比得上朱允熥吗?
哎!自家这三弟,怎么忽然就像变了个人似的,什么都会了,以前竟藏得这么深,实在出人意料!
整个早膳期间,朱允炆满脑子都是这些乱七八糟的想法,思绪翻来覆去,却始终没拿定主意。
朱元璋将朱允炆这副心神不宁的模样尽收眼底,心里不由轻轻摇了摇头。
他倒不是因为朱允炆不会厨艺而不满,而是觉得,朱允炆的心态太容易被旁人影响,这可不是什么好事。
一个合格的帝王,应当做到喜怒不形于色,即便泰山崩于眼前也能面不改色,思绪和意志更不能被旁人牵着走,轻易就乱了心神。
不过朱元璋并没有将这份不满说出口,不管怎么说,朱允炆这份想讨皇爷爷欢心的孝心,他还是真切感受到的。
这孩子本性不坏,说一句“纯善”也不为过,只是心思太过单纯,容易被外界干扰罢了。
想到这里,朱元璋不由瞥了眼自始至终都笑意盈盈、脸上看不出半分情绪波动的朱允熥,心里顿时有了高下之分——论心性沉稳,朱允炆确实比不上朱允熥。
但朱元璋并没有表露任何态度,只是在心里默默给两个孙儿的表现做了评分,加加减减之间,自有一杆秤,这事除了他自己,谁也不知道。
早膳就在这样一种微妙又有些尴尬的气氛中结束了。
用过膳后,朱元璋便顺势提起,要考教一下朱允炆和朱允熥最近在文化殿学习理政的收获。
一听到“考教理政”,朱允炆瞬间像是被注入了活力,先前的失落和恍惚一扫而空。
他清了清嗓子,侃侃而谈,将自己这段时间学习的心得体会、对政务的思考和见解,一股脑儿地说了出来。
他说得条理清晰,有理有据,连一些细节问题都分析得颇为到位,让朱元璋听了连连点头,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神色。
虽说朱允炆在心态沉稳上比不上朱允熥,但在学习理政这件事上,他确实下了不少功夫,表现得相当出色,足以成为一名合格的守成之君。
朱允炆敏锐地捕捉到了皇爷爷眼中的满意,心里顿时涌上一股欣喜,说起自己的见解时,语气也越发顺畅自如。
最后,他深吸了一口气,像是下定了极大的决心,鼓起勇气说道:
“皇爷爷,近日孙儿在审阅大明盐税相关的奏折时,发现了一个颇为严重的问题,想向皇爷爷禀报!”
朱元璋正捋着胡须的手微微一顿,闻言诧异地看了朱允炆一眼,问道:
“哦?是什么问题,你且说来听听。”
一旁还没轮到被考教的朱允熥,听到“盐税”二字,也不由抬眼看向朱允炆,心里的思绪一下子活跃起来——说起大明的盐税,他可就不困了,自己筹备了许久的“精盐提取法”,似乎也到了该拿出来的时候!
朱允炆并不知道朱允熥的心思,他按捺住心里的激动,语速飞快地说出了自己的发现:
“孙儿仔细审阅了大明开国以来所有年份的盐税记录,发现我大明的盐税竟然全靠两淮地区支撑,其他地区的盐税几乎等于零,半分也收不上来!特别是跟宋朝比起来,我大明的盐税实在少得可怜,朝廷白白损失了这么多收入,好处全被那些私盐贩子给占去了!”
“所以孙儿就在想,咱们为何不往全国各地推行盐税征收,严厉打击私盐贩子,把盐税牢牢抓在朝廷手里?若是能做到这一点,单靠盐税,就足够支撑朝廷日常运转了,户部的国库也不会像现在这样空虚,日后国家遇到战事或是天灾,也能有足够的财力去应对。”
一口气说完自己的想法,朱允炆满眼期待地看着朱元璋,等着皇爷爷的夸赞。
可朱元璋听完后,却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朱允熥在一旁听得,差点被嘴里的茶水呛到,他连忙干咳了几声,用一种颇为古怪的眼神看着朱允炆——这位二哥,到底是真不懂政务,还是故意装糊涂啊?
这种问题,也能拿到皇爷爷面前说?
关键是,他说了半天,连问题的核心都没摸到!
原本满心期待能得到夸奖的朱允炆,见皇爷爷迟迟不说话,又看到朱允熥那古怪的眼神,心里顿时升起一股不好的预感,忐忑地看向朱元璋,嘴唇动了动,却没敢出声。
朱元璋没有理会他,朱允炆无奈之下,只好转向朱允熥,硬着头皮问道:
“三弟,你对此事有何高见?”
朱允熥咧嘴笑了笑,先看了一眼朱元璋,见皇爷爷没有反对的意思,才开口说道:
“二哥有所不知,大明并非只在两淮地区征收盐税。事实上,除了两淮,两浙、长芦、山东、福建、河东这些地方,都设有专门的都转运盐使司,负责当地的盐税征收事宜。”
“至于二哥你只看到两淮盐税的记录,大概是因为两淮地区的盐税在全国盐税总额中占比最大,而且两淮本就是我大明最大的产盐区,盐业规模远超其他地区,这就导致大部分盐税都先集中到两淮都转运盐使司,再统一上缴户部。也正因如此,才让二哥误以为大明只有两淮地区在征收盐税。”
朱允熥的话音落下后,武英殿内瞬间陷入了落针可闻的寂静。
朱允炆的脸色像被打翻了的调色盘,一阵青一阵白,变幻不定——他竟然忽略了这么关键的政务细节,连各地设有盐使司的基本情况都没弄清楚,就贸然向皇爷爷提建议,这简直是丢尽了脸面!
更让他心慌的是,皇爷爷会不会因此觉得自己是个疏忽大意、不懂实务、只会纸上谈兵的人?
这一刻,朱允炆只觉得无地自容,尴尬得脚趾都快在靴子里抠出个洞来,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躲起来。
他口干舌燥地看向朱元璋,声音带着几分颤抖:
“皇爷爷……孙儿……孙儿……”
朱元璋面无表情地抬手打断了他的话,语气严肃地说道:
“不必多言,你回去之后好好反省自身,做事要脚踏实地,切不可眼高手低、纸上谈兵。处理政务时,心思要更细腻、更认真些,政务乃国家大事,绝非儿戏,容不得半分马虎。”
“这次是第一次,咱不怪你……但若是再有下次,你自己掂量着办!”
朱元璋没有把话说透,但那话里的警告之意,却再明显不过。
朱允炆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连忙躬身颔首,声音带着几分哽咽:“孙儿谨记皇爷爷的教诲,绝不敢再犯!”
“回去吧。”朱元璋摆了摆手,语气里带着几分不耐,似乎不愿再多看他一眼。
朱允炆脸上露出一抹苦涩,他又看了一眼朱允熥,最终还是强忍着心里的委屈,恭敬地行了一礼,转身退出了武英殿。
刚踏出殿门,他的眼角便一阵发酸,眼泪差点没忍住掉下来。
武英殿内,朱元璋和朱允熥看着朱允炆落寞离去的背影,一时间都没有说话,殿内的气氛再次沉寂下来。
过了好一会儿,朱允熥才开口打圆场:
“皇爷爷,您也别往心里去,想来二哥也是被人蒙蔽了,或许是给他看的盐税奏折不够完整,只拿了部分两淮的记录给他,才让他一叶障目,做出了错误的判断。”
朱元璋眼神幽幽地看了他一眼,并没有在朱允炆的问题上多做纠缠,反而话锋一转,对朱允熥说道:
“允炆方才说的话,虽然有不少差错,但核心问题倒是没说错——比起宋朝,咱大明的盐税确实收得太少了,大部分利润都被私盐贩子赚了去,以至于国库空虚,国家财政捉襟见肘,做什么事都得精打细算。”
说到这里,朱元璋的目光变得锐利起来,语气也郑重了几分:
“关于这件事,吴王你有什么看法?”
这显然是对朱允熥的考教。
朱允炆刚才的表现让朱元璋有些失望,现在他倒要看看,朱允熥在政务上到底有几分成色?
虽说朱允熥有过目不忘的本事,但记忆力好,可不代表能把政务处理好,这两者之间,还差着十万八千里。
朱允熥自然明白皇爷爷的用意,却丝毫不见慌乱,反而镇定自若地侃侃而谈:“在孙儿看来,造成如今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第一,大明刚刚立国不久,各地经历战乱后经济凋零,百废待兴。皇爷爷为了让百姓休养生息、恢复经济,并没有立刻采取严厉手段打击私盐贩子。毕竟那些私盐贩子除了卖盐,也会顺带贩卖各类手工业商品,能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偏远地区的商业发展,帮着恢复地方经济。”
“第二,国家财政之所以困顿,国库之所以空虚,一方面是因为大明开国以来战事不断,军费开支巨大;另一方面,各地刚刚归附朝廷,为了安抚民心,朝廷推行了不少免税政策,导致税收来源单一,主要依靠江南苏杭地区的赋税支撑,财政基础本就薄弱,自然容易出现捉襟见肘的情况。”
“第三,也是最关键的一点——私盐贩子之所以屡禁不止,朝廷之所以收不上来足额的盐税,根本原因在于朝廷官盐的品质和私盐贩子自己炼制的盐相差无几,有些时候,私盐的品质甚至比官盐更好,价格却比官盐便宜不少。百姓都是务实的,自然更愿意买性价比更高的私盐,而不是朝廷的官盐。”
说到这里,朱允熥咧嘴一笑,伸出一根手指,加重语气说道:
“而这最后一点,才是解决盐税问题的关键所在!”
这番话一出口,朱元璋的身体明显一震,看向朱允熥的眼神里,满是掩饰不住的欣赏——这孩子不仅心思细,还能透过表面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这份见识,可比朱允炆强多了。
过了好一会儿,朱元璋才压下心里的震动,不动声色地问道:
“既然你认为这是关键,那针对这一点,你可有什么解决办法?”
朱允熥笑得愈发灿烂,自信地说道:
“皇爷爷这话可算是问对人了,孙儿还真有个办法,能彻底解决官盐品质不如私盐的问题!”
朱元璋眼中闪过一抹意外的诧异——他刚才不过是随口一问,没想到朱允熥竟然真的有对策!
……
几个时辰后,吴王府的庭院里,朱元璋手里捧着一小捧颗颗晶莹剔透、细腻如雪的精盐,嘴巴不由自主地张大,眼神里满是震惊和难以置信!
他活了这么大岁数,还是头一次见到这般纯净的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