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新的征程,盘古基地的召唤
作品:《四合院:嫂子别怕,看我干死他们》 三大爷阎埠贵让礼金的数目给吓得差点抽过去,这事儿很快就成了院里的新笑话。
但没人敢当着李大成的面说,背地里,一个个都咂着嘴,说三大爷这是穷命,见不得富贵。
李大成压根就没把这当回事儿。
婚礼办完了,媳妇儿也名正言顺地娶进了门,家里的事儿,算是彻底安稳了。
他心里头那块最大的石头,落了地。
现在,该把心思,全都放到工作上去了。
在家歇了三天,陪着林婉清,熟悉了一下“女主人”的身份。看着她从一开始的局促不安,到后来,能落落大方地,指挥着二大爷家的那俩小子去后院劈柴,李大成心里,那叫一个舒坦。
这天早上,李大成换上了一身干净的工装,林婉清早就给他把早饭准备好了。
小米粥,煮鸡蛋,还有两张刚烙好的葱油饼。
“当家的,多吃点。”林婉清一边给他盛粥,一边说道,“你这几天,光顾着招呼客人,都没好好吃顿饭。”
“嗯。”李大成接过来,稀里呼噜地就喝了一大碗。
“我今天,就回基地去了。接下来,估计得忙一阵子。家里的事儿,就都交给你了。”李大成看着她,说道。
“你放心去吧。”林婉清给他把工装的领子翻好,“家里有我呢。你呀,就在外面,安心干你的大事。别操心家里。”
她现在,说话的底气,足得很。
手里有钱,心里不慌。那本记着一万多块钱礼金的账本,就是她最大的底气。
李大成笑着,在她脸上亲了一口。
“那我走了。”
“路上小心。”
李大成刚走出院门,陈默开的“大红旗”,就已经,悄无声息地,等在了胡同口。
周围的邻居,现在对这辆车,已经见怪不怪了。只是眼神里,多了几分,发自内心的,敬畏。
车子,平稳地,驶出了南锣鼓巷。
李大成靠在后座上,闭目养神。
脑子里,却已经开始飞速地,运转了起来。
“盘古”涡扇发动机的核心机,已经试车成功了。这在整个国家的航空工业史上,都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巨大突破。
但是,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从核心机,到一台完整、可靠、可以装上飞机的,大推力涡扇发动机。中间,还有无数的技术难关,需要去攻克。
高压压气机,燃烧室,高低压涡轮,风扇,加力燃烧室,尾喷管……
每一个部件,都是一个,独立的,复杂的,系统工程。
更不要说,还有材料学上的,巨大挑战。
涡轮前温度,是衡量一台航空发动机性能的,最关键的指标。温度越高,发动机的推力就越大。
可要想提高温度,就必须要有,能承受得住超高温的,特种合金。
这玩意儿,在后世,被称为“工业皇冠上的明珠”。
而在这个年代的华夏,几乎,就是一片空白。
这些,都是压在李大成肩上的,一座座大山。
他知道,接下来的路,会比之前,更难走。
车子,开进了那个戒备森严的,地图上都找不到的“盘古基地”。
李大成刚下车,杨卫国就大步流星地,迎了上来。
“你小子,可算是回来了!”杨卫国一拳头,捶在他肩膀上,“这几天,温柔乡里,待得乐不思蜀了吧?”
“杨哥,你就别拿我开涮了。”李大成苦笑道,“我这刚结完婚,屁股还没坐热呢,就回来给你当牛做马了,你还不满意?”
“哈哈哈哈!”杨卫国大笑起来,“行了,不跟你贫了。走,开会。几位老总,还有部里的领导,都等着你呢。”
李大成跟着杨卫国,走进了那间,熟悉的,巨大的会议室。
会议室里,烟雾缭绕。
主席台上,坐着一排,肩膀上都扛着星星的,老将军。
台下,是来自全国各大飞机设计所,发动机研究所的,顶级专家和学者。
李大成一走进来,所有人的目光,都齐刷刷地,聚焦在了他的身上。
那些目光里,有好奇,有审视,有期待,甚至,还有一丝,不易察??的,怀疑。
毕竟,李大成,太年轻了。
在这些,动辄就在航空领域,干了一辈子的老专家面前。他这个二十多岁的毛头小子,就算再有本事,也显得,有些单薄。
李大成面不改色,跟着杨卫国,走到了第一排,一个,专门给他留出来的,位置上。
那个位置的桌子上,放着一个名牌,上面,用黑体字,清清楚楚地写着——
“盘古项目,总顾问,李大成。”
会议,很快就开始了。
主持会议的,是那位德高望重的,白发苍苍的,钱老。
“同志们,今天,把大家召集到这里,是为了,我们下一代,高空高速歼击机的,配套动力问题。”
钱老的声音,不大,但很有力。
“大家都知道,我们‘盘古’项目的核心机,已经,成功点火。这,是一个伟大的胜利。”
“但是,我们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核心机的成功,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从核心机,到一台成熟的,可以装备部队的,大推力涡扇发动机。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今天,我们会议的主题,就是,确定‘盘古’发动机的,最终技术指标,和,研发路线图。”
钱老说完,把目光,投向了李大成。
“下面,让我们,请‘盘古’项目的总顾问,李大成同志,来给我们,讲一讲他的,总体设计思路。”
唰!
所有人的目光,再一次,集中在了李大成的身上。
李大成站了起来,走上了讲台。
他没有拿讲稿。
他就那么,静静地,站在那里。
面对着台下,几十位,可以称得上是,华夏航空工业“最强大脑”的,顶级专家。
他清了清嗓子,开口了。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好。”
“关于‘盘古’发动机的总体设计思路,我想,用几个,关键的,技术指标,来概括。”
他转过身,拿起一支粉笔,在身后的黑板上,写下了几个,让在场所有人,都倒吸了一口凉气的,数字。
“最大推力:12.5吨。”
“加力推力:17吨。”
“推重比:8。”
“涡轮前温度:1750K。”
当他写下最后一个数字的时候。
整个会议室,彻底炸了锅。
“什么?推重比8?”
“这……这不可能!我们现在,最好的发动机,推重比,还不到4!”
“涡轮前温度1750K?我的天,那得是什么材料,才能承受得住?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这个年轻人,是不是疯了?他知不知道,他写的这几个数字,意味着什么?”
台下,议论声,嗡嗡作响。
几乎所有的人,都用一种,看疯子一样的眼神,看着台上的李大成。
他们觉得,这个年轻人,要么,是喝多了,还没醒酒。要么,就是个,根本不懂工程实际的,理论派。
他提出的这几个指标,别说是在现在的华夏了。
就是放到,世界上最先进的,美国和苏联。那也是,他们正在实验室里,苦苦攻关的,下一代,甚至是,下下一代发动机的,技术水平!
主席台上,几位老将军,也皱起了眉头。
他们虽然不懂技术,但也知道,李大成提出的这个指标,实在是,太高了,高得,有点不切实际。
只有钱老,和杨卫国,依旧,保持着平静。
他们看着台上的李大成,眼神里,充满了,信任和期待。
“安静!”
钱老敲了敲桌子。
会议室里,慢慢地,安静了下来。
但是,那些怀疑的,不信任的目光,依旧,像探照灯一样,打在李大成的身上。
“李顾问,”一个戴着眼镜,看起来,文质彬彬的,中年专家,站了起来。
他是沈飞设计所的,总工程师,姓王。
“我承认,您在核心机的研发上,居功至伟。但是,您提出的这几个指标,恕我直言,实在是,太……太冒进了。”
“以我们国家现有的,工业基础和材料水平。想要实现推重比8,简直是,痴人说梦。”
“我建议,我们还是,应该,脚踏实地。先把目标,定在推重比5,或者6。一步一步来,稳扎稳打。”
他的话,代表了,在场绝大多数专家的,心声。
所有的人,都点了点头,表示赞同。
李大成看着他,笑了笑。
“王总工,您说的,有道理。”
“脚踏实地,稳扎稳打,确实,是咱们航空工业,一贯的,优良传统。”
“但是,”他话锋一转,声音,变得,铿锵有力。
“我们,没有时间了!”
“现在,国际形势,瞬息万变。在我们的头顶上,U-2高空侦察机,来去自如。在我们的领空里,米格-25,可以肆无忌惮地,开着加力,戏耍我们的歼-7。”
“我们,需要一款,能够,‘双二五’,甚至是,‘双三’的,高性能歼击机!”
“而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就必须,要有一颗,强大的,心脏!”
“推重比5?推重比6?那不够!那只能让我们,跟在别人的屁股后面,吃灰!”
“我们要的,是超越!是领先!”
他环视全场,目光,从每一个人的脸上,扫过。
“我知道,大家觉得,我提出的指标,不切实际。大家觉得,涡轮前温度1750K,是天方夜谭。”
“那么,今天,我就让大家,看一样东西。”
说着,他冲着台下的杨卫国,点了点头。
杨卫国站了起来,走出了会议室。
不一会儿,他和两个穿着白大褂的工作人员,抬着一个,用红布盖着的,金属箱子,走了进来。
他们把箱子,小心翼翼地,放在了讲台上。
所有人的目光,都被那个神秘的箱子,给吸引了过去。
李大成,走上前去,一把,就掀开了,上面的红布。
箱子里,静静地,躺着一片,闪烁着,幽蓝色光芒的,金属叶片。
那叶片,造型奇特,上面,布满了,比头发丝还要细的,复杂的气冷通道。
“这是……”
台下,一个专门研究材料学的,老专家,猛地站了起来。
他死死地,盯着那片叶片,浑身,都在颤抖。
“这……这是……定向凝固,单晶涡轮叶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