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第一次与朱棣面对面!

作品:《大明:开局请朱元璋退位,朱允炆人麻了

    燕王府内,那间素来墨香馥郁的书房里,烛火跳动着,将整个屋子映照得亮如白昼。


    悄悄从魏国公府赶来报信的徐家三妹徐妙锦目光落在自家大姐徐妙云的表情上,心中便已有了几分揣测,她轻步上前,带着几分试探问道:


    “大姐,看你这神情,莫不是已经有了主意?”


    徐妙云抬起素手,温柔地将耳边垂落的一缕秀发挽至耳后,唇边勾起一抹浅笑,声音温婉却带着一丝笃定:


    “确实是有了些想法……原本若直接按计划行事,难免会显得有些唐突生硬,可今日妙锦你带来的这则消息,却恰好让我的计划得以顺理成章地推进,再无半分破绽可循!”


    “什么计划呀?快跟我说说!”徐妙锦瞬间来了兴致,像个对世间万物都充满好奇的孩童般,急切地追问道。


    自小到大,她便是徐家最受宠爱的孩子,衣食无忧不说,父亲、兄长与姐姐们更是将她捧在手心呵护,也正因如此,才养成了她这般古灵精怪、对一切新鲜事都充满探究欲的性子。


    徐妙云却并未直言,只是笑着摇了摇头,转而对妹妹吩咐道:


    “妙锦,往后你多留意些吴王朱允熥与你大哥徐辉祖之间的往来书信,若是发现有任何异常之处,务必第一时间告知大姐!”


    徐妙锦闻言,立刻露出一副幽怨的神情,不满地看了眼自家大姐,心里嘀咕着:明明有秘密却不跟自己全盘托出,还要让自己去当“眼线”,帮着打探消息……


    可对上徐妙云那似笑非笑的眼神,再想起自己从小就对这位大姐心存敬畏,加之打心底里信任大姐的谋划,徐妙锦最终还是不情不愿地松了口:


    “好吧好吧,看在大姐的面子上,就算是让妹妹我上刀山下火海,我也绝无二话!”


    她说这话时,语气铿锵有力,那模样别提多正义凛然了。


    徐妙云听得这话,忍不住想笑,伸手轻轻揉了揉妹妹的发髻,随后从自己手腕上摘下一只通体通透、宛如水晶般莹润的白玉手镯,小心翼翼地为徐妙锦戴上,声音依旧温婉:


    “你不是早就惦记着这只手镯了吗?从今日起,它就是你的了。”


    徐妙锦低头瞧见腕上那只精致的白玉手镯,顿时喜笑颜开,连忙抬起手腕轻轻晃动,唇边嘟着粉嫩的红唇,清脆的咯咯笑声在书房里回荡开来。


    徐妙云看着妹妹这般模样,无奈地摇了摇头,随即又叮嘱道:


    “妙锦,你先回魏国公府吧,回去后想办法探听一下,你大哥今日与吴王朱允熥究竟谈了些什么,最好能摸清他们谈话的最终结果。”


    徐妙锦此刻满心思都在腕上的白玉手镯上,一听这话,当即应了声,转身就朝着魏国公府的方向快步跑去,那火急火燎的模样,仿佛生怕耽误了半分。


    看着妹妹匆匆离去的背影,徐妙云只是淡淡一笑,并未多言,重新坐回书桌前,翻开桌上的书页。


    空气中弥漫着袅袅檀香,她一边仔细核算着书中的内容,一边时不时拿起笔,在纸张上书写着,笔尖划过纸张,发出沙沙的轻响,在寂静的书房里显得格外清晰。


    这般专注的状态一直持续到燕王朱棣一身酒气地回到府中,徐妙云这才放下手中的书本与笔墨,起身快步上前迎接。


    望着丈夫脸上带着几分微醺的神色,徐妙云没有半句责怪,她心中清楚,今日朝堂之上发生之事让自家丈夫心中积压了许多苦闷与烦躁。


    她亲自去厨房端了一碗精心熬制的醒酒汤,看着朱棣喝下后,才在床榻边坐下,轻声将今晚徐妙锦前来报信的内容,以及自己心中盘算的计划,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朱棣。


    喝下醒酒汤的朱棣,精神稍稍好了一些,可当他听完徐妙云的话后,瞬间酒意全无,整个人猛地清醒过来,一个翻身从床榻上坐起,眼中满是凝重地看向徐妙云,声音带着几分急切与不敢置信:


    “王妃方才所说的,都是真的?”


    徐妙云轻轻点了点头,见朱棣的神色越发难看,连忙开口劝慰:


    “殿下,您听我把话说完,吴王朱允熥去拉拢辉祖,对我们而言,并非是一件坏事啊。”


    朱棣却烦躁地打断了她的话:“这又能算是什么好事?本王的亲舅子,不愿支持自己的姐夫,反倒去支持外人……他选择了朱允炆,也愿意跟朱允熥打交道,却偏偏不肯站在本王这边,这算哪门子的一家人?”


    他深吸一口气,语气中满是愤懑:“王妃,自你我成婚以来,本王对徐家,对辉祖、增寿还有妙锦,是尽心尽力,从未有过半分亏待……可到头来,却落得个众叛亲离的下场,本王到底是哪里做错了?”


    朱棣对徐辉祖的选择,心中满是郁闷与不解。


    再加上今日朱允熥在朝堂上的表现,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料,这让他整整烦闷了一天。


    此刻又喝了些酒,再听到徐妙云提及这些事,积压在心中的情绪彻底爆发,再也绷不住了。


    面对朱棣如此剧烈的反应,徐妙云先是愣了一下,但很快便镇定下来,缓缓开口道:“因为殿下您,并非陛下的嫡长子啊!”


    朱棣张了张嘴,想要反驳,可话到嘴边,却发现自己竟无言以对,只能怔怔地坐在那里,神色复杂。


    见朱棣彻底冷静了下来,徐妙云才轻轻舒了口气,继续说道:


    “辉祖的性子,殿下您又不是不清楚。他从小就跟在父亲身边长大,深受父亲忠君体国思想的熏陶,从北平回来后,又担任了先太子的亲卫,跟随先太子多年。先太子对他向来恩宠有加,多次提拔重用,甚至在离世之前,还曾将重要的遗愿托付于他……以辉祖这般耿直的性子,一旦认定了某件事,定然不会轻易更改。这些情况,殿下您早就知晓,又何必因此而对臣妾动怒呢?”


    朱棣见妻子徐妙云神色严肃,心中顿时生出几分愧疚,连忙歉意地说道:


    “是本王一时冲动,失了分寸,还望王妃息怒!”


    徐妙云闻言,唇边露出一抹浅笑:“好了,臣妾并没有责怪殿下的意思。况且,徐家如今分成两派,或许反倒是件好事……”


    朱棣眼神微微一动,瞬间明白了自家王妃话中的深意。


    自古以来,那些世家大族在乱世之中面临抉择时,往往会选择多方投资,绝不会将整个家族的命运都系在某一方身上。


    这样做的目的,便是为了分摊风险,确保无论最终哪一方胜出,家族都能得以延续。


    如今徐家正是如此,徐辉祖选择支持先太子朱标的子嗣,而徐增寿与徐妙锦则站在自己这边……


    将来无论局势如何发展,无论哪一方最终取得胜利,都能保证徐家的血脉得以传承。


    虽说这种做法难免有些“不厚道”,但朱棣心中十分清楚,这是世家大族为了存续惯用的手段,也能够理解。


    他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残存的烦闷,转而问道:


    “那王妃方才所说的计划……?”


    徐妙云眼中闪过一丝狡黠,缓缓说道:“之前臣妾不是建议殿下去主动结交吴王朱允熥吗……可若是毫无缘由地直接前往,难免会显得太过突兀,容易引起他的警惕。如今恰好吴王主动去拉拢了早已明确支持献王的辉祖……殿下便可以借着这件事,顺理成章地去接触朱允熥,既能暗中了解他的底细,又能不动声色地挑拨他与献王朱允炆之间的关系!”


    朱棣眼神一亮,瞬间领会了自家王妃的深层用意。


    若是直接上门去接触朱允熥,以那孩子精明的性子,定然会时刻保持警惕,对自己严加防备。


    可如今朱允熥主动接触了徐辉祖,自己便可以借着小舅子徐辉祖这条线,名正言顺地去与朱允熥打交道。


    说起来,虽然自己是朱允熥的亲四叔,可当年朱允熥刚出生没多久,自己就前往北平就藩了,这十几年来,两人见面的次数屈指可数,甚至连像样的对话都没有过一次,彼此之间可以说是十分陌生(至少朱棣自己是这么认为的)。


    在这种情况下,冒然去接触,确实不妥,而如今,恰好有了一个绝佳的契机。


    当即,朱棣沉思了片刻,随后缓缓点头:“既然如此,那便按照王妃的提议去办……明日,本王便去‘拜访拜访’本王这位三侄子!”


    徐妙云笑着点了点头:“殿下心中有数便好……不过,殿下也不必急于求成,先从接触开始,慢慢与他建立交情,暗中摸清他的底细。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一切都等道衍大师入京之后再做进一步打算……想来如今,道衍大师应该已经行至半路了!”


    看着为自己如此深思熟虑、周全谋划的妻子,朱棣心中涌起一阵感动,他轻轻伸出手,将徐妙云的腰肢揽入怀中,声音温柔:


    “本王这一生,最大的幸运,便是娶了王妃你啊!”


    徐妙云听到这番情话,双颊难得地泛起一抹红晕,随即带着几分调侃的语气说道:“也不知道当初是谁,在成婚之前还大声嚷嚷着,说什么不愿意娶我这‘女诸生’呢!”


    “咳咳咳!”朱棣被这话呛得连连咳嗽,连忙转移话题,略显窘迫地说道:“王妃,时辰不早了,我们还是早些歇息吧!”


    徐妙云嗔怪地白了他一眼,不再多言。


    ……


    与此同时,献王府内的气氛却压抑到了极点。


    齐泰、方孝孺、黄子澄与朱允炆四人相对而坐,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都没有先开口说话,偌大的屋子静得可怕。


    显然,四人都还没有从今日朝堂之上的挫败中缓过神来。


    过了许久许久,直到桌上的茶水彻底凉透,齐泰才缓缓抬起头,声音嘶哑地开口:“这次,是我们太大意了。而朱允熥那小子,也实在太过狡猾,竟然提前做好了准备,让我们之前所有的努力,全都功亏一篑!”


    黄子澄坐在一旁,一言不发,脸上满是不甘。


    倒是方孝孺,突然重重地冷哼一声,语气中满是愤慨:


    “你们之前对朱允熥的弹劾,或许还有不妥之处,但我对他的弹劾,句句属实,没有半分虚假!可陛下却对我的弹劾视若无睹,难道陛下真的要立这样一个不忠不孝的逆子为储君吗?”


    方孝孺越说越激动,猛地一拍桌子站起身来,语气坚定:


    “若是陛下真的做出这样的决定,那我方孝孺宁愿辞官归隐,也绝不为这样的人效力!”


    寂静!整个屋子瞬间陷入了落针可闻的寂静之中!


    齐泰、黄子澄与朱允炆三人都愣住了,呆呆地看着突然发怒的方孝孺,一时间竟不知该如何回应。


    方孝孺发泄完心中的怒火,见三人都用异样的眼神看着自己,心中更是恼怒,质问道:“难道我说的不对吗?”


    “咳咳!”齐泰连忙干咳两声,出声安抚道,“希直(方孝孺字)所言极是,想来陛下定是被朱允熥那等叛逆之徒蒙蔽了双眼,所以才会对他有所偏袒。”


    黄子澄也连忙附和,语气中带着几分怨怼:“说不定朱允熥那小子,私底下用了什么妖言惑众的手段蛊惑陛下,才致使陛下被他蒙在鼓里,轻信了他的鬼话!”


    方孝孺听着两人的话,心中的火气才稍稍消减了一些,他转头看向朱允炆,语重心长地说道:“殿下,齐兄与黄兄所说的都是实情。往后,殿下更要多多陪伴在陛下左右,好好侍奉陛下,让陛下看清朱允熥的真实面目,明白到底谁才是真正孝顺的皇孙。”


    “说得对!”齐泰眼前一亮,急忙补充道:


    “殿下,最近这段时间,您在陛下身边露面的次数实在是太少了。您应当恢复以往的样子,经常出现在陛下面前,多展现您仁德孝顺的一面,这样才能重新赢回陛下对您的信任,也能防备那些奸人趁机蛊惑陛下,对我们不利!”


    黄子澄眼神微动,也立刻想到了要找个“理由”推卸责任,他看着朱允炆,语气带着几分“关切”:“殿下,您近日来,确实有些懈怠了啊!”


    “啊?”朱允炆张大了嘴巴,一脸茫然。


    怎么好好的,话题突然就转到自己身上了?


    这一次弹劾朱允熥失利,怎么反倒像是全成了自己的错?


    朱允炆一时间脑袋发懵,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可又说不上来。


    方孝孺其实并没有要将责任推给朱允炆的意思,他只是单纯地觉得,朱允炆确实应该多在朱元璋面前尽孝道。


    可齐泰与黄子澄两人却对视一眼,心中早已打好了算盘——这次弹劾失利,必须找个人来“背锅”,而朱允炆,无疑是最好的人选!


    是啊,都怪朱允炆最近没有去陛下面前献殷勤,让陛下对他渐渐失望,才会转而偏袒朱允熥,最终导致他们的弹劾以失败告终。


    对,就是这样!


    至于为何非要让朱允炆背锅,原因很简单——谁让朱允炆有个厉害的母亲呢!


    今日朝堂上发生的事情,定然已经传到了东宫吕氏的耳中,以那位娘娘的性子,得知消息后,定然会怒火中烧,到时候肯定会找他们几人的麻烦。


    为了免除自己的罪责,这口“锅”只能让吕氏的亲儿子朱允炆来背了。


    毕竟,再怎么说,朱允炆都是吕氏的亲生儿子,就算吕氏再生气,也绝不会真的对他下狠手!


    可若是换成他们几人……后果就难说了!


    见三位老师都目光灼灼地看着自己,朱允炆抿了抿嘴唇,沉默了半晌,才带着几分愧疚说道:“都是学生不好,连累了三位老师。最近这段时间,学生确实因为三弟允熥的事情,耽误了去孝敬皇爷爷……这次失利,都是我的错!”


    方孝孺见朱允炆如此通情达理,还勇于承担责任,眼神不由得温和了许多——这才是他心中理想的明君人选啊!


    而齐泰与黄子澄两人,心中则悄悄松了口气:太好了,有殿下主动背锅,吕氏那边就好交代了!


    不过,两人表面上还是装作一副‘孩子长大’的欣慰模样。


    朱允炆说完,还颇为贴心地补充道:


    “三位老师也不必担心母妃那边会责怪你们办事不利……”


    方孝孺、齐泰与黄子澄三人的面色瞬间微微一变。


    朱允炆则继续说道:“我会亲自去向母妃说明,这次弹劾失利,都是我一人之过,与三位老师没有任何关系!”


    “咳咳!”齐泰连忙干咳一声,心中暗自窃喜,脸上却摆出一副严肃的神情:“殿下此言差矣!这次失利,都是臣等人策划不周所致,怎么能让殿下为我们承担罪责呢?”


    黄子澄也立刻附和,拍着胸脯保证:“殿下这般仁慈,足以感动上天,真乃仁义之君……但臣等身为殿下的臣子,无论发生什么事,都应当为殿下冲锋在前,绝不能推卸责任……”


    方孝孺听着两人的话,深以为然,便也点头赞同:


    “殿下不必为臣等开脱,错了就是错了,并非殿下一人的过错。吕氏娘娘那边,我等自会前去领罪,只是希望殿下不要因为这一点小小的挫折,就心生退缩之意!”


    齐泰与黄子澄两人表面上连连点头认同,心中却早已把方孝孺暗骂了一百遍:你要去领罪你自己去,我们可不想跟着去挨吕氏的痛骂!


    朱允炆却被三位老师的“义气”深深感动,眼眶都有些发红了。


    不过他还是有几分担当的,他挥了挥手,坚定地说道:


    “几位老师的心意,学生都明白。但这次弹劾失利,非同小可,母妃得知后,定然会极其失望。若是让三位老师去认罪,母妃一时气急,说不准会降下雷霆之怒……万一误伤了三位老师,可就不好了……”


    “所以,还是让学生亲自去向母妃解释,就说这一切都是我一人的过错,与三位老师无关!”


    “殿下万万不可!”方孝孺神色复杂,连忙出声制止。


    齐泰与黄子澄也假模假样地劝阻,说不能让殿下独自承担罪责。


    朱允炆此刻并未察觉到两人的异样,反而摆了摆手,语气诚恳:“三位老师为了我,日夜操劳,费心谋划,做学生的若是连三位老师的安危与颜面都无法维护,将来又有何颜面去面对天下百姓!”


    这一刻的朱允炆,身上仿佛多了几分男子的担当与气概。


    这让方孝孺、齐泰与黄子澄三人心中一阵唏嘘感叹,更多的却是欣喜——自家这位殿下,似乎真的长大了啊!


    ……


    次日清晨,朱允炆从睡梦中醒来,坐在床榻上发了好一会儿呆,才在侍女的悉心侍奉下洗漱干净,吃过早膳后,便朝着东宫行去。


    昨夜他一时冲动答应了要替三位老师承担此次弹劾失利的罪责,可如今一觉醒来,冷静下来后,心中还是难免有些忐忑不安。


    实在是自家母妃吕氏自小对他要求严苛,那严厉的模样早已在他心中留下了深深的阴影,每次与母妃见面,他都忍不住会心生畏惧,胆战心惊。


    可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既然已经答应了三位老师,总不能出尔反尔,失信于人。


    在“信守承诺”这一点上,朱允炆还是十分看重自己脸面的。


    当远远望见东宫那巍峨的殿门时,朱允炆停下脚步,深吸了一口气,努力挺直脊背,让自己看起来沉稳一些,随后才迈步走了进去……而原本跟在朱允炆身后的贴身太监与宫女,却被拦在了殿外。


    没过多久,东宫内便传来了吕氏带着怒火的厉声斥责之声,一声高过一声,清晰地传到了殿外。


    守在殿外的几个内侍听到这怒喝声,纷纷打了个冷颤,暗自庆幸方才没有跟着进去,否则此刻怕是也要跟着遭殃……


    ……


    东宫之中发生的这一幕,朱允熥此刻尚不知情。


    他按照往日的惯例,清晨时分亲自将精心准备的早点送到朱元璋面前,待朱元璋用过早点后,便转身回到了文华殿,继续学习处理朝政之事。


    虽说名义上是“学习”,但以朱允熥前世积累的经验与今生展现出的能力而言,他早已能够独立上手处理大部分朝堂奏折,而且处理得条理清晰、考虑周全,几乎没有半分疏漏。


    每日暗中查看朱允熥处理奏折情况的朱元璋,对此也十分满意,时常对着朱允熥处理完的奏折点头称赞。


    也正因如此,如今每日分配给朱允熥的奏折数量,也在不知不觉中越来越多。


    而朱允熥在处理这些奏折的过程中,也愈发熟练,对朝堂政务的把控也越来越得心应手。


    整个上午,朱允熥都在忙碌中度过,直到临近午时,才稍稍得以喘息。


    就在这时,内侍匆匆前来禀报,说蓝玉将军已经前往吴王府,似乎有要事找他。


    朱允熥听后,唇边勾起一抹了然的浅笑,随即简单收拾了一下桌上的奏折,便起身朝着吴王府的方向而去。


    可就在朱允熥刚走出皇宫大门时,却意外地遇上了一个人——正是他的四叔,燕王朱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