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袁家日落,刘家日升

作品:《三国:言出法随,截胡何太后

    袁隗何等精明,自然听出了弦外之音。


    他看着刘度,这个年纪轻轻却手段狠辣的冠军侯,忽然觉得有些恍惚。


    曾几何时,袁家还能随意拿捏这些汉室旁支,可如今,风水轮流转,袁家竟要仰人鼻息了。


    “冠军侯说的是。” 袁隗垂下眼睑,花白的胡须遮住了嘴角的苦涩,


    “袁绍确有过错,老夫愿代他领罚。还请陛下、太后从轻发落,给袁家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这话一出,满殿皆惊。谁也没想到,一向高傲的袁太傅竟会如此轻易地服软。


    王允却不依不饶:“从轻发落?那西郊的百姓怎么办?那些战死的士兵怎么办?袁太傅这是想包庇自家子弟,视王法于不顾吗?”


    “你 ——” 袁隗终于有些动怒,浑浊的眸子里闪过一丝厉色,“王司徒不要得寸进尺!”


    “我得寸进尺?” 王允梗着脖子,一副豁出去的模样,


    “我这是为朝廷着想,为陛下着想!袁太傅若真有心领罚,就该主动奏请陛下,剥夺袁绍一切官职,将其贬为庶民,再将袁家俸禄拿出一半赈济灾民!”


    这个要求不可谓不苛刻,几乎是要扒掉袁家一层皮。


    袁隗气得浑身发抖,手指着王允,半天说不出话来。


    那些与袁家交好的大臣再也按捺不住,纷纷出列求情:“陛下,太后,王司徒所言太过严厉,还请三思!”


    “袁绍虽有错,但袁家世代忠良,不应如此惩处!”


    “还请冠军侯出面调停!”


    一时间,殿内吵作一团,文官们分成两派,互相争执不休。


    武将们则大多沉默不语,只是默默地看着刘度,显然是以他马首是瞻。


    刘辩坐在龙椅上,早已被这阵仗吓得懵了,茫然地看向珠帘后的何太后,嘴唇嗫嚅着,不知该说什么。


    何太后轻轻咳嗽一声,珠帘后的身影微微前倾:“都肃静。”


    她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殿内瞬间安静下来。


    “袁绍擅动刀兵,惊扰京畿,罪证确凿,自然要罚。” 何太后缓缓说道,“


    但袁太傅毕竟是三朝元老,袁家世代忠良,也不宜太过苛责。”


    她顿了顿,目光似乎透过珠帘落在刘度身上,带着一丝询问。


    刘度会意,上前一步朗声道:


    “启奏陛下,太后,臣以为,可依王司徒所言,剥夺袁绍司隶校尉之职,贬为庶民。至于袁隗,可罚俸三年,以儆效尤。”


    这个处置既惩罚了袁绍,又给了袁家台阶下,可谓两全其美。


    王允虽觉得不够解气,但见刘度已经开口,便识趣地闭上了嘴,只是狠狠地瞪了袁隗一眼。


    袁隗深深看了刘度一眼,终究是点了点头:“臣,谢陛下、太后恩典,谢冠军侯体谅。”


    “此事就这么定了。” 何太后的声音再次响起,“接下来,议董卓之事。”


    听到董卓二字,殿内的气氛再次变得凝重。


    如果说袁绍只是擅动刀兵,那董卓的罪行可就罄竹难书了。


    刘度看向黄琬,递了个眼色。


    黄琬心领神会,立刻出列奏报,将董卓纵兵抢掠、霍乱百姓的罪行一一列出,言辞恳切,听得不少老臣都皱起了眉头。


    “董卓此獠,罪该万死!” 黄琬痛心疾首,


    “臣请陛下昭告天下,将其定为乱臣贼子,凡能擒杀董卓者,赏千金,封万户侯!其麾下西凉军,一律视为乱军,格杀勿论!”


    “臣附议!” 王允立刻出声附和,仿佛刚才与袁隗争执的不是他一般。


    其他大臣也纷纷表示赞同。


    董卓在洛阳的所作所为早已激起天怒人怨,此刻落井下石,既能讨好刘度,又能顺应民心,何乐而不为?


    何太后看向刘度,见他点头,便说道:“准奏。传旨下去,布告天下,缉拿董卓。”


    “诺!”


    处理完董卓,殿内短暂地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知道,接下来该轮到最重要的事了,封赏刘度。


    黄琬清了清嗓子,再次出列,声音比刚才更加洪亮:


    “启奏陛下,太后,冠军侯刘度平定袁绍、董卓之乱,又有救驾大功,功勋卓著,臣请陛下封其为大将军,统领天下兵马!”


    “臣附议!” 王允紧随其后,生怕慢了一步。


    “臣附议!”


    “臣附议!”


    一时间,殿内附议之声此起彼伏,几乎没有反对的声音。


    那些原本还在观望的大臣,见袁隗都默不作声,也纷纷跟风表态。


    刘辩被这阵仗吓得一哆嗦,下意识地看向珠帘后的母亲。


    何太后柔声道:“刘度功勋卓著,封大将军,实至名归。辩儿,你说呢?”


    刘辩连忙点头:“母后说的是,就…… 就封刘将军为大将军。”


    “臣,刘度,谢陛下隆恩!” 刘度单膝跪地,声音洪亮,回荡在整个德阳殿内。


    阳光透过窗棂,照在他身上,将玄色朝服上的白虎暗纹映得愈发清晰,仿佛真的要从衣料上跃然而出,啸傲朝堂。


    袁隗站在殿首,看着跪地受封的刘度,缓缓闭上了眼睛。


    他知道,属于袁家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而属于刘度的时代,才刚刚开始。


    德阳殿外的铜铃依旧在风中轻响,只是那声音里,似乎多了几分新的意味。


    洛阳的天,终究是变了。


    刘度缓缓站起身,目光扫过殿内众臣,每个人的脸上都写着敬畏。


    他微微颔首,算是回应了众人的目光。


    就在这时,一旁的荀彧上前一步,手中捧着一个托盘,上面铺着明黄色的绸缎,绸缎中央,静静地躺着一枚通体黝黑的虎符和一方鎏金印信。


    那虎符分为两半,拼接处刻着繁复的云纹,隐隐可见大将军三个字,正是能够节制天下兵马的信物。


    而那方印信,上刻白虎咆哮图案,印文清晰可辨,正是大将军印。


    荀彧的动作沉稳而恭敬,将托盘呈到刘度面前:“冠军侯,此乃大将军印信与虎符,请您执掌。”


    刘度的目光落在虎符上,指尖轻轻拂过冰凉的铜面,心中涌起一阵激荡。


    穿越到这个乱世,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宗室旁支,到如今手握重兵、位列大将军,这一路走来的艰辛与凶险,此刻都化作了难以言喻的豪情。


    他想起初到洛阳时的小心翼翼,想起与董卓初次交锋的惊心动魄,想起招募虎贲军时的筚路蓝缕,想起昨夜西郊战场上的刀光剑影……


    一幕幕画面在脑海中闪过,最终定格在眼前这枚象征着天下兵权的虎符上。


    “终于……走到这一步了。”刘度在心中低语。


    虽然如今的朝堂之上,还有袁家这样的老牌世家盘踞,还有一些大臣心存观望。


    但袁绍已逃,董卓西窜,袁家经此一罚,元气大伤,再也无力与他抗衡,剩下的,不过是时间问题。


    从今天起,他刘度不再是躲在幕后的操盘手,而是真正走上台前,成为这大汉江山举足轻重的人物。


    他的名字,将会传遍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