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最先按捺不住的,是秦王朱樉与晋王朱棡这两

作品:《大明:开局请朱元璋退位,朱允炆人麻了

    最先按捺不住的,是秦王朱樉与晋王朱棡这两位手握重兵的藩王。


    当京中隐秘流传的消息传入二人耳中——燕王朱棣竟私下邀约吴王朱允熥相见,且席间相谈甚欢、气氛融洽时,这对素来在夺储之事上同气连枝的兄弟,彻底坐不住了。


    不淡定之后,朱樉与朱棡的行事风格依旧如往日般直接,没有半分迂回试探的心思,竟是径直策马赶往燕王府,要当面找朱棣问个明白。


    这般不加掩饰的姿态,倒并非二人头脑发热、行事鲁莽,而是他们心中各自清楚:他们这些分封在外的亲王,之所以借着太子朱标新丧的由头迟迟不肯离京,其背后那点“等待时机、觊觎储位”的心思,早已是京中公开的秘密,所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根本瞒不住任何人。


    正因如此,当得知他们这群“待价而沽”的亲王中,突然冒出朱棣这么个“反常者”,竟率先与皇孙朱允熥走动时,二人再也按捺不住,必须当面问清朱棣的真实目的——原本大家都在同一条船上,借着国丧的“浑水”公平竞争、各展手段,可朱棣这突如其来的举动,就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搅乱了二人的阵脚,也让他们心底生出了难以言说的不安。


    这份不安压过了所有顾虑,他们顾不得维系藩王的体面,只想着必须从朱棣口中问出个究竟来!


    燕王府的会客厅内,当朱棣得知两位亲哥哥登门的真实来意时,先是一愣,随即目瞪口呆,紧接着又忍不住哭笑不得——这两位哥哥的性子,也未免太过直接了些,连半点转弯的余地都不留。


    但朱棣毕竟心思深沉,稍一沉吟,便想通了其中的关节:如今储位悬空,人人都在猜忌试探,自己与朱允熥的会面本就扎眼,他们会直接上门质问,倒也在情理之中。


    想通此节,朱棣便不再纠结于二人的“无礼”,而是迅速敛去脸上的苦笑,神色郑重地看向朱樉与朱棡,缓缓开口道:


    “大哥(太子朱标)在世时,待我们这些弟弟素来亲和宽厚,平日里总惦念着我们在封地的衣食住行是否顺遂,每逢我们因行事失当犯下过错,也总是第一时间赶往父皇面前替我们求情,竭尽所能庇佑我们周全。”


    “我们兄弟几人,更是在大哥的照拂下一同长大,他于我们而言,早已不是简单的兄长,更有‘长兄如父’的恩情,这份‘兄友弟恭’的情谊,早已刻入骨髓,恩重如山。”


    “如今大哥不幸病逝,我们身为受他恩惠多年的弟弟,自当继承他的遗志,辅佐他的嫡子站稳脚跟,确保大明江山的稳固。唯有如此,才能避免朱家宗室血亲相残的悲剧,不辜负大哥生前对我们的一片苦心。”


    “而吴王朱允熥,正是大哥留下的嫡子,近来在朝堂与宗室中的表现,更是尽显非凡的才能与卓越的品格,实乃大明储君的最佳人选。我们身为大明的亲王,既是大哥的亲弟弟,又是吴王的亲叔叔,自然该全力拥护他,以稳固国本、安定朝局!”


    秦王朱樉:“……”


    晋王朱棡:“……”


    听着朱棣这番冠冕堂皇的话,兄弟二人当场怔住,眼神像是在看一个从未认识过的“陌生人”,更带着几分难以掩饰的“看傻子”的意味。


    短暂的惊呆过后,涌上心头的便是深深的无语!


    这也太假了!


    你朱棣是什么样的人,难道我们还不清楚吗?


    这些违背本心、虚情假意的场面话,说出来谁会信啊?


    朱樉与朱棡交换了一个眼神,随即不约而同地用一种混杂着鄙视与怀疑的目光看向朱棣,那眼神仿佛在说:“别装了,有话直说!”


    朱棣被二人这般直白的目光看得有些汗颜,但他素来脸皮厚实,脸上依旧维持着一副正气凛然的模样,甚至语气愈发恳切,继续侃侃而谈:


    “二哥,三哥,不瞒你们说,从前我确实有过‘兄终弟及’的念头,总觉得储君之位该由有才者居之,可近来我反复思量,日夜辗转反侧,思前想后之下,终于下定了决心——那就是全力辅佐大哥的嫡子,也就是吴王朱允熥成为大明储君,将来更要辅佐他顺利登基,完成大哥未能实现的遗愿。”


    “唯有如此,才能不辜负大哥这些年来对我们兄弟的恩义啊!”


    朱棣说着,脸上露出激动的神色,言辞间满是唏嘘,语气诚恳得仿佛能滴出水来:


    “二哥,三哥,你们也该转变心态了,别再抱着‘浑水摸鱼、黄雀在后’的心思了。毕竟,近来允熥的表现难道还没让你们清醒吗?”


    “他虽年纪尚轻,可行事间展现出的手段与城府,早已远超同龄人,这足以证明他就是储君的不二人选。”


    秦王朱樉:“……”


    晋王朱棡:“……”


    兄弟二人再次被朱棣这番话噎得说不出话来,尤其是看着朱棣那副“发自肺腑、真心感叹”的模样,两人心底的烦躁感愈发浓烈——好好的,这位一向野心勃勃的四弟,怎么突然就“叛变”了?


    居然真的被朱允熥那个毛头小子给折服了?


    这简直是离谱到家!


    倒不是说朱棣退出夺储之争是件坏事,可关键在于,连朱棣都自愿放弃了,那他们兄弟俩还有什么理由继续留在京城争夺储位呢?


    毕竟,即便心中不愿承认,朱樉与朱棡也清楚:在父皇朱元璋心中,老四朱棣的分量远胜他们二人,论才能、论军功,朱棣更是甩了他们几条街。


    是以,面对朱棣这突如其来的“倒戈”,朱樉与朱棡一时间都有些难以接受,更有种“计划全被打乱”的无措!


    沉默了半晌,性子相对沉稳些的晋王朱棡终于率先打破了僵局,他向前探了探身,眼神中满是狐疑:


    “老四,你这话……是来真的?”


    一旁身材魁梧、满脸络腮胡的秦王朱樉也收起了脸上的不耐,眼神复杂地看向朱棣,显然也在等一个明确的答案。


    朱棣端起桌上的茶碗,轻轻抿了一口茶水润了润喉,闻言缓缓放下茶碗,神色严肃地对着二人重重点头:“句句真心,绝无半分虚假。”


    可他心底却在暗自盘算:你们赶紧放弃吧,只要你们现在放弃了,往后我争夺储位时,就能少两个强劲的对手!


    反正撒谎又不用付出代价,何乐而不为呢?


    要知道,自家这两位哥哥可不是等闲之辈,都是手握重兵、镇守边塞重镇的藩王,将来若是真的撕破脸争夺储位,他们无疑会成为自己最大的阻碍。


    若能借着今日这番话,彻底打消他们争夺的念头,即便日后他们想反悔,也早已错过了最佳时机!


    这便是朱棣的真正心思:先假意站队朱允熥,借着“拥护皇长孙”的名义,暗中清除身边潜在的敌人;


    等将来朱允熥与朱允炆两派势力拼得你死我活、两败俱伤时,他再以“收拾残局”的姿态挺身而出——这才是最稳妥、最完美的计划!


    这些潜藏的算计,朱樉与朱棡自然无从知晓。


    他们虽然对朱棣的举动心存疑虑,可朱棣方才的言行举止、神色表情,都透着一股“真诚”,让他们一时间找不到反驳的理由。


    过了好片刻,朱棡重重地叹了口气,伸出手指了指朱棣,语气中满是惋惜:


    “你何至于此啊……大哥生前对我们兄弟确实恩重如山,可如今大哥已经不在了,按照‘兄终弟及’的规矩,储位本就该在我们兄弟之间传承。我们都是父皇的嫡子,理当有资格继承储君之位,将来若是登基,自然也会好好庇佑大哥的子嗣后裔,不会让他们受半分委屈。”、


    “吴王与献王(朱允炆)虽是大哥的骨肉,品性也还算不错,可毕竟年纪太小,又从未接触过兵事与朝政,将来若是真的登基,如何能让满朝文武、地方藩王信服?如何能稳固大明的江山社稷?到时候说不定还会引发朝堂动荡,闹出更大的乱子……”


    “所以啊,储君之位,理应在我们兄弟三人中选出。无论最终是谁胜出,都能服众,都能稳定朝局,确保大明江山的和平安定。”


    “对对对!这话俺认同!”秦王朱樉当即用力拍着大腿,脸上露出赞同的神色。


    这些话他平日里想得到却表达不出来,如今听朱棡一说,只觉得句句都说到了自己心坎里,忍不住连连附和。


    朱棣闻言,不动声色地深深看了眼自家三哥朱棡——这番话,简直说到了他的心坎里!


    他何尝不是这么想的?


    朱允熥与朱允炆再聪明,终归只是个半大的孩子,在他们这些手握兵权的叔叔眼中,终究是晚辈。


    将来若是真让他们登上皇位,想要管束自己这些镇守一方的藩王,简直是难如登天!


    反正,他朱棣是绝不会服一个毛头小子管教的……


    可想归想,话却不能这么说。


    朱棣轻咳一声,语气平和地回复道:


    “三哥所言,倒也并非没有道理,可这终究只是我们兄弟几人的一己之见,最终的储君人选,还是得由父皇来定夺。”


    “你们仔细想想,以如今父皇对吴王朱允熥与献王朱允炆的态度来看,这储君之位,十有八九会在这两位皇孙之中决出。父皇何曾将立储的目光,真正投向过我们这些在外的亲王?”


    “所以啊,我算是彻底看明白了,也想通透了。既然父皇压根没打算从我们兄弟中选一个继承大统,满心满眼都放在两位皇孙身上,那我们再继续折腾下去,又有什么意义呢?”


    “别到最后储君之位没争到,反而惹得父皇不满,给自己将来埋下祸患——要知道,这两位皇孙可都不是好惹的,个个心思缜密,手段也不容小觑。”


    “与其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不如趁早放弃争夺,一心一意支持两位皇孙。将来他们若是真能登基,我们也能落个‘从龙之功’,也算为自己、为子孙后代谋个好前程。”


    朱棣这番话,七分是假,却也藏着三分真实!


    若是将来局势真的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他发现自己根本无法与朱允熥、朱允炆抗衡,那他或许真的会选择放弃,提前与两位皇孙交好,为自己留条后路!


    只不过,眼下局势尚不明朗,他还没到必须放弃的地步,争夺储君之位的念头,也从未真正打消过。


    今日这番话,说到底,还是为了让两位哥哥彻底死心罢了!


    果不其然,朱棣的话音刚落,秦王朱樉与晋王朱棡的脸色便同时微微一变。


    无他,朱棣说的都是实话——自家父皇朱元璋,似乎真的从未将储君之位的人选,放在他们这些儿子身上,满心都是要从两位皇孙中挑选继承人。


    其实若是没有朱允熥从中搅局,自家父皇恐怕早就下旨册封朱允炆为皇太孙,将将来的皇位传承给定了下来。


    那样一来,他们连半点争夺的机会都没有。


    如今虽然因为朱允熥的出现,立储之事暂时搁置,可父皇心中的人选,依旧在两位皇孙之间摇摆,从未将目光投向过他们这些儿子——这一点,简直像一根刺,深深扎在二人的心头。


    想到这里,朱樉与朱棡都沉默了下来,脸上满是失落与不甘。


    而朱棣说完这番话,心中也忍不住生出一丝恍惚:


    自家父皇怎么会如此偏心呢?他们这些儿子,明明也是他的亲生骨肉,可他却连半点争夺储位的机会都不肯给,这份凉薄,实在让人寒心!


    又过了好一会儿,性子最为急躁的秦王朱樉终于按捺不住,脸色难看地抬起手,粗壮的臂膀狠狠砸在面前的茶桌上,只听得“砰”的一声闷响,桌上的茶水被震得飞溅而出。他咬牙切齿地说道:


    “父皇怎会如此偏心!当年大哥还在的时候,他就一门心思偏心大哥一人;如今大哥走了,他却依旧偏心大哥的子嗣,这储君之位非得在大哥的儿子里选……我们这些儿子,难道就不是他亲生的吗?凭什么这么不公平地对待我们…”


    “住口!”朱樉的话还没说完,朱棡与朱棣便同时脸色大变,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厉声打断了他。


    呵斥完,朱棡与朱棣还下意识地警惕地环顾了一圈会客厅的四周,仔细确认没有外人在场、也没有可疑的侍从偷听后,才稍稍松了口气。


    随即,二人又不约而同地狠狠瞪了眼口无遮拦的朱樉——这种大逆不道的话,心里想想也就罢了,怎么能当众说出来?若是被有心人听了去,传到父皇耳朵里,后果不堪设想!


    朱樉也知道自己失言,连忙闭上嘴,可脸上那股愤愤不平的神色,却依旧清晰可见。


    朱棡与朱棣对视一眼,彼此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难以言说的苦涩——有些话,只能埋在心底,连抱怨都不敢宣之于口,这份憋屈,实在难受。


    深深叹息一声,晋王朱棡缓缓从座位上站起身,目光复杂地看着朱棣,语气中满是疲惫:


    “老四,咱们兄弟俩明争暗斗了这么多年,为了那个储君之位,各自费了多少心思,如今想来,却都是一场空……罢了,或许你说的是对的,‘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不争,或许真的比争要好。”


    说罢,朱棡便拖着略显萧瑟的身影,转身离开了燕王府。


    朱樉也闷声说了一句“告辞”,便带着满心的不甘,悻悻然地跟着离开了。


    燕王朱棣站在原地,看着两位哥哥黯然离去的背影,心中也是五味杂陈、喜忧参半!


    喜的是,或许从今往后,他争夺储位的路上,就能少两个强劲的对手;


    忧的是,连两位哥哥都选择了放弃,自己真的能在与朱允熥、朱允炆的较量中胜出吗?


    毕竟,方才他对两位哥哥说的那些话,虽有忽悠的成分,可其中关于“父皇偏爱皇孙”的事实,却是千真万确的。


    一时间,朱棣只觉得思绪纷乱如麻,心底的迷茫与野心交织在一起,难以分辨!


    ……


    而此时的东宫,气氛同样紧绷得如同拉满的弓弦,丝毫不见往日的平静。


    当吕氏从心腹口中得知,朱允熥竟公然绕过所有人,私下拜访了原本已被他们拉拢的魏国公徐辉祖,更与燕王朱棣私下会面、相谈甚欢时,即便是一向自诩沉稳、胸有成竹的她,也彻底不淡定了。


    徐辉祖可是他们费尽心思才拉拢到的关键人物,是支撑朱允炆争夺储位的重要助力,如今朱允熥这般明目张胆地去“挖墙脚”,到底是何用意?


    更让她忧心的是,这次私下会面的结局究竟如何?


    徐辉祖是不是已经答应了朱允熥的拉拢,倒向了对方阵营?


    原本在吕氏心中,徐辉祖是最可靠的盟友,可转眼间,这位“可靠盟友”就变成了随时可能倒戈的“危险人物”,这让她一时间竟不知道该不该继续信任徐辉祖。


    毕竟,万一徐辉祖已经暗中与朱允熥达成了协议,却依旧假意对他们表示忠诚,以此来套取东宫的密谋情报,再转头透露给朱允熥,那他们东宫所有的计划,岂不是都要暴露在朱允熥的眼皮子底下?


    一想到这里,吕氏便第一次对自己的谋划产生了迟疑,心中的不安如同潮水般汹涌而来。


    方孝孺将吕氏脸上的迟疑与忧虑看在眼里,稍加思索,便开口缓缓说道:


    “娘娘不必过分忧虑,依臣之见,魏国公徐辉祖乃是性情正直、忠义两全之人,素来一言九鼎、信守承诺,绝非那种表里不一、虚伪狡诈之辈。”


    “他既已当众答应辅佐献王殿下,便绝不会轻易反悔,更不会做出暗中勾结吴王朱允熥、谋害献王殿下的不义之事。还请娘娘放心。”


    方孝孺的评价客观公正,既没有过分夸赞,也没有刻意贬低,是以在场的齐泰与黄子澄都纷纷点头,表示认同。


    吕氏不动声色地扫了眼齐泰与黄子澄,心中对这二人的信任,早已不如往日那般深厚。


    只因上次东宫在“弹劾朱允熥”的计划中出现失误时,这两人竟将所有罪责都推到了朱允炆身上,丝毫不提自己的谋划失当——朱允炆或许年纪尚小,看不出其中的门道,可她吕氏历经宫廷多年,如何能不明白这两人的心思?


    只不过碍于颜面,不便当众点破罢了。


    而对于方孝孺,吕氏心中的好感却是与日俱增!


    无他,只因方孝孺不仅敢于主动承担责任、为朱允炆开脱,更是个敢于直言进谏的忠臣,即便面对自己的威严,也从不刻意逢迎,始终坚守本心。


    这样的正义之士,才是能真正辅佐自家儿子朱允炆坐稳储位、将来治理天下的栋梁之臣!


    不过,齐泰与黄子澄也并非一无是处,东宫往后的诸多谋划,依旧需要依靠二人的人脉与智谋。


    是以,吕氏也没有将心中的不满表露出来,闻言后缓缓点头,语气带着几分认同:


    “还是方先生看得通透,所言极是。魏国公忠心耿耿,断不会是那等背信弃义、见利忘义之人,此事想来是本宫多虑了,他依旧是我们可以信赖的盟友。”


    方孝孺微微颔首,不再多言,只是安静地站在一旁,等候吕氏的下一步安排。


    齐泰与黄子澄听着吕氏的话,脸上虽附和着点头,心中却难免生出几分尴尬!


    他们自然清楚吕氏对自己二人的芥蒂,只是如今正是用人之际,也只能暂且将这份不自在压在心底,不敢多言。


    可吕氏话锋陡然一转,目光扫过三人,语气重新变得凝重起来:


    “魏国公那边暂且无需忧虑,可燕王朱棣之事,又该如何处置?”


    此话一出,方孝孺、齐泰、黄子澄三人的脸色瞬间微变,连一直沉默坐在一旁的朱允炆,也忍不住坐直了身子,手指无意识地攥紧了衣角,显然也被这个问题揪紧了心。


    他们心中都无比清楚,若朱允熥真的拉拢到了燕王朱棣的支持,那对他们东宫而言,无疑是灭顶之灾。


    朱棣虽常年镇守北疆,在朝中的话语权不多,可他手握重兵、军功赫赫,更是藩王中能力最强、威望最高的一位。


    一旦他公开支持朱允熥,其他持观望态度的藩王必然会“望风投效”,届时朱允熥的政治底蕴与势力,将会得到质的飞跃,他们再想与之争夺储位,必然会难上加难。


    吕氏将三人的神色变化尽收眼底,心中的危机感愈发强烈。


    见方孝孺、齐泰、黄子澄都陷入了沉默,没有主动开口献策,她只能再次追问:


    “三位先生皆是饱学之士,足智多谋,面对燕王与吴王相交之事,可有应对之策?”


    三人对视一眼,彼此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为难,一时间竟无人率先开口!


    朱棣的心思素来深沉难测,他与朱允熥的私下会面,究竟是真心投靠,还是另有图谋,谁也不敢妄下定论。


    过了好半晌,齐泰才深吸一口气,像是下定了决心一般,咬牙开口:


    “启禀娘娘,臣以为,此事或许是娘娘多虑了!”


    “哦?”吕氏眼中闪过一丝疑惑,目光紧紧投向齐泰,“齐侍郎何出此言?不妨细说。”


    方孝孺、黄子澄与朱允炆也纷纷看向齐泰,等着他的下文。


    齐泰轻咳一声,整理了一下思绪,语气笃定地分析道:


    “臣与燕王朱棣虽无深交,却也对他的性情有所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