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新朋

作品:《七零年代:大佬前妻带球跑

    他们到广州的第二天,孙均也到了。他一路风尘仆仆,肩上还背着个旧帆布包,一下车,他就远远看见周译,脸上立刻露出笑容,伸手上前:“总算是到了。”


    周译也笑着迎上去,帮他把包接过来:“辛苦了,正等着你呢。”


    接下来的几天,孙均要跟着周译一起,去这边的几家国企谈事,顺便打听货源。他们计划继续回收工业废品,把这边的路子打通,才能做得更稳。


    周译心里惦记着林知微,忍不住低声跟她说:“你一个人去宝安,我总不太放心。”


    林知微看他那副皱着眉的模样,不由得笑了,轻轻摇头:“怎么是一个人?还有李津呢,我同学吴雨桐也有兴趣,她也要一块去。再说李叔还安排了司机,你就别瞎操心了,你忙你的吧,不用担心我。”


    周译盯着她,眼神里有不舍与担忧,似乎还想再说些什么,最后只是低低应了一声:“嗯。”


    中午,他们在北园酒家用餐。地方是李津推荐的,专门为孙均接风洗尘。


    北园酒家在广州颇有名气,最大的特色是岭南园林风格。踏入门口,就能看见假山鱼池,水声潺潺,廊桥曲折,几处亭台楼阁掩映在绿树花木之间。坐在临窗的位置,仿佛人就在园子里,食客与景致融为一体,因此被人称作“公园酒家”。


    林知微早早到了,见几人陆续进来,忙起身招呼,笑着介绍大家互相认识。


    吴雨桐穿着一件浅蓝色衬衫,胸前打着小巧的领结,整个人清爽利落,眼神明亮,落落大方地跟孙均和李津笑着点头。


    李津见到孙均,跟他说:“之前就听我哥提到你,今天算是见着真人了。以后有机会,真想去你们那儿瞅一瞅,看看你们是如何变废为宝的。”


    有吴雨桐这个地道的老广,还有李津这“半个广州人”,点菜的事情很快就由他们两个接手了。


    服务生拿着菜单一站定,吴雨桐就笑着开口:“花雕鸡一定要来一份,这是招牌。”李津也跟着补充:“再加一份满坛香,味道地道,不尝可惜。”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点得飞快,不一会儿就定下了好几道菜:花雕鸡、满坛香、松子鱼这些大菜,还有虾饺皇、红米肠等点心。


    吴雨桐顺势介绍起这里的特色:“北园的早茶也很有名,你们一定要挑个早晨,来试一回。”


    李津插话,带着几分自豪:“我知道我知道,广州的早茶嘛,讲究‘一盅两件’。”


    周译不失时机地逗他,笑着问:“啥叫‘一盅两件’?”


    李津端起茶杯,煞有介事地解释:“‘一盅’,就是一盅茶,通常是普洱、铁观音或者菊花茶。‘两件’,说的就是两件点心,比如虾饺、烧卖。”


    林知微转头问吴雨桐:“他说得对吗?”


    吴雨桐笑着点头:“对对,不过更讲究一点的,还要搭配得当。通常是一咸一甜,或者一荤一素,才算有滋有味。”


    孙均听得连连点头,忍不住感慨:“我以前就听说过,在广州吃早茶,拿一份儿报纸,边吃边聊,就能坐一个上午。这种慢悠悠的生活节奏,听起来还挺让人向往的。”


    吴雨桐笑出声:“那当然,早茶对我们来说不仅是吃饭,更是社交呢。老人家、街坊、朋友,甚至谈生意的,都爱在茶楼里坐。”


    花雕鸡端上桌的时候,砂锅还在咕嘟嘟冒着热气。服务员戴着白布手套,小心翼翼地揭开盖子,瞬间一股酒香和肉香扑面而来。


    吴雨桐笑着介绍:“这可是用陈年的花雕酒烹饪的,酒香能把鸡肉里的鲜味逼出来,不但不腻,反而越吃越香。”


    没过多久,满坛香也被端了上来。那是一个大瓷坛,盖子一揭开,白气氤氲,香气四溢。


    里面食材丰盛,鲍鱼、海参、干贝、瑶柱一应俱全,加入老母鸡熬出的高汤,用慢火细细煨炖而成,其实就是广东版的“佛跳墙”。


    林知微尝了一口,忍不住轻声赞叹:“这汤也太鲜美了。”


    孙均也连连点头:“在别的地方,很难吃到这样讲究的东西。”


    众人吃得兴致正浓,桌上笑语不断,杯盏交错之间,气氛越发热烈。


    饭后,几人靠在椅背上,端着茶杯慢慢解腻。


    周译抬眼看着李津,带着几分打趣:“怪不得你每次从广州回来,都要胖上几斤。今儿个我算是明白了。”


    李津哈哈大笑,半是得意半是无奈:“没办法,广州的美食太多了,嘴巴根本管不住。”


    吴雨桐也忍不住笑:“所以‘食在广州’,不是随便讲讲的。”


    饭后几人散去,回到白云宾馆时,林知微和周译心里惦记着家里两个孩子,没顾得上休息,径直走到前台,准备打个长途电话。


    前台的电话机只有一部,他们只好在一旁等着。


    此时,正有人站在他们前面打电话,是个穿着笔挺西装的男士,看上去三十多岁的样子。那人眉头紧锁,说话语速很快,主要是粤语,时不时夹杂几个英文单词。


    林知微一边等,一边听,她能大致听懂他的意思。对方似乎在抱怨成本上涨,而香港那边的工厂又难以负担。他此番来广州,是想找合适的生产基地,但接连碰壁,进展不顺。


    电话挂断后,那人仍旧摇头叹气,显然心情郁闷。


    林知微迟疑片刻,还是主动上前一步,微笑着开口:“您好,我刚才听到一些,您是想找能生产皮包的厂家吗?”


    那人愣了下,旋即眼睛一亮,连忙答道:“是的是的!我叫张子森,您也可以叫我Jason。”他的国语带着些许口音,却也算流利。


    林知微见他诚恳,继续问:“您这边有没有样品?方便让我看看吗?”


    张子森点头如捣蒜:“当然有,就在我房间里放着。”


    林知微略一思忖,便说:“正好我明天要去一家服装厂,他们也有制皮的工序。您要是愿意,可以把样品给我,我带过去,让他们看看能不能生产。”


    张子森眼前一亮,几乎要按捺不住激动:“太好了!那真是帮了我大忙。”


    一旁的周译默不作声地看着林知微,心里暗暗惊叹她的细心和机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