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期刊和姐夫
作品:《七零年代:大佬前妻带球跑》 林知微所在班级六组,负责本期的板报工作。
课后,六组的几名成员搬了椅子,围坐在一起,摊开草稿纸,开始商量本期板报的内容。
来自农村的单鹏挠了挠头,率先开口,带着一丝自嘲的笑:“我觉着吧,咱这回得整点最基础的。你们是不知道,这回暑假我回家,村里老乡问我在北大学啥哩,我说学经济。你们猜咋着?”
“他们愣是听成了‘京剧’!非拉着我来两嗓子不可,可把我愁坏了。”
他憨厚的脸上露出无奈又好笑的神情,“所以我想,咱这板报,能不能就先给大伙儿科普一下,啥叫经济学?”
众人一愣,随即哄堂大笑。
“这个提议好!”孙雯雯眼睛一亮,立刻表示赞同。
“其实何止老乡们,咱们学校好多其他系的同学,也对咱们经济学专业一知半解,觉得特神秘。咱们正好借这个机会,既面向全校做科普,也宣传一下咱们自个儿的专业,一举两得。”
邓山海推了推眼镜,补充道:“咱们还可以拿出一个板块,讨论一下时下最火热的经济议题,比如农村的‘包产到户’到底带来了哪些变化?还有东南沿海刚兴起的‘三来一补’模式又是怎么回事?这些都是社会上热议的,我们学经济的,不能只埋头书本。”
林知微一直认真听着,此刻不住地点头:“山海说的对,我们学经济的,必须得紧跟时代发展的脉搏,不能只埋在书本里。就是……”
她微微蹙起眉,环顾了一下那块不算大的黑板,语气带上一丝遗憾,“咱们这板报地方实在太小了,想写的东西太多,根本展不开,每次都觉得意犹未尽……”
她的话音顿了顿,眼中突然闪过一丝灵动的光芒,一个更大胆的想法脱口而出:“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我们办一本属于我们自己的期刊,怎么样?”
她越说越兴奋,思路愈发清晰:“如果我们有一本自己的刊物,就可以设立不同的栏目,向同学们公开征稿,深入探讨我们关心的现实经济问题。篇幅不限,还能留存下来,不是比擦掉的黑板报好得多?”
“期刊?”孙雯雯率先反应过来,激动地拍了一下手,“我觉得这个主意太好了!不止是严肃的经济问题,我们还可以开设副刊版面,刊登一些同学们写的诗歌、散文,展现我们的多元思考!”
单鹏也被这个构想点燃了,黝黑的脸上泛着光:“对对对!还能分享学习心得,介绍一些经典的、前沿的经济学理论,就当是咱们学生的自留地了!”
林知微受到鼓舞,继续补充:“甚至,我们还可以挑选一些国外重要的经济学论文进行翻译,让大家能更快地接触到外面的学术世界。”
“我的天!林知微,你这脑子是怎么长的!”邓山海猛地站起来,脸上写满了钦佩与兴奋。
“这个主意简直太好了!我举双手赞成!我帮你一起,咱们这就去征求咱们系里其他同学的意见!这事儿要是真办成了,林知微,你就是咱们这本刊物的创始主编!”
林知微连忙摆手:“主编我可不敢当,这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我就是觉得,这件事如果我们能做成了,它的意义可能远超我们的想象。”
“我们可以不止接收自己本校的投稿,还可以开放给全国其他院校经济系的同学。这样,咱们这本刊物,就能成为一个平台,一个让全国所有学习经济的同学们交流思想、碰撞火花的平台!”
单鹏听得心潮澎湃,用力地点着头:“对!咱们不光要同学们的意见,还得寻求系里教授、老师们的支持!请他们做顾问,给咱们把把关。这事,咱们一定得想办法把它办成,还得办好!”
“知微姐,你赶紧想想,咱们这期刊,名字叫什么?”孙雯雯迫不及待地追问,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林知微被问得一愣:“这可得好好想想,到时候也征求一下大家的建议。”
暮色渐渐降临,空荡荡的教室里,几个年轻人的热情却空前高涨。
周译这两天,一直有些心神不宁,再有两天,母亲闻舒窈就要从香港回来了。
无论是从父亲口中,还是岳母那里,他听到的关于母亲的往事,都让他心里隐隐作痛。
正是这种心绪不宁的时候,室友却隐晦地提醒他,最近总有个七八级的学妹,偷偷溜到他们班上来旁听,实则心思根本没在课上,总在悄悄向人打听周译的事。
周译闻言,眉头立刻蹙紧,只觉得一阵莫名的烦躁与无聊。他头也没抬,声音里带着冷意:“没人告诉她,我早就结婚了吗?孩子都有了。”
“说了啊,可人家不信,或者说……不在意?要不,你让弟妹带着孩子来学校里走两圈?好多人都觉得耳听为虚,眼见才为实。”
对于这种黏糊糊、斩不断理还乱的事情,周译向来缺乏耐心,他只想快刀斩乱麻,彻底绝了后患。
第二天去上课前,他特意叫上了正好没课的李津。他言简意赅地跟李津说了缘故,李津一听就乐了,拍着胸脯保证:“这点事包在我身上!”
果然,那个学妹又如期而至,坐在了周译后排不远的位置,目光时不时地飘过来。
课间休息的铃声刚响,教室里开始有些喧闹。
李津毫无预兆地、极其自然地提高了嗓门,那清亮又带着点京腔的声音瞬间压过了周围的嘈杂,清晰地传遍了教室的每一个角落:
“哎,姐夫!你这周未回家,是不是得先去隔壁接上我姐一块儿啊?我也有点想我外甥和我外甥女了。”
“姐夫”二字一出,教室里立刻掀起一阵轻微的骚动。几乎所有听到的同学都不约而同地、或明显或隐蔽地看向了周译,又飞快地瞟了一眼后排那个瞬间僵住的学妹。
周译极其自然地接话,声音同样不大不小,刚好能让周围一圈人听见:“嗯,她那边下课晚,我过去等她。”
短短两句话,几个关键词——“姐夫”、“我姐”、“外甥”、“外甥女”,信息量很清晰:他已婚,妻子在隔壁学校,有一双儿女,家庭关系和睦亲密,周末还要一起回家团聚。
李津这看似家常的一句闲扯,效果堪比一场精准的新闻发布会。
后排那道一直追随的目光,很快消失了,再也没有在之后的课上出现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