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大儒的诗外之意

作品:《三国:言出法随,截胡何太后

    刘度望着蔡邕恳切的眼神,只当这位大儒是单纯想为自己著书立传,丝毫没察觉对方眼底藏着的另一重心思。


    “既然是蔡大家相邀,刘度自然不会推辞,等过几日得空就会登门拜访”


    他哪里知道,蔡邕此刻心里盘算的,远比记录战事细节要复杂得多,这位须发微白的老臣,正打着撮合女儿蔡琰与刘度的主意。


    蔡邕的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袖子,思绪早已飞回了自家宅院。


    女儿蔡琰正是豆蔻年华,不仅容貌秀丽,更继承了他的才学,诗赋音律无一不精,在洛阳士人中早有才女之名。


    可眼看同龄女子纷纷出嫁,蔡琰却迟迟没有合适的归宿,这成了蔡邕心头最大的牵挂。


    刘度虽是汉室旁支,却年纪轻轻便身居大将军之位,文韬武略样样出众,更难得的是行事有度,绝非寻常武夫可比。


    若能将女儿许配给他,既了却自己的心事,也能让蔡家在这乱世中有所依托。


    只是这事太过私密,实在难以启齿。


    蔡邕思来想去,才定下主意:先邀刘度过府详谈,届时让女儿以侍茶为名出来见一面。


    若是两人看对了眼,再慢慢说开;即便不成,私下见一面也算不上失了规矩。


    这年头还没有后世那般严苛的男女授受不亲之说,这般私下会面当做相亲,在士大夫阶层里也算常见,断不会影响女儿名声。


    “大将军能应允,实乃老夫之幸。”


    蔡邕压下心头的盘算,脸上露出真切的笑意,眼角的皱纹都舒展开来,


    “老夫这就回去打扫庭院,静候大将军光临。”


    刘度微微颔首,目光落在蔡邕那身洗得发白的儒袍上,心中暗道此人倒是值得深交。


    蔡邕与王允截然不同,他对自己的好感度竟已达到90点,这还是在自己从未刻意结交的情况下。


    这般纯粹的敬重,远比王允那带着算计的谄媚要可靠得多。


    “蔡大家放心,我这几日处理完军中事务,便会登门拜访,届时定会提前派人通知。”


    刘度的语气带着几分郑重,他知道对待蔡邕这样的大儒,最需拿出诚意。


    蔡邕闻言,一直悬着的心总算落了下来。


    他最近可是听说了,洛阳城里多少官宦人家挤破头想往将军府送礼提亲,都被刘度拒之门外。


    那些人要么是想借联姻攀附权贵,要么是看中了刘度的兵权,心思昭然若揭。


    他原本也没多少把握,生怕刘度会像对待其他人那样冷淡拒绝,此刻见对方爽快应允,不由得喜出望外。


    两人站在德阳殿的白玉阶下,阳光将他们的影子拉得老长。


    蔡邕望着刘度挺拔的身影,忽然想起前些日子,刘度送给他的那首大作。


    其中不破楼兰终不还一句,至今仍在士人中流传,引得无数人拍案叫绝。


    作为文坛宿老,蔡邕对这句诗的喜爱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


    那股荡气回肠的豪情,那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绝,绝非寻常文人能写得出来。


    此刻见刘度就在眼前,他实在按捺不住心中的痒意,脸上露出几分不好意思的神色,搓了搓手道:


    “说起来,上次冠军侯所作的诗句,老朽至今仍记忆深刻,每每读来都觉得热血沸腾。不知近日将军可有新作?”


    刘度被他这突如其来的一问逗得愣了愣,随即失笑。


    这蔡邕还真是个纯粹的老学究,三句话不离诗文。


    他最近忙着处理军务,哪有功夫偷后世的诗句,便如实说道:


    “近来军务繁忙,倒是没什么新作。不过蔡大家放心,等我登门拜访之时,定当奉上几句,权当给大家助兴。”


    他这话本是随口一说,却没料到蔡邕竟当了真。


    老儒的眼神瞬间黯淡下去,嘴角的笑容也僵住了,整个人像是泄了气的皮球,露出几分失魂落魄的模样。


    显然,他是真的对刘度的新作充满了期待。


    刘度见他这副模样,不由得有些无奈。


    这老头对诗文的痴迷,简直超乎想象。


    也难怪他后来会因为直言进谏得罪王允,落得个惨死的下场,这般纯粹的性子,在波谲云诡的朝堂上,实在是太过扎眼了。


    “蔡大家不必失落,我既说了会有新作,自然不会食言。”刘度忍不住安慰道,“到时候定让大家满意。”


    蔡邕这才缓过神来,连忙拱手道:“是老朽唐突了,将军莫怪。”他定了定神,又道,“那老夫便静候将军佳音,先行告辞了。”


    说罢,他转身慢悠悠地向太学方向走去。


    虽然没能立刻得到新的诗句,可一想到刘度承诺会在拜访时奉上,又想到女儿或许能借此机会与刘度相识,蔡邕的脚步便轻快了许多,连带着背影都透着几分雀跃。


    刘度望着他离去的方向,笑着摇了摇头。这蔡邕,还真是个活宝。


    他收回目光,看了看天色,时候已然不早。


    将军府里还有一堆事等着处理:收编的袁绍残部需要重新整编,董卓退回长安的消息也得仔细分析,还有那些堆积如山的军情文书,都等着他拿主意。


    “走吧。”刘度对身后的亲卫吩咐道,转身向将军府的方向走去。


    阳光洒在他身上,将大将军印信的光芒反射在地面,一路延伸开去。


    他的脑海里却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蔡邕的请求,著书立传,这倒是个不错的主意。


    若能借着蔡邕的笔,将自己的功绩传遍天下,对于收拢人心、稳固地位,必然大有裨益。


    至于蔡邕那点不好意思的神色,刘度并未多想。


    在他看来,老儒嘛,总是有些怪脾气的,对诗文痴迷也属正常。


    他万万没料到,这位看似纯粹的大儒,心里竟藏着如此缜密的盘算,一场关乎他终身大事的谋划,已然悄然展开。


    走到半路,刘度忽然想起蔡邕提及的诗句,不由得哑然失笑。


    看来下次拜访,还真得提前准备几句,不然怕是要让这位老学究失望了。


    他琢磨着,是选李白的豪放,还是杜甫的沉郁?或许,选几句贴合当前时局的,更能让蔡邕满意。


    一路思忖着,将军府的朱漆大门已然在望。


    刘度深吸一口气,将思绪从诗文拉回军务。


    不管是蔡邕的著书立传,还是王允的宴饮邀约,终究只是旁枝末节。


    眼下最重要的,是抓紧时间巩固权力,整编兵马,应对随时可能卷土重来的董卓,以及那些潜伏在暗处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