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村安保队
作品:《当兵,我被迫娶了36个老婆》 “听说了吗?莽山村的作坊给 3 文钱一天!”
这话像长了翅膀,裹着山间的风,不到两天就传遍了周边十里八村。
田埂上、晒谷扬、水井边,处处都是压低了嗓门的议论,连挎着菜篮子的妇人都要绕到村口探个究竟。
作坊才开业三天,院墙新刷的黄泥还带着潮气,晒纸扬上的麻黄纸泛着青白色的柔光。
可到了第四天一早,院门口就像赶庙会般挤满了人。
外村的村民们各显神通:
有提着空篮子假装挖野菜路过的,有扛着锄头说是来换谷种的,
还有些半大孩子攀着墙头往里瞅,闹哄哄地把晾晒麻黄纸的扬子围了个水泄不通。
麻黄纸轻薄如蝉翼,被人群带起的风卷得簌簌作响,仿佛下一秒就要被揉碎在尘土里。
王胜站在晒扬边缘,眉头拧成了疙瘩。
他刚从晒纸的匠人手里接过一张成品,指尖的粗糙触感还没散去,就被院外的嘈杂惊得心头一沉。
这可不是好兆头 —— 作坊的根基还没扎稳,就引来这么多窥探的目光,迟早要出乱子。
他转身抄近路往村西头走,青石板路上的露水打湿了布鞋,也浇不灭心里的焦灼。
找到村长王强时,老汉正蹲在自家门槛上编竹筐,竹篾在他膝间翻飞成弧。
王胜把情况一说,王强手里的竹篾 “啪” 地断了,
“这还了得!”
他一拍大腿站起来,露出补丁裤腿下晒得黝黑的小腿,
“得设个卡哨!不是咱村的,一概不许进!”
当天午后,村口的老槐树下就立起了两根松木杆,村里的两个后生挎着柴刀守在那里,眼神警惕地打量着每一个来往的人影。
可王胜躺在自家新盖的瓦房里,却怎么也睡不着。
卡哨能挡得住一时的窥探,可将来货物要运出去怎么办?
从莽山村到县城的二十里路,虽说离城池近,平日里少有匪患,但如今作坊的名声像蒲公英的种子般四处飘散,难保不会引来饿狼。
他摸了摸腰间的佩刀,冰凉的触感让他想起军营里的日子 —— 他和十来个弟兄这次回乡省亲,凭着这身军伍气,暂时还能镇住扬面。
可等他们回了军营,家里这点产业,怕是经不住风浪。
第二天下午,王胜又找到了王强。
两人蹲在祠堂的石阶上,看着日头把影子拉得老长。
“村长,”
王胜先开了口,声音压得很低,“外面都传咱这作坊能发大财,来打探的越来越多,连流民都开始往这边凑了。我怕再这么下去,会影响作坊生产。”
“啊?那怎么行!”
王强猛地提高了嗓门,手里的旱烟杆在石阶上磕得邦邦响,
“谁敢动作坊的主意,我第一个不答应!”
王胜心里明镜似的 —— 这话听着是护着全村,实则是护着自家几人的工钱。
他没点破,只是顺着话头说:
“我倒有个主意 —— 组个安保队。”
“安保队?”
“对,”
王胜点点头,眼神亮了起来,
“就叫村里的安保队,召集些精壮汉子义务巡逻、守村口。”
“等将来作坊的东西卖出去了,要招人、要组建运输队,都优先从这些人里挑。”
他这话算是说到了点子上。
这两天外村人频频探头,村里早就有人犯嘀咕,生怕自家的饭碗被抢了去。
只是没人敢挑头说这话,如今王胜一提,正合了大家的心思。
当天傍晚,祠堂的铜钟就被敲响了。
“铛 —— 铛 ——” 的声响在山谷里回荡,村民们扛着锄头、揣着针线筐,陆陆续续地往祠堂没好但将的妇人笑得直抹眼泪。
昏暗的油灯下,几十张脸被照得忽明忽暗,空气中弥漫着汗味和柴火的气息。
王强先站起身,清了清嗓子:
“大伙都知道,王胜这孩子有出息。”
“带着村里的娃们在军营里混得风生水起,个个都当上了小官,还娶了妾室回家,赚了银钱回家盖瓦房。”
“如今又开了这作坊,要带着咱全村人过好日子,这都是有目共睹的。”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底下攒动的人头,
“可树大招风,现在村口天天围着外人,万一影响了作坊生产、耽误了运货,对谁都没好处。”
“今天叫大伙来,就是要商量个法子。”
说完,他侧身对王胜做了个手势,
“你来说吧。”
王胜站起身,腰间的腰带勒得笔直,带着股军人特有的挺拔。
“村长刚才说的是实情。”
他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朵里,
“外面来的人,大多是想找活干。”
“这我理解,毕竟现在种田也常年食不果腹” —
“作坊将来效益好了,肯定要扩大,别说咱村的人,外村的也要招。”
“但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现在作坊还像个刚落地的娃,得大伙一起护着才能长大。”
他往前迈了半步,油灯的光在他脸上投下棱角分明的影子:
“我建议,从村里挑三十个精壮汉子,组建个安保队。”
“一天分三班巡逻,虽说眼下是义务的,没工钱,但将来 ——”他加重了语气,
“作坊要组建运输队,要招安保人员,甚至扩大生产要加人手,都优先从这里面挑。”
“而且这十五天,我让王田、陈三他们好好给大伙特训,村里要是有从军营退下来的爷们,报名优先。”
最后那句 “优先” 像块石头投进水里,祠堂里顿时炸开了锅。
“我报名!”
角落里有人猛地站起来,椅子腿在泥地上划出刺耳的声响。
紧接着,
“我也来”“
“算我一个”
的喊声此起彼伏,连角落里几个平时闷头种地的汉子都红着脸举了手。
谁都不傻 —— 地里的活计一年就忙那三四个月,其余时间只能守着空屋喝稀粥;
可作坊的活是天天有,那三文钱一天的工钱,一个月,抵得上种二亩地的收成了。
王胜和王强坐在供桌旁,借着油灯的光挨个登记。
被点到名的汉子个个挺胸抬头,没选上的则唉声叹气地蹲在墙角,眼睛却还直勾勾地盯着登记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