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没有最低,只有更低……
作品:《狗腿子的逆袭人生》 在得到叶氏集团董事长叶铭远,“断臂求生”的最终授权后,叶铭扬、叶成、王福源等集团老臣,立刻分头行动.
如同即将沉没的巨轮上,最后的水手,拼命地向外发出求救信号,并准备拆下船体上,最值钱的木板,去换取救生艇。
叶铭扬负责的,是最可能快速变现的部分——处置叶氏集团持有的,部分上市公司股权。
叶铭扬当了十几年的集团投资部总监,自然有着自己的渠道。
叶铭扬首先安排集团投资部,以低于当前市价15%的价格,开始小批量、多批次地,秘密抛售叶氏手里,持有的那些股票。
接着,叶铭扬又通过绝对信任的渠道,联系了几家实力雄厚、作风低调的私募基金和券商资管部门。
可这个过程,充满了屈辱和无奈。
买家们深知叶氏急需现金,给出的报价极其苛刻,几乎是在拦腰砍价的基础上再打折扣。
每一次谈判,对方的代表脸上,都带着一种“吃定你”的优越感和怜悯。
“叶总,这个价格,我们已经承担了很大的风险了。要知道,你们叶氏持有的那些公司的股票,根本就没有优质股,如果你们愿意在市场上慢慢出售,那就算了,还能卖上价。
可是想要快速出售,那我们刚刚给的那个价格,绝对是合情合理。毕竟,我们也不知道那些股票,要握在手里多久,才能出手……”对方慢条斯理地说道。
叶铭扬紧握着拳头,指甲几乎嵌进肉里,脸上却不得不维持着,冷静甚至略带讨好的表情。
同时,叶铭扬心里在滴血。
叶铭扬不是没想着找各家公司,让他们回购叶氏持有他们公司的股份,可是,除了一俩家有兴趣,以低于市价30%的价格,回收之外,剩下的公司,都没有回购意愿。
或者说,也不是没有意愿,而是想等叶氏破产了,再以更低的价格回购股票。
要不然,叶铭扬也不至于找这些吸血鬼。
眼下这个情况,叶铭扬也没有选择。他深知,每拖延一天,叶氏的现金,就枯竭一分,在谈判桌上就更加被动一分。
“好……就按这个价格。”叶铭扬几乎是咬着牙,从喉咙里挤出这几个字。他颤抖着手,在那份意味着巨大损失的协议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一笔笔资金以这种“割肉”的方式,回流到叶氏集团,那几乎干涸的账户上。
这些钱对于叶氏集团庞大的窟窿来说,虽然不够,但至少,能支付最紧迫的银行到期贷款和员工工资,暂时避免了叶氏集团,最直接的崩盘。
如果说叶铭扬那边,出售集团持有的其他公司股份,是“割肉”级别的痛苦——毕竟那些是财务投资,买入时成本相对较低,即便低价抛售,亏损尚在可承受范围内。
那么,叶诚和王福源负责处置的资产,则真正触及了叶氏集团的筋骨和根基,其过程堪称“刨根”与“拆骨”,每一步都伴随着锥心之痛。
叶诚此刻正经历着,他职业生涯中最屈辱、最痛苦的时刻。他负责处置的,是叶氏集团土地储备。
这些地皮,大部分都是叶氏集团在过去几个月,在叶子峰领导下,耗费巨资、历经无数竞争拍下的。
然而,当叶诚带着这些“宝贝”的资料,秘密接触潜在的接盘开发商时,遭遇的,却是冰火两重天的残酷现实。
叶氏更不是当年的叶氏。
那些精明的开发商代表,翻看着叶诚带来的地块资料,脸上先是露出感兴趣的神色,但一听到“叶氏集团”四个字,眼神立刻变得复杂起来,充满了算计和怜悯。
“叶总啊,”一位南方大开发商的代表,慢悠悠地开口,手指敲着其中一块位于新兴开发区核心位置的地块资料,
“这块地,位置是不错。要是放在一年前,你们叶氏肯出手,抢破头都有人要。可现在嘛……”他拖长了音调,摇了摇头,
“你们叶氏的情况,大家都清楚。官司缠身,信誉扫地,谁接了这块地,就等于接了个烫手山芋,后续的开发、融资、预售,哪一样不麻烦?”
他顿了顿,报出一个价格,这个价格,几乎只有叶氏当初拿地成本的一半,甚至比当前市场的评估价还要低上三成!
“五折?!这简直是抢劫!”叶诚身边的一位年轻助手,忍不住低声惊呼,脸色涨红。
叶诚的心在滴血,但他死死按住助手的手,脸上努力维持着平静,甚至挤出一丝比哭还难看的笑容:
“王总,这个价格……实在是太低了。这块地的潜力,您是知道的,周边配套起来后,价值不可限量。”
“潜力?”对方嗤笑一声,“叶总,现在是活下去最重要,还谈什么潜力?这个价,我们也是冒着巨大风险的。
不瞒您说,要不是看在我们以往交情的份上,这个价我都不敢报给董事会。您要是不愿意,那我们只好……下次再合作了。”
对方作势要收起资料,那种吃定你的姿态,让叶诚感到无比的屈辱。
叶诚知道,对方说的并非全无道理。
叶氏现在的状况,任何资产都带着“负资产”的标签。能有人愿意接盘,已经算是给了天大的面子。
叶诚回想起叶铭远沉重而决绝的嘱咐:“活下去,比什么都重要。”
叶诚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再睁开时,眼神里只剩下麻木的决绝:“好……就按这个价格。但是,付款条件必须……”
就这,还是因为地皮所在地段不错,才打折卖了出去,剩下的那些非核心地段的地皮,才是叶诚头疼的。
谈判在极其不对等的情况下,艰难进行。每一块土地的出手,都像是在叶诚心头上剜掉一块肉。
叶诚不断以“骨折价”甚至“残废价”贱卖叶氏手上的地皮,只为换取那一点点续命的现金流。
这已不是割肉,这是在刨叶氏安身立命的根!
与此同时,王福源负责的酒店和长租公寓板块,处境同样凄惨。
这些资产属于运营型物业,本身就需要持续投入和维护。
在叶氏集团整体信誉崩塌、客流锐减、管理跟不上的情况下,这些项目大多处于亏损或微利状态,变成了“不良资产”。
王福源联系了几家专业的酒店管理集团和地产基金。对方派来的评估团队,像验尸官一样,仔细检查着每一处细节,然后给出一个令人绝望的估值。
“王总,这家酒店的设备老化,品牌价值因为叶氏的负面新闻几乎归零,我们需要投入巨资重新装修和品牌重塑……”
“这些长租公寓空置率太高了,租金收入根本覆盖不了成本,就是个无底洞……”
他们给出的收购价,往往连重置成本的一半都不到,更像是为叶氏处理“负资产”,还要叶氏倒贴钱的感觉。
王福源铁青着脸,据理力争,但底气不足。他知道,在买家眼里,他们不是在购买资产,而是在帮叶氏“处理麻烦”,能给出价钱已经算是慈善行为。
出售这些酒店和公寓,不像卖地那样是“刨根”,更像是在“拆骨”——将叶氏集团庞大身躯上,那些已经不太灵便、甚至开始坏死的“骨头”强行拆下来卖掉。
过程痛苦,且对集团的长远运营能力,是巨大的削弱。
<img srovel-pic/ai/d01c454f0bdcf3a6697af748b45c1fea~tplv-noop.webp?lk3s=0942ef47&x-expires=1759499638&x-signature=diMpBF%2FilxQ5apVk7t8TtY4%3D" img-width="1024" img-height="1024" a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