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 商议迁坟祭祀

作品:《我在古代考公,商家子的赶考日常

    最后,大家多番权衡,敲定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


    核心在于优先资助县学。


    这是回报最高的投入,能直接提升林向安在全县的声望,同时培养出未来的人才。


    思路是:缩小范围,聚焦重点。


    暂时不搞覆盖面广、耗资庞大的“生活补助”。


    那类项目长期投入大、管理繁琐,初期不宜铺开。


    相反,要把有限的资金集中在“英才奖励”上。


    大部分钱都用来奖励岁考拔尖、或考中功名的学子。


    这是“锦上添花”。


    不但能激励最有潜力的精英,还能在全县形成轰动效应,更容易被人记住恩情。


    其中最显眼的,便是“登科贺仪”。


    中一个秀才,奖十两;


    中一个举人,奖五十两。


    这笔钱看似多,但一年也出不了几次,总支出可控。


    而每一次登科,都足以引起全县热议,性价比极高。


    同时,再绑定“安平经世讲坛”。


    这类讲座成本极低,却能不断造声势,持续输出影响力。


    只要坚持下来,很快便能成为乌程一大文化盛事。


    至于优先聘用契约,几乎零成本,却是锁定未来人才的关键。


    这样一来,只需最初的一笔“种子资金”,约五百两银子,就能把“安平育才基金”运作起来。


    之后,每年再从商业利润中拨出一定比例维持即可。


    用有限的金钱,买无限的声望。


    这才是当前阶段最合算的投资。


    *


    其次是族学方案。


    族学是培养“自己人”的核心阵地,必须做,但做法要更聪明。


    不必另起炉灶,而是整合现有资源。


    林向安可以出面,将林、王两族的族学合并升级为“林王氏塾”。


    林家后代要入学,至少还得几年;


    但他大姨、二姨家的孩子,也是要读书的。


    到时候他出资聘请一位更有名望、水平更高的塾师。


    并额外提供一份“助学米”。


    补贴给那些送子弟来读书的贫困家庭。


    这样,他用一份薪水,就提升了两族的教育水平,惠及全族。


    在整合后的族学中设立“安平奖学金”,奖励学业优异的子弟。


    表现突出者,可直接获得进入“安平粮行”做学徒的机会。


    这不仅能激励年轻学子,更能让族中长辈看到:


    跟着林向安,有前途有实惠,自然会更支持他。


    至于那些年纪稍长、读书已无望的子弟,也能直接安排到“安平粮行”乌程收粮点做“实习伙计”,边干边学。


    看似廉价劳力,实际上却是最稳妥的培养方式。


    至于大姨、小姨的孩子,自然也能得到照顾。


    等日后实力雄厚,再一步步扩建大规模的族学。


    与此同时,还可成立一个“安平善堂”。


    无需购置义田、店铺,只要租赁一两间临街房屋,挂上牌子即可。


    运作方式主打季节性、项目制:


    冬季施粥:只在最冷的几个月定期施粥,米粮直接从粮行库存中拨付,成本可控。


    义诊施药:每月固定一日,聘请一位郎中免费坐堂,药材成本不高。


    善堂由族中一位有威望、热心肠的长辈主持。


    林向安只需出资,就能轻松赢得“乐善好施”的名声,负担极小。


    更进一步,则是深化“惠农契”。


    与农户签订长期包销合同,提供优质粮种,并以高于市价的价格收购。这比直接送钱更能赢得尊重,也建立了稳固的商业依赖。农民靠劳动致富,自然对他感恩戴德。这种方式比“义庄”更高明,因为它授人以渔。


    最终方案精简为:


    安平育才基金:奖项 + 讲座,声望最大化。


    族学计划:整合资源,聘名师,设奖学金。


    惠农契深化:慈善与商业相结合,互利共生。


    安平善堂:小而精,低成本高口碑。


    暂缓实施,重资产的“安平义庄”。


    通过这种配置,林向安可以用有限的启动资金。


    同时实现资助教育、收拢宗族、惠及乡里、博取声名四大目标。


    每一项都是长期增值的优质资产,而非拖累。


    等将来商业利润丰厚,再置办义田,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喜欢我在古代考公,商家子的赶考日常请大家收藏:()我在古代考公,商家子的赶考日常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