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吃席
作品:《炮灰翻身:我在荒年开挂暴富》 工头老张和工匠们接过工钱,用手一掂量,便知数目只多不少,脸上顿时笑开了花,连连拱手道谢:“东家太客气了!活儿干得顺心就好!谢谢东家!谢谢宋秀才”
更让他们惊喜的是,方夏又额外拿出一些散碎银两,作为赏钱,塞到老张手里:“这点心意,给师傅们打点酒喝,驱驱寒,算是我的一点谢意。往后家里若再有活计,还望各位师傅不吝相助!”
这额外的赏钱和暖心的话,让工匠们倍感尊重和舒坦。
他们千恩万谢,拍着胸脯保证随叫随到,这才欢天喜地地收拾工具,陆续离开了工地。
没一会儿王寡妇一家和春枝一家结伴而来。
两人也各自挎着一个盖着红布的竹篮。
他们脸上都洋溢着真诚而淳朴的笑容,老远就扬声贺喜:“方家娘子!宋秀才!恭喜恭喜啊!上梁大吉!”
“大成叔!贺真婶子!给您道喜了!新宅起得真气派!”
方夏和宋文砚连忙迎上前去。
王寡妇和春枝走到近前,笑嘻嘻地将手中的篮子往前一递。
王寡妇抢先一步,掀开自家篮子上盖着的喜庆红布——里面整整齐齐码着二十个大小匀称、透着淡粉光泽的鲜鸡蛋!
“她婶子”王寡妇语气带着几分朴实的局促:“家里没啥金贵东西,这二十个鸡蛋,是自家鸡新下的,给您添个菜,暖暖房,千万别嫌弃。”
春枝见状,也爽利地掀开自家篮子的红布——好家伙,里面竟是满满登登四十个红皮大鸡蛋。
她笑着解释道:“方家妹子,你可别多心。我爹说了,你家这大喜事,俺们家人口多,得按两家的份量来贺喜才像话!这鸡蛋啊,你留着,给孩子们蒸蛋羹、炒菜吃!”
这时,原本站在一旁与方大成寒暄的里正,也笑呵呵地踱步过来,接口道:“方才仪式前,我看春枝家临时凑的鸡蛋数目不够,还让她紧着回去,把左邻右舍的鲜蛋都先借来凑齐了这四十之数。咱们这儿的规矩,暖房的鸡蛋,可是越多越吉利,寓意着子孙满堂,家业兴旺。”
方夏一听,心中顿时涌过一股暖流。
她明白,这不仅仅是几十个鸡蛋,更是邻里乡亲沉甸甸的心意和对自己家的看重与祝福。
她连忙双手接过篮子,脸上露出既感激又略带埋怨的真诚笑容:
“哎呀!王嫂子!春枝嫂子!里正叔!你们…你们这也太见外了!”她语气热络:“能来喝杯水酒,就是天大的情分了!还带这么重的礼!这让我怎么过意得去。”
她说着,将篮子递给身旁的春妮收好,随即上前亲热地拉住春枝和王寡妇的手,目光扫过里正,语气不容推拒地热情邀请道:
“正好,今儿个准备的席面还有好些菜,”她转头对春枝说:“春枝嫂子,劳你赶紧跑一趟,把二哥他们都叫来。”她笑着环视众人:“今儿个说什么也得在我这儿吃了这顿暖房饭再走!咱们好好热闹热闹.”
她这番安排,既全了乡邻贺喜的礼数,又显得格外真诚周到,丝毫没有因为自家发达了就瞧不起邻里邻居的意思。
王寡妇和春枝见她如此热情,心里都暖烘烘的,脸上笑开了花,也不再推辞,连连点头应下。
春枝更是爽快,应了一声:“好嘞!我这就去叫他们!”便转身小跑着回家喊人去了。
不一会儿,春枝便带着家里一众老小来了。
本就热闹的新房前,因里正家和春枝家大队人马的到来,顿时更加人声鼎沸。
春枝果然心细周到,来时还让自家男人和半大的小子们,吭哧吭哧地扛来了两张结实的旧方桌和几条长凳。
她笑着解释道:“想着你家桌椅可能不够周转,俺们就自个儿带来了,省得你们麻烦。”
这贴心的举动,让方夏心中暖流涌动,连连道谢。
众人七手八脚,很快便在新房前宽敞平整的空地上,摆开了四张大方桌,长凳依次排开,坐得满满当当。
里正家加上春枝家,老老少少足足十九口人,再加上方夏自家和帮忙的春妮、白优,足足坐了四桌,场面蔚为壮观。
女人们自发地涌入临时搭建的灶棚,洗菜、切肉、烧火;男人们则帮忙搬桌凳、安置老人孩子;孩子们在桌椅间兴奋地穿梭嬉戏…
一时间,备菜的备菜,干活的干活,说笑的说笑,充满了乡村宴席特有的、乱中有序的热闹劲儿。
方夏依旧是总指挥。
她昨日特意多备了些食材,此刻正好派上用场。
依旧是十二个菜,虽不及昨日为自家人准备的那般精细,但分量十足,大盘大碗,鸡鸭鱼肉俱全,香气扑鼻。
当一道道硬菜被端上桌时——那油亮亮的红烧肉、整只炖得烂熟的鸡公煲、鲜美的清蒸鱼…里正一家人的眼睛都看直了。
尤其是里正那几个半大的孙子孙女,眼睛瞪得溜圆,盯着桌上的肉菜,不自觉地咽着口水。里正老伴儿也忍不住低声对儿媳感叹:“哎哟喂…这方夏…可真舍得!这席面…比咱村头老张家娶媳妇儿摆得还硬气。”
王寡妇坐在一旁,看着里正一家那副惊讶又馋涎的模样,心里不由得生出几分“过来人”的淡定,嘴角泛起一丝了然的笑意。
她想起自己昨天第一次见到这阵仗时,恐怕也是这般没出息的表情,心中对方夏的感激和佩服又深了一层。
宴席开始,宋文砚作为男主人,举杯简单致谢,感谢乡邻捧场。
大家纷纷举杯回应,气氛热烈。
筷箸交错,碗碟叮当,赞美声、欢笑声、孩子们的嬉闹声交织在一起。
里正几杯酒下肚,面色红润,话也多了起来,拍着方大成的肩膀,声音洪亮:“大成老弟!你好福气啊!养了个这么能干又有气魄的好闺女,这房子盖得气派,这席面也敞亮,往后你们老方家,在咱宋家村,那可是这个。”他翘起了大拇指。
方大成听着,心里比喝了蜜还甜,脸上笑开了花,嘴上却连连谦虚:“里正大哥过奖了!过奖了!都是孩子们自己争气…”
这一顿饭,从日头高照吃到夕阳西斜。
没有虚情假意的客套,只有质朴真诚的祝福;没有身份地位的隔阂,只有邻里乡亲的热络。饭菜的香气,米酒的淳厚,混合着新房的木料味和泥土气息,构成了一种独特而令人心安的味道。
当宴席散去,乡邻们帮着收拾好碗筷桌椅,再三道谢后陆续离开,新房前终于渐渐安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