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争议!老朱的变脸速度!
作品:《大明:开局请朱元璋退位,朱允炆人麻了》 雾雨蒙蒙的天,像极了吕氏此刻的心境,沉得能滴出水来,压得人喘不过气。
她的脸色从未这般难看,铁青中透着惨白;
脾气也从未这般暴戾,连指尖都在因怒火而颤抖。
眼前能看见的器物,瓷器、玉器、摆件,被她一件件扫落在地,碎裂声此起彼伏,可这满室狼藉,却连她心头怒火的半分都没浇灭。
这怒气分了好几股,最盛的那股,自然是冲着朱允熥——那小子又一次大获全胜,还上演了一出致命反杀。
明明是绝境,他却能绝处逢生,最后把局面彻底翻盘,这让吕氏觉得自己像个跳梁小丑,被他当众戏耍,颜面扫地。
可这还不是最让她恼火的。
真正戳中她心口的,是朱允炆的储君之位,如今已是危若累卵,岌岌可危,仿佛一阵风就能吹倒,随时都有被踢出局的可能。
从一开始板上钉钉的既定储君,到如今朝不保夕的境地,一向自认谋划周全、胸有成竹的吕氏,怎么可能不怒?
这怒火里,还裹着化不开的恐惧、不甘,还有满心的不忿。
剩下的怒气,便撒在了齐泰、黄子澄、方孝孺,还有她那不成器的儿子朱允炆身上。
那么好的局面,怎么就被他们搅得一团糟?
全是这三个人办事不力,再加上朱允炆的懦弱无能!
明明行动前把计划说得天花乱坠,拍着胸脯保证万无一失,语气里满是自信,可计划一启动,就彻底垮了,败得一塌涂地,一次比一次惨。
非但没打压到朱允熥,反而让他的声势越来越盛,势力越来越大,追随他的人也越来越多。
上次是户部尚书赵勉倒向他,这次更过分,连齐泰的顶头上司——兵部尚书茹嫦,都成了他的人。
这一而再、再而三地“送人头”“送资源”,让吕氏对这三人,还有自己的儿子,彻底失望透顶!
更糟的是,己方的损失早已伤筋动骨。
上次丢了户部员外郎王冲,还有好几个户部嫡系;
这次齐泰、方孝孺、黄子澄三人,又被降了一级官职,罚了一年俸禄。
一边是自家节节败退、损兵折将,一边是朱允熥扶摇直上、越来越好。
这让一心想让儿子登上皇位、谋划了这么多年的吕氏,怎么忍?怎么不怒?怎么甘心?
东宫的这个早晨,注定平静不了。
一众内侍宫女全都噤若寒蝉,连大气都不敢喘一口,一个个缩着身子,胆战心惊,生怕自己成了这位先太子妃的泄愤工具,落得个粉身碎骨的下场。
最后,还是吕氏最信任、最亲近的贴身宫女青儿,硬着头皮上前劝慰:“娘娘,您可千万息怒,别为了那逆子伤了自己的身子,那才是得不偿失,反倒让那逆子称心如意了。如今您更该摆出平静从容的样子,稳住人心才行,不然那些支持娘娘和献王殿下的人知道了,心里怕是会动摇,到时候可就麻烦了!”
这话堪称“一语惊醒梦中人”,青儿说得极有水平,瞬间让沉浸在愤怒里的吕氏回过神来。
她定了定神,急忙伸手理了理乱糟糟的鬓发,又抚平了裙摆上的褶皱,双手交叠放在腰间,缓缓昂起头,脸上重新摆出威严的神情:
“你说得对,连本宫都乱了阵脚,岂不是要影响士气、动摇军心?”
说完,她沉吟片刻,对着明显松了口气的青儿吩咐道:
“事到如今,发怒也没用了。你帮本宫写几封安抚信,发给那些支持允炆的文官武将,让他们稍安勿躁,别慌了神。”
顿了顿,她又特意叮嘱,“特别是刚投靠过来的魏国公徐辉祖和曹国公李景隆,一定要好好安抚,可别让他们觉得允炆斗不过那逆子,转头就投了别人。”
“娘娘英明!”青儿连忙顺着话头奉承,这话让吕氏阴郁的心情稍稍缓和了些。
可她想了想,忽然又加重语气补了一句:“尤其是曹国公李景隆,务必尽全力安抚!”
“啊?”青儿愣了一下,满脸不解。
在她看来,魏国公徐辉祖总是冷着一张脸,不爱说话,看着就难相处;
可曹国公李景隆性子温和,好说话得很,说什么都点头答应,明明是曹国公更好拉拢才对,怎么娘娘反倒更看重对他的安抚?
吕氏眼神幽幽,语气带着几分冷意:
“此人看着温和好说话,待人接物都一副平易近人的样子,可本宫看得明白,他骨子里奸诈得像鬼,而且心思不定,未必是真心实意支持允炆。”
青儿听得目瞪口呆,心里忍不住叹息:夹在这么多精明人中间,真是太难了!
但她也不敢多问,只能连忙点头应下。
临出发前,青儿犹豫了一下,还是提起了齐泰、黄子澄、方孝孺三人:“娘娘,那齐大人、黄大人和方大人那边……”
没想到吕氏反应极大,当即冷哼一声,语气里满是不屑:
“这三个废物蠢材,还想让本宫去安抚?该是他们主动来向本宫请罪才对!”
“那……殿下呢?”青儿又小心翼翼地问了一句,声音压得更低。
吕氏横了她一眼,语气冰冷:“办你的差去!少多嘴!”
青儿打了个冷颤,不敢再问,连忙行礼告退。
她之所以会问起朱允炆,是因为有朱允熥这个“珠玉”在前,表现得太过耀眼,而自家那位献王殿下,却越来越平庸,甚至有些“扶不起”。
虽然青儿不愿承认,但心底的想法骗不了自己:若是没有娘娘吕氏在背后全力帮扶,献王朱允炆根本不是吴王朱允熥的对手,早该被远远甩在身后,哪还有资格争储?
尽管她更希望朱允炆能当上皇帝,可有时也忍不住会想:或许吴王朱允熥,才是皇帝的最佳人选。
没办法,吴王的手段、心机、气魄、远见、胆识,随便哪一样,都把献王朱允炆远远甩在身后,根本不是一个层级的。
可惜啊……她终究是站在朱允炆这边的人,朱允熥越厉害,对她来说就越不利。
所以,佩服归佩服,青儿想除掉朱允熥的心思,半分都没减。
在她看来,既然在手段上赢不了朱允熥,那就只能用“终极绝招”——物理灭杀。
只要朱允熥彻底从这个世界上消失,就再也没人能威胁到自家献王殿下,娘娘也不会再这么生气了。
一路上,青儿的思绪杂乱不堪,可很快便强迫自己收心,专心去办吕氏交代的差事。
因为吕氏特意叮嘱过要重点安抚李景隆,青儿甚至亲自跑了一趟曹国公府,不仅带去了不少贵重礼物,还说了好些软话、好话,就为了稳住李景隆。
而刚刚下朝回来的李景隆,也确实异常好说话,礼物照单全收,还拍着胸脯说了一大堆义正言辞、忠肝义胆的话,把自己说得比谁都忠诚。
可他越是这样,青儿心里就越不安,忍不住想起吕氏刚才对李景隆的评价——看似好说话,实则奸诈似鬼。
但青儿也没别的办法,只能深吸一口气,又客套了几句,便告辞离去。
看着青儿走远的背影,李景隆脸上的笑容缓缓收敛,眼神幽幽地盯着满屋子的礼物,嘴里喃喃自语:“这样……会不会不太好?”
可随即又咧嘴笑了一声,自我安慰道:“是她们非要送的,又不是我抢的,我也是‘迫不得已’才收下的嘛!”
可这笑容没维持多久,他就笑不出来了,突然想起一个关键问题:吴王朱允熥,到底知不知道那封信是他暗中送的?
要是不知道……李景隆简直想哭!
要是放在今日早朝前,李景隆顶多觉得有些遗憾,再在心里骂朱允熥一句“蠢货”,也不会有太大的后悔。
可今日早朝上,朱允熥的表现太超乎他的预料了——那种“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反杀场面,他到现在还记忆犹新。
朱允熥当时那副“一切尽在掌握”的样子,任你狂风骤雨,我自岿然不动,等你以为胜券在握时,他再突然抛出绝杀,那种气魄和手段,让李景隆大为震撼。
这种水平的谋略和胆识,就算是在先太子朱标身上,他也没见过——当然,那是因为朱标根本不需要用这种手段。
这让李景隆心里有了一个强烈的预感:这储君之位,最后必定是朱允熥的!
可坏就坏在这里:要是朱允熥不知道那封信是他送的,那他之前做的铺垫,岂不是全白费了?
难道他真要跟朱允炆一条道走到黑?
那可不行!
李景隆用力摇了摇脑袋,把这个危险的想法甩出去,开始绞尽脑汁地想:怎么才能让朱允熥知道,那封关键的信是他暗中送的?
一来是为以后投诚做铺垫,二来,他也想让朱允熥记自己一功——毕竟,李景隆觉得,朱允熥这次能赢,多半是靠了他那封信的功劳。
于是,李景隆坐在那里,开始苦苦思索起来,满脑子都是“如何让朱允熥知道信是自己送的”。
至于刚才对吕氏表的那些忠心?
不过是随便说说罢了,谁还能当真啊?
……
随着早朝结束,今日朝堂上发生的一切,在朝野上下继续发酵,而且愈演愈烈,几乎成了所有人议论的焦点。
眼下的局势,大致能分成三派:第一派,是那些原本就支持朱允炆,而且已经得罪了朱允熥、没机会改投门庭的人,他们只能硬着头皮坚守阵地,没有退路。
第二派,是原本支持朱允炆,但之前没和朱允熥结下仇怨的人,此刻已经开始悄悄偏向朱允熥,暗中观察风向,随时准备倒戈。
第三派,是原本的中立派。经过朱允熥几次大获全胜,他们也逐渐开始向朱允熥靠拢。
没办法,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吴王朱允熥更优秀、更有潜力,而献王朱允炆的表现实在太一般了。
之前他们保持中立,是不想过早站队,怕站错了队惹祸上身;
可如今局势越来越明朗,眼看就能看到结局了,他们自然要主动站队——毕竟,人都是趋利避害的,早点投靠赢家,才能为自己和家族谋取更大的利益,这也是人之常情。
于是,争论就这样爆发了。
支持朱允炆的人和逐渐倒向朱允熥的人,每天都在争论,谁也不服谁,都认为自己支持的人才是最合适的储君人选。
比如有人说“吴王有才能,能担大任”,马上就有人反驳“吴王德行不佳,太过狠辣”;
有人说“献王仁德宽厚,适合治国”,立刻就有人回怼“献王平庸无能,根本撑不起大明的江山”。
反正这争论从早到晚就没停过,各种言论满天飞,最后闹得整个京城都议论纷纷,大街小巷都在聊“储君之争”,连卖菜的小贩、茶馆的伙计,都能插上两句嘴。
……
但这些热闹,暂时和朱允熥没什么关系,他也没心思理会。
时间稍稍往前推一点,刚下朝,朱允熥就被朱元璋传召去武英殿。
不过在去武英殿之前,他照例先绕去了御膳房——这是他和朱元璋之间的一个小约定。
等他提着食盒再次来到武英殿外时,根本不用通报。
太监总管刘和早就笑着在门口等他了,见他来,连忙上前开门引路,态度比对任何人都恭敬。
走到朱元璋跟前,刘和正准备行礼告退,朱允熥却给了他一个眼神。
刘和瞬间就明白了——和往常一样,朱允熥也为他准备了一份早餐。
刘和心里一暖,对着朱允熥微不可察点了点头,示意自己收到了,然后才恭敬地行礼退下。
而朱元璋,其实已经等了朱允熥好一会儿了。
可当他闻到朱允熥手里食盒传来的阵阵香气时,瞬间就把“说正事”抛到了脑后——先吃饭要紧!
要是普通的膳食,朱元璋绝不会这么急切,起码要先把事情问清楚、让朱允熥交代完,才会安心用膳。
可这早膳不一样,这早膳是朱允熥亲手做的。
更关键的是,朱允熥的手艺简直“逆天”,老朱上次尝过一次后,就彻底爱上了,再也忘不掉那个味道。
要不是怕总麻烦朱允熥会让他辛苦,朱元璋恨不得早中晚三顿都吃朱允熥做的饭。
所以,老朱现在最期待的,就是每天下朝后,朱允熥为他准备的这顿早餐。
今天的早餐,是鲜榨豆浆和油条。
之前连续喝了好几天养生粥,老朱也有点喝腻了,偶尔换点油条豆浆,反而觉得格外爽口。
这不,当他看到食盒里金黄酥脆的油条,还有那碗飘着淡淡豆香、色泽奶白的豆浆时,眼睛都亮了一下,连带着脸色都柔和了几分。
他接过朱允熥递来的碗筷,立刻大快朵颐起来,一口油条一口豆浆,吃得不亦乐乎,脸上满是满足。
油条的酥香和豆浆的鲜甜完美融合,口感绝佳,简直让人欲罢不能。
老朱其实也是个“吃货”,很会吃。
吃了两口,他就把油条掰成一小节一小节的,丢进豆浆里,等油条吸满了豆浆,变软了,再用筷子夹起来吃。
这样吃,既有油条的香味,又有豆浆的甜味,还不硌牙,口感更丰富。
朱允熥本来还想提醒他“这样吃更入味”,可一看老朱的动作,比自己还熟练,只能无奈地耸耸肩,拿起自己的那份,慢慢吃了起来。
而隔壁的偏殿里,几个小太监正眼巴巴地看着刘和吃豆浆油条,忍不住暗暗咽口水。
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刘公公手里的豆浆,比他们之前喝过的要更鲜甜;那油条,也比他们吃过的要更香、更酥脆,光看着就让人馋。
刘和自己也确实这么觉得——吴王亲手做的东西,就是不一样。见
属下这些小太监一脸羡慕地盯着自己,刘和心里不由得意起来:羡慕吧?这可是吴王殿下亲手做的,你们这辈子都没机会尝到!
这么想着,他吃得更欢了,故意放慢了速度,每一口都细细品味,惹得旁边的小太监们更馋了。
武英殿里,朱元璋吃得更欢乐。
因为朱允熥知道他饭量大,特意多准备了一份油条——就怕他不够吃。
朱元璋看到额外的那盘油条,顿时高兴得不行,伸出沾了点油的手,拍了拍朱允熥的肩膀,语气里满是欣慰:
“好孙子,还是你最懂咱的饭量!往后继续保持!”
朱允熥嫌弃地看了眼自己被拍脏的衣服,又心疼地拍了拍,这可是新做的衣服!
朱元璋却毫不在意,继续埋头吃自己的,嘴里还嘟囔着:
“好吃,太好吃了……”
等最后一口油条就着豆浆咽下去,朱元璋满足地打了个饱嗝,伸手拍了拍圆滚滚的肚皮,一脸惬意地感叹:“咱现在每天早上起床,就盼着你小子这一口!你这手艺,真是没话说!”
朱允熥也放下碗筷,脸上没了朝堂上的深沉和锐利,反倒像个阳光开朗的少年,咧嘴一笑:“皇爷爷喜欢就好!孙儿的手艺能让皇爷爷满意,那是孙儿的荣幸——毕竟,全天下想给皇爷爷做饭的人多了去了,可没几个人有这个机会呢!”
“哈哈!你小子,就会说好听的哄咱开心!”朱元璋被他逗得哈哈大笑,眼角的皱纹都舒展开了。
朱允熥刚想开口说“孙儿说的是真心话”,可老朱却翻脸比翻书还快——笑声刚落,他的脸色瞬间一板,眼神也冷了下来,死死盯着朱允熥,语气严肃地喝问:
“你和蓝玉,最近在搞什么鬼?瞒着咱私自打造秘密武器,你们真想造反不成?”
朱允熥当场就愣住了,愣愣地看着朱元璋——这前后变化也太大了吧?
前一秒还笑得像个慈祥的爷爷,后一秒就成了威严的帝王,这反差让他有点反应不过来。
他张了张嘴,刚想解释,却被朱元璋打断了。“跟咱说实话,别搞朝堂上那套虚的!那些鬼话,骗骗齐泰那些蠢货还行,还想拿来骗咱?”
朱元璋的语气更重了,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齐泰虽然蠢,但有一句话没说错——你就算向户部报备了,可没向咱报备!按规矩,这就是欺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