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不速之客蔡邕
作品:《三国:言出法随,截胡何太后》 刘度深吸一口气,接过虎符与印信,入手沉甸甸的,不仅是器物的重量,更是天下安危的分量。
他将虎符与印信紧紧握在手中,目光变得愈发坚定。
“有劳文若了。”刘度对荀彧说道,语气中带着一丝感激。
荀彧躬身道:“此乃臣之本分。”
刘度点了点头,转身面向龙椅上的刘辩与珠帘后的何太后,朗声道:
“陛下,太后,臣既受此重任,必当鞠躬尽瘁,辅佐陛下,安定天下。然一人之力有限,此次平定袁绍、董卓之乱,亦赖麾下谋士将士协力相助,恳请陛下论功行赏,以励人心。”
何太后道:“侯爷有话但说无妨,只要是有功之臣,朝廷自然不会亏待。”
刘度目光转向站在文官队列中的荀彧与荀攸,说道:
“荀彧荀文若,智计深沉,运筹帷幄,此次截粮之计、离间之策,皆出自文若之手,功不可没。臣提议,升荀彧为九卿之少府,掌管宫廷财物,辅佐陛下处理内务。”
少府虽不如三公显赫,却掌管着天子私库与宫廷用度,是离权力核心最近的职位之一,可见刘度对荀彧的信任与倚重。
荀彧上前一步,躬身道:“臣多谢陛下、太后恩典,多谢主公提拔。”
刘度又道:“荀攸荀公达,心思缜密,屡献奇谋,此次伏击袁绍,公达之功甚伟。臣提议,升荀攸为尚书令,协助处理朝政文书,参赞军机。”
尚书令掌管中枢政令,是朝廷运转的关键职位,荀攸能得此职,足见其才能已得到刘度的充分认可。
荀攸亦躬身谢恩:“臣谢陛下、太后,谢主公。”
众臣见刘度一上来就提拔心腹,虽有几分惊讶,却也无人敢反对。
毕竟荀彧与荀攸在此次事件中的确功劳显著,且二人皆是颍川名士,声望颇高,由他们担任要职,也算众望所归。
刘度的目光又转向武将队列,落在一个身材魁梧、面容憨厚的将领身上,正是邢道荣。
“邢道荣!”刘度喊道。
“末将在!”邢道荣上前一步,抱拳应道,声音洪亮如钟。
刘度道:“邢道荣勇猛善战,忠心耿耿,此次西郊之战,身先士卒战功赫赫。如今臣升任大将军,无暇再兼虎贲中郎将之职,提议由邢道荣接任虎贲中郎将,统领虎贲军,守卫皇宫。”
虎贲军是直接负责皇宫安全的精锐,由谁统领,关系重大。
刘度将这个职位交给邢道荣,足见对他的绝对信任。
邢道荣闻言,脸上露出激动之色,单膝跪地:“末将谢陛下、太后恩典,谢主公信任!末将定当粉身碎骨,守护皇宫安危,不负主公所托!”
刘度点了点头,示意他起身。
他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安排,自有深意。
荀彧掌管宫廷财物,能及时掌握宫中动向与资源;
荀攸担任尚书令,可确保政令畅通,为他提供信息支持;
而邢道荣统领虎贲军,则能牢牢控制皇宫安全,确保刘辩与何太后在自己的保护之下。
如此一来,朝政、内务、安全三大方面,便都掌握在了自己人手中。
何太后自然明白刘度的用意,心中对他更是放心,柔声道:“侯爷的安排甚为妥当,就依侯爷所言。”
刘辩也连忙点头:“嗯,就按刘将军说的办。”
刘度看着这一幕,心中颇为满意。
创业初期,最要紧的便是赏罚分明,让有功之臣得到应有的回报,才能激励更多人效忠于自己。
袁隗站在一旁,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心中更是苦涩。
刘度这一系列安排,环环相扣,不仅巩固了自己的权力,更在朝堂之上安插了大量心腹,其手段之老练,心思之缜密,哪里像是一个年轻的武将,分明是一个深谙权术的政坛老手。
他知道,从此以后,这洛阳朝堂,再也没有袁家说话的份了。
刘度似乎察觉到了袁隗的目光,转头看了他一眼,眼神平静无波,却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审视。
袁隗心中一凛,连忙低下头,不敢与他对视。
刘度见状,嘴角勾起一抹几不可察的弧度,随即收回目光,懒得再理会这位垂暮的世家元老。
袁家大势已去,袁绍被剥夺官职贬为庶民,如同断了翅膀的飞鸟,再难掀起风浪。
往后但凡袁绍有任何异动,他只需一道诏令,便能将其定性为反贼,到时候天下诸侯为了彰显忠义,自会群起而攻之,根本无需他亲自动手。
至于袁隗,不过是个失去爪牙的老朽,留着他,反倒能安抚那些仍对世家抱有幻想的老臣,何乐而不为?
此时,刘度的思绪掠过贾诩的身影。
此次论功行赏,他刻意没有提及贾诩,并非遗忘,而是另有考量。
一来,朝中暂时没有太合适的职位空缺,总不能让这位智计深沉的谋士屈居闲职;
二来,贾诩这次确实没什么显著功绩,西郊之战中他更像是个旁观者,并未献上奇策。
刘度深知贾诩的性子,此人最擅长明哲保身,在自己尚未彻底站稳脚跟之前,他恐怕更愿意隐于暗处,而非站到朝堂的聚光灯下。
这样也好,留一个沉稳的智囊在幕后谋划,远比将其推到前台更有用。
“退朝。”随着太监尖细的唱喏声响起,刘度捧着大将军印信与虎符,转身向殿外走去。
阳光穿过德阳殿的朱漆大门,在地上投下长长的光影,将他的身影拉得愈发挺拔。
殿外的官员们早已散去大半,只剩下几个心腹在远处等候,见他出来,纷纷躬身行礼。
刘度微微颔首,脚步不停。
他现在归心似箭,将军府里还有一堆事等着处理。
收编的袁绍与董卓残部需要整编,各地送来的军情急报亟待批阅,更重要的是,尹氏与邹氏还在府中盼着他回去。
尹氏温婉贤淑,总能在他疲惫时带来慰藉;
邹氏则像一团烈火,昨夜的缠绵还历历在目,想起她那带着复仇快意的媚眼,刘度的心头便泛起一阵燥热。
这两个女子,一个似水,一个如火,却都让他生出了片刻的归属感。
然而,刚走到德阳殿的白玉阶下,两个身影便快步迎了上来,拦住了他的去路。
走在前面的是王允,他脸上堆着谄媚的笑容,手里还捧着一个锦盒,一看便知是有事相求。
刘度心中了然,这老狐狸定然是想要落实,之前那所谓的宴请之事。
让刘度略感意外的是,跟在王允身后的竟是蔡邕。
这位须发微白的大儒穿着一身青色儒袍,神色拘谨,虽然还没开口,但是这幅略带扭捏的感觉,倒是少见。
若不是他突然冒出来,刘度几乎都要忘了,朝堂上还有这么一号人物。
“大将军留步。”王允抢先开口,语气恭敬得近乎谦卑,“老臣有要事想向将军禀报,不知将军可否借一步说话?”
刘度停下脚步,目光在两人脸上扫过,淡淡道:“王司徒有话不妨直说,不必如此客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