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各怀心思的邀约

作品:《三国:言出法随,截胡何太后

    德阳殿外的日头渐渐升高,将白玉阶洒得一片透亮。


    刘度站在阶下,手中的虎符与印信还带着冰凉的触感,目光落在王允与蔡邕身上,心中的惊讶更多是为蔡邕。


    王允这老狐狸的心思,他稍一琢磨便猜得八九不离十。


    无非是想借着之前的话头,正式邀请自己赴宴,兑现那送几个姬妾的承诺。


    刘度的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虎符上的云纹,想起王允口中那位色艺双绝的貂蝉,心头难免泛起几分波澜。


    那等传说中的女子,即便他见过不少美人,也难免生出几分觊觎。


    可眼下蔡邕还在旁边,这位须发微白的大儒正襟危立,青色儒袍上的褶皱都透着一股方正之气。


    刘度不由得收敛起那点绮念,挺直了腰背,脸上摆出一副公事公办的严肃模样。


    他太清楚这些酸腐文人的脾气了,尤其是蔡邕这种以气节自诩的大儒,眼里揉不得半点沙子。


    若是让他看出自己对王允的姬妾有兴趣,保不齐回去就会写篇文章,拐弯抹角地批判自己耽于美色,传出去可不是什么好事。


    刘度暗自思忖,自己既然有心朝着那九五至尊之位走去,名声便是最要紧的铠甲。


    张济是对手,收纳他的遗孀邹氏,既能安抚降兵,又能彰显自己的容人之量,旁人说不出什么闲话。


    可若是为了王允献上的姬妾,就巴巴地赴宴,甚至因此提拔王允,那传出去就成了因私废公,难免落人口实。


    王允见刘度神色平静,甚至带着几分疏离,心里咯噔一下,额角瞬间冒了层细汗。


    他下意识地以为,刘度还在记恨自己之前擅自在宫内安插眼线的事。


    今日朝会上,他为了帮刘度打压袁隗,几乎是豁出了老脸,可到头来论功行赏,好处全让荀彧、荀攸占了去,他王允连根毛都没捞着。


    这份焦虑像火一样烧着他的五脏六腑,若不趁此机会拉近与刘度的关系,日后怕是连喝汤的份都没有了。


    周围还有不少尚未走远的同僚,三三两两地站在远处观望,有几个老臣甚至对着他们这边指指点点。


    王允再急也不敢把话挑明,他总不能当着众人的面说我要给您送美人。


    那不仅会得罪刘度,让对方觉得自己将他视作耽于美色之徒,更会把自己的老脸丢尽。


    堂堂司徒,竟靠献媚姬妾求前程,传出去怕是要被天下士人耻笑。


    他只能捧着锦盒,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脸上挤出比哭还难看的笑容,手指紧张地抠着盒盖的边缘,锦盒里的玉佩硌得掌心生疼。


    刘度将王允这副慌乱模样看在眼里,嘴角勾起一抹极淡的笑意。


    他就是要敲打敲打这老东西,王允这人,虽说总体上还算汉室忠臣,可肚子里的小心思比谁都多。


    上次安插眼线是一例,这次借着献姬妾攀附又是一例,不时不时敲打着点,指不定哪天就会自作主张办出什么蠢事来。


    更何况,王允如今已是司徒,位列三公,在文官体系里已是顶点,再想往上爬,除非进位丞相,可仅凭今日朝会上那点功劳,还差得远呢。


    没有实打实的功绩,就算自己肯提拔,朝堂上的老臣也未必肯服。


    “王司徒是想说,要跟我探讨税收事宜吧?”


    刘度忽然开口,声音不高不低,刚好能让周围的人听到,却又不至于显得刻意张扬。


    他特意加重了税收事宜四个字,目光扫过远处观望的同僚,那些人果然露出了然的神色,纷纷收回目光,低声议论着散去。


    毕竟税收乃是国之大事,司徒与大将军商议此事,合情合理。


    “我近几日便会登门拜访,与你详谈,你放心便是。”


    这话如同甘霖,瞬间浇灭了王允心中的焦灼。


    他何等精明,立刻听出了刘度的弦外之音,探讨税收不过是个幌子,真正的意思是答应了他的邀约。


    只要刘度肯上门,管他谈什么,总能找到机会把貂蝉献上。


    至于那貂蝉,纵然心中万般不舍,那姑娘不仅容貌绝世,更通音律舞蹈,是他耗时多年才调教出来的得意之作,可比起自己的前程,终究是次要的。


    为了能在刘度麾下更进一步,也只能忍痛割爱了。


    “多谢大将军体恤!” 王允连忙躬身行礼,腰弯得像张弓,几乎要碰到地面,


    “老臣这就回去准备相关文书,静候大将军驾临。定当将近年来的税收账目、各地漕运数据一一整理妥当,绝不敢耽误大将军时间。”


    他特意把文书账目说得响亮,好让周围人彻底相信二人确实为公务相约。


    刘度微微颔首,没再理会他,转而看向一旁始终沉默的蔡邕。


    这位大儒依旧穿着那身洗得发白的青色儒袍,袖口甚至磨出了毛边,可见日子过得并不宽裕。


    他双手交握在袖中,脚尖微微点地,眼神飘向德阳殿的廊柱,仿佛那里刻着什么稀世典籍,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


    若不是亲眼所见,刘度实在难以想象,以蔡邕的耿直性子,竟也会有如此扭捏的时候。


    想当初,他连董卓的面子都不给,敢当庭怒斥,如今却对着自己这般拘谨,倒真是奇事。


    “蔡大家可是有要事?” 刘度的语气比刚才缓和了几分。


    蔡邕虽没什么实权,却是天下读书人的表率,他的一支笔,能抵得上千军万马。


    轻易得罪不得,若能得其青睐,对自己收拢士人心大有裨益。


    蔡邕被这声蔡大家唤得一怔,像是从沉思中惊醒,连忙收回目光,拱手道:


    “不敢当大将军如此称呼,下官…… 下官确有一事相求。” 他的声音有些发紧,显然是鼓足了勇气。


    “但说无妨。” 刘度摆出耐心倾听的姿态,指尖轻轻敲击着腰间的玉带,那玉带上的麒麟纹在阳光下闪着温润的光。


    蔡邕深吸一口气,像是下定了极大的决心,喉结滚动了几下,才缓缓说道:


    “老夫近日正在整理史料,打算为大将军著书立传,记录您平定叛乱、安定京畿的功绩。只是…… 其中不少细节尚不清楚,譬如西郊之战时,大将军如何调度兵马。不知大将军何时有空,能移步寒舍一叙?也好让老夫能详尽记录,不致失真。”


    他说罢,紧张地看着刘度,手心已沁出细汗。


    刘度闻言,有些意外。


    他没想到蔡邕找自己,竟是为了这事。


    著书立传?这倒是个提升名声的好机会。


    蔡邕的文笔在天下间数一数二,当年他为汉书作注,一字一句皆引经据典,被士人奉为圭臬。


    经他之手写出的传记,必然能流传千古,远比那些官府文书更能深入人心。


    百姓或许记不住朝堂上的封赏,却会记住史书里的刘度定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