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新稻启耕日,君臣谋远时

作品:《三国:言出法随,截胡何太后

    “这…… 这便是杂交水稻?” 荀彧走上前来,声音带着几分难以置信。


    他出身颍川望族,自幼熟知农事,却从未见过这般奇特的稻种。


    刘度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激荡,点了点头:“正是,有了这些稻种,洛阳的粮荒可解了。”


    贾诩蹲下身,小心翼翼地从麻袋缝隙中捻起一粒稻种,放在指尖端详片刻,又放在鼻尖轻嗅,眼中闪过一丝惊异:


    “此物颗粒饱满,气息清新,观其品相,确非寻常稻种可比。只是这荒郊野地,主公究竟如何运来这许多粮种?”


    “文和无需多问。” 刘度打断他的话,语气斩钉截铁,“你只需知晓,这些稻种足以让洛阳百姓丰衣足食,这便够了。”


    贾诩见状,便知此事涉及主公的隐秘,遂不再追问,转而躬身道:


    “属下明白。”


    荀彧也拱手道:“属下愿协助文和先生,制定详细的种植章程,确保物尽其用。只是这稻种特性不明,是否需先试种少许,观察其生长习性?”


    刘度听了荀彧的话,却有不同的想法。


    他心中暗道,这杂交水稻是系统具现之物,经过系统的优化改良,定然没有任何问题,根本无需担心生长习性之类的问题。


    而且如今已是八月中旬,若是按部就班地先试种再推广,恐怕会错过最后的播种时机,一旦延误农时,又要等到来年,洛阳的粮荒可等不起。


    更何况,往后他要征战天下,需要的粮食数量庞大,光是试种百亩,就算亩产再高,也远远不够支撑大军的消耗。


    所以必须抓住当下的时机,直接全面铺开种植,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收获足够的粮食,满足整个洛阳的需求。


    想到这里,刘度看着荀彧,语气坚定地说道:


    “文若的顾虑不无道理,但眼下情况特殊,不必试种了,直接全面推广。让那些西凉降兵和监牢里的囚犯都去帮忙耕种,若是百姓地里已经种下了其他作物,也要翻土重新种植这杂交水稻!”


    这话一出,不仅荀彧愣住了,连一直沉稳的贾诩也不由得挑了挑眉。


    要知道,在这乱世之中,农业是根本,百姓们视地里的庄稼如性命。


    若是强行让他们毁掉已经种下的作物,重新种植这种从未见过的稻种,极有可能引发民愤,甚至激起民变。换做其他任何诸侯,都绝对不敢如此行事。


    但刘度不同,他心里有底。


    如今他因为斩杀西凉贼子、光复洛阳、减免赋税等一系列举措,在百姓心中早已积累了极高的威望。


    只要到时候给予适当的银子补偿,想必百姓们能够理解他的苦心,不会生出太大的乱子。


    贾诩听到刘度这话,心中不由得一惊,那小小的眼睛不由得眯了起来,闪过一丝精光。


    他本来对这杂交水稻还有一丝丝疑虑,毕竟此物来得太过蹊跷,且刘度如此急切地推广,实在有些反常。


    可此刻看到刘度这般斩钉截铁的态度,他就是再傻也明白,自家主公必然对这稻种有着十足的把握,恐怕早就私下测试过,胸中早已成竹在胸,不然绝不会如此冒险急切。


    他又联想到之前刘度同意自己,斩杀那些西凉降将时的果断,此刻才恍然大悟。


    没准自家主公早就预料到会有今日之事,所以才未雨绸缪,提前布局好了这杂交水稻之事。这般深谋远虑,实在令人惊叹。


    想到这里,贾诩看向刘度的目光中,敬佩之意不由得再次上升了几分。


    能追随这样一位有远见、有魄力的主公,实乃幸事。


    刘度将这一切看在眼里,眼睛微眯,不经意间扫过系统面板,分明看到贾诩在系统的简介信息中,好感度已经达到了 99 点,距离满值仅有一步之遥。


    见此情形,刘度心中更加满意,看来自己的这番决策,不仅能解决粮荒,还能进一步赢得贾诩的信任,真是一举两得。


    倒是一旁的荀彧,听到刘度的决定,眉头紧锁,思索片刻后,才忧心忡忡地说到:


    “主公,此法是否有些过激了?如今时节,百姓们大部分地里已然播种了冬小麦或是其他作物,若是强行翻土重种,恐怕会引起民愤啊。”


    荀彧出身儒家,向来主张以民为本,体恤百姓疾苦,实在不忍心看到百姓们辛苦种下的庄稼被毁掉,哪怕刘度承诺会有补偿,他也担心此举会动摇民心。


    刘度则是笑着拍了拍荀彧的肩膀,说道:


    “文若不必担心,到时候给百姓们的补偿一定给足金银,具体的数目就由你来定夺。再加上之前已经免了他们一年的赋税,想来百姓们念及这些,能够体谅我的苦心。”


    荀彧一听,想到刘度如今在百姓中的威望确实极高,而且减免赋税一事早已让百姓们对刘度感恩戴德,或许真的能如刘度所说,百姓们会接受这个安排。


    他心中的担忧稍稍减轻了一些,看着刘度自信的神情,也被感染了几分,缓缓地点了点头:“既然主公如此有信心,属下便照办。”


    刘度紧接着又补充道:“此事涉及千家万户,恐怕耗时耗力,我就全权交给文若你了,辛苦文若了。”


    荀彧看着眼前堆积如山的无数麻袋,感受着肩上沉甸甸的担子,心中清楚,此事关乎重大,若是成功,洛阳的粮荒将迎刃而解,刘度的势力也将更加稳固;


    可若是出了纰漏,不仅会让百姓失望,刘度的崛起之路也将大大受阻。


    所以他不敢有任何轻视,郑重地应了下来:“主公放心,属下定当全力以赴,绝不辜负主公的信任。”


    反倒是贾诩,一脸的轻松,他走到荀彧身边,拍了拍他的胳膊,笑着说道:


    “文若尽管放手去做,我敢保证,用不了多久,一场前所未有的大丰收就会来临,到时候你我都能见证这奇迹。”


    荀彧看了贾诩一眼,虽然心中还有些忐忑,但也点了点头,开始在心中盘算起来,该如何组织人手,如何制定补偿标准,如何让百姓们心甘情愿地配合翻土重种。


    刘度看着两人各司其职的样子,心中十分欣慰。


    有贾诩运筹帷幄,有荀彧踏实肯干,再加上这能改变民生的杂交水稻,何愁大事不成?


    他抬头望向天边,此时夜色渐淡,东方已经泛起了鱼肚白,新的一天即将开始。


    阳光透过薄雾洒在北郊的空地上,照亮了那些堆积如山的麻袋,也照亮了刘度眼中的希望与憧憬。


    他知道,推广杂交水稻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有无数的挑战在等待着他。


    但他有信心,有手下这些得力的臣子,有这神奇的系统相助,他一定能够克服重重困难,在这乱世之中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最终实现逐鹿天下的宏伟目标。


    不多时,天光大亮,前来搬运稻种的百姓和士兵越来越多,北郊的空地上变得热闹起来。


    马车一辆接一辆地装满稻种,朝着洛阳城内外的各个村落驶去,带着希望的种子,也带着刘度的期盼,散播到洛阳的每一寸土地上。


    刘度站在原地,看着这繁忙而有序的景象,嘴角露出了满意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