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莫名其妙的桃花

作品:《七零年代:大佬前妻带球跑

    如果这事儿让林知微知道,她大概会无奈地揉揉眉心,感慨一句:“这也不是春天啊,咋还桃花朵朵开呢?”


    没错,林知微同学最近确实遇到了同样的困扰,甚至更甚。她遇到的一朵桃花,不仅开了,还开得人尽皆知。


    在“三角地”信息栏上,竟赫然贴出了一封笔墨清晰的情书,指名道姓,是写给经济系林知微的。


    信的内容辗转传到了她耳中,尤其是那最后几句,被不少人复述着:


    “即便明知道我们之间隔着现实,我仍愿意说一句:我喜欢你。


    也许这句话什么都改变不了,但我至少不会后悔。至少在我最热烈的年纪,我没有选择沉默。


    如果有一天你看到这封信,请你笑一笑,不必回应。就当校园里,有个青年曾经勇敢过。”


    署名是“一个鲁莽却真心的仰慕者”。


    这封信很快成了校园里的热门话题。毕竟,林知微因为那场英文演讲比赛,本就小有名气。


    只是周译时常来等她下课,两人并肩在校园里走也不是一回两回,知道她已婚且已为人母的同学更是不在少数。


    可偏偏就在这种几乎人尽皆知的情况下,还有人用这种公开张贴的方式,上演这么一出“深情告白”。


    旁人或许觉得浪漫勇敢,甚至可能成为一段校园传奇。但传到林知微这里,她只觉得一股无名火“噌”地冒起来——对方纯纯有病。


    在她看来,这种行径与浪漫毫不沾边,根本就是极度自私。


    对方只想着将自己内心的情感酣畅淋漓地抒发出来,完成一场自我感动的盛大表演,自己心里是爽快了,却完全不顾及这会对她造成多大的困扰。


    这无异于将她架在火上烤,成为众人议论和目光的焦点,仿佛她已婚的身份成了一种需要被“勇敢”挑战的障碍。


    这封情书与其说是给她的,不如说是写给他自己青春的祭文,而她,只不过是被迫配合出演的道具。


    林知微心里十分生气,她甚至咬着牙根想,如果让她知道是谁干的,她真想找个麻袋,趁月黑风高,把他套头揍一顿!


    让他好好清醒清醒,什么叫成年人的分寸感和责任感,而不是打着“青春”“勇敢”的旗号,行骚扰他人之实。


    有人私下里钦佩表白者的勇气,将其视为冲破世俗条框的壮举;


    自然,也少不了许多人在背地里对着林知微指指点点,目光里掺杂着好奇、探究,甚至是一丝难以言说的审视,仿佛她成了某桩风流韵事的女主角,而非一个被无故卷入风波的无辜者。


    这些或明或暗的议论,像挥之不去的蚊蝇,虽不致命,却足够恼人。


    林知微最近本就忙得脚不沾地。不仅是学业上事情,还有广东那边的合作需要她远程沟通细节,与同学们筹划中的经济期刊更是千头万绪。


    这件突如其来的糟心事,就像一堆亟待整理的丝线里突然打了个死结,成功而精准地勾起了她的怒火。


    她厌恶这种被强行拖入他人情感剧本的被动,更憎恶对方那看似深情、实则极端自私的“自我感动”。


    次日清晨,三角地带的人群发现,那封引人议论的情书消失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张笔迹清秀却力透纸背的新告示。纸张平整,语句冷静,一如林知微本人。


    「致:那位“鲁莽却真心的仰慕者”


    近日于三角地见信,阅毕,心情复杂。首先,感谢你的认可。但有些话,必须说清。


    第一,你的“勇敢”,是我的困扰。


    你选择了在公共场合,将本应私密的情感强加于众,使我莫名成为他人议论的焦点。你在享受自我感动时,可曾想过这对我——一个名字被公开提及、生活被无故打扰的人,是否公平?尤其在你明知我已有家庭的前提下,此举并非浪漫,而是失礼与自私。


    第二,真正的欣赏,应包含尊重。


    真正的欣赏,绝非满足自我抒发的冲动,而是发自内心地尊重对方的处境与选择。你信中言道“不必回应”,实则已用这种方式迫使我必须回应。你所期待的“笑一笑”,于我而言,是尴尬与恼怒。你的“不后悔”,建立在我的困扰之上,这并不值得称道。


    第三,请将热烈投向更广阔的天地。


    北大之大,在于学问,更在于格局。你我皆处大时代,有无数领域值得投注热情,有更广阔的天空任你翱翔。将过于澎湃的私人情感,固于一方不合时宜的告白,实非燕园学子应有的气度与追求。


    此事到此为止。愿你收回这份无处安放的“热烈”,将其转化为求知的动力与前行的能量。


    —— 林知微」


    这封回应,如同一声清脆而冰冷的断喝,瞬间压过了所有窃窃私语。


    它干净利落,锋芒毕露,不留半点回旋余地。那些原本揣着看热闹心思的学生们,一个个被字里行间的冷意震得心头一凛。


    林知微用无可辩驳的逻辑和毫不妥协的姿态,将一场可能被人添油加醋、传为“佳话”的闹剧,彻底定性为一场不折不扣的“失礼”与“困扰”。


    三角地带,再次因为她而寂静无声。只是这一次,空气里弥漫的不再是暧昧的猜测与暗涌的好奇,而是某种被震慑后的清醒与敬畏。


    人群渐渐散去,那张贴在显眼处的回应,提醒着所有人:分寸与尊重,比所谓的“勇敢”更重要。


    周五下课后,周译依旧像往常那样,提前等在了经济系的教学楼下。他倚靠着一棵老槐树,目光习惯性地投向楼梯口,等待着那个熟悉的身影出现。


    然而,他很快便察觉到一丝不同寻常的氛围。周围路过或驻足的学生,投向他的目光似乎比平时多了许多,有些甚至带着某种明显的打量、探究,甚至是一丝难以掩饰的好奇,


    周译微微蹙起眉头,心里泛起嘀咕。


    他下意识地低下头,迅速而仔细地检查了一下自己的穿着——黑色的外套扣子整整齐齐,并没有系错。


    他在心里琢磨着:今天这是怎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