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点到为止
作品:《被相府抛弃后,她成了太子心尖宠》 齐逾接过铜管,从中抽出一卷薄如蝉翼的信纸。
他展开信纸,一目十行地扫过,原本舒展的眉宇渐渐蹙起。
李知安见状,也放下了茶盏。
“西昭那边有动静了?”
“嗯。”齐逾将信纸递给她,“你自己看吧。”
信上的内容不多,但信息量却极大。
密探传回的消息证实,西昭那位神秘的国师,在“火石”的研究上确实有了新的进展。
他们似乎已经试制出一种可以投掷的火器,据说威力不小,能在十数步外炸裂,铁片四溅。
不过,这种新武器的缺陷也同样致命——极不稳定。
在试制过程中,炸膛的次数远比成功投掷的次数要多,已经造成了数十名工匠和士兵的伤亡。
“投掷类的火器……”李知安喃喃自语。
这可比单纯的弓箭和刀枪威胁大多了。
一旦技术成熟,投入战场,对于大安的边防军士来说,将是毁灭性的打击。
信中还提到了西昭王庭内部的动向。
因为火石研究的进展,西昭王耶律丹对那位国师的态度明显回暖,再次加大了支持力度。
但在朝中,关于战与和的争论却愈发激烈。
以几位年迈的部族首领为首的主和派认为,连年与大安对峙,已经让西昭的国力不堪重负,牛羊减少,牧场荒芜,百姓的日子越来越苦。
他们主张,应该缓和与大安的关系,通过贸易来恢复民生。
而以国师和一些少壮派将领为首的主战派,则坚信火石能成为他们弯道超车的利器,一举打破大安的军事优势。
“看来,耶律丹是把宝都押在了这不稳定的火石上。”李知安将信纸放回桌上。
“他别无选择。”齐逾的指节轻轻敲击着桌面,“一个内忧外患的君主,最需要的就是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来稳固自己的王位。火石,就是他看到的唯一希望。”
李知安明白这个道理。
一个内部分裂的敌人,往往比一个铁板一块的敌人更加危险,因为他会更倾向于用极端的手段来转移内部矛盾。
“北疆那边,我父亲怎么说?”李知安问。
“岳父的分析和我们想的差不多。”齐逾提起另一份情报,“他认为,西昭短期内发动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不大,毕竟他们的火石还不成气候。但小规模的袭扰,以及利用边境冲突来测试新武器,恐怕会成为常态。”
柳慎元在信的末尾,对齐逾提出的边市新策大加赞赏。
他认为,这正是釜底抽薪的妙计。
强硬的军事对抗固然重要,但若能辅以柔软的经济渗透,效果会更好。
他建议,可以利用边市,加强与西昭普通牧民的接触。
让他们亲身感受到来自大安的善意和富庶,让他们明白,和平的贸易远比血腥的战争更能改善他们的生活。
如此一来,便可从内部分化西昭,让主战派的声音,在西昭失去民心。
“以利诱之,以德化之。”李知安赞同道,“父亲这招‘软刀子’,用得好,比十万大军还管用。”
“孤也是这么想的。”齐逾的视线落在李知安身上,忽然话锋一转,“说到分化其内部,孤倒是想起一个人来。”
李知安立刻会意:“苏迪娜?”
“正是。”齐逾微微颔首,“她是西昭公主,虽然不得耶律丹宠爱,但对王庭内部的派系和人物关系,想必比我们的密探更清楚。或许,你可以通过她,探一探西昭那些主和派贵族的真实想法。”
李知安沉吟片刻。
这确实是个好主意。
苏迪娜如今与她结盟,利益一致。
而且她身在深宫,反而能成为一个意想不到的情报中转站。
“我明白了。”李知安站起身,“我这就去见见她。”
齐逾看着她雷厉风行的样子,唇边泛起一抹浅淡的笑意。
他的太子妃,永远都这样,充满了无穷的活力与智慧,总能在他最需要的时候,给他最想要的回应。
李知安走出书房,唤来春夏。
“备车,去四方馆。”
她要去见一见那位西昭公主,看看这颗被闲置的棋子,究竟能在这盘关乎两国命运的棋局上,发挥出多大的作用。
苏迪娜听完李知安的来意,湛蓝色的眼眸里闪过一抹复杂的情绪。
她沉默了许久,才低声开口:“太子妃,您和太子殿下……真的愿意相信我?”
自从被送到大安,她就成了一件被明码标价的货物。
父兄用她来换取喘息之机,大安的皇帝则用她来彰显天朝威仪。
唯有眼前的李知安,将她视作一个可以平等合作的盟友。
“我们相信的,是我们共同的利益。”李知安坦然地迎着她的审视,“你不想成为一枚随时可以被牺牲的弃子,我们则需要一个稳定平和的北疆。我们的目标,从根本上是一致的。”
苏迪娜紧绷的肩膀,在听到这句话后,缓缓松弛下来。
她点了点头:“我明白了。我会想办法联系上我母亲的部族,他们是坚定的主和派。或许,我可以从他们那里,得到一些王庭内部更真实的消息。”
“有劳了。”李知安没有多做停留,达成目的后便起身告辞。
有些事,点到为止即可。
给予信任,也保留空间,这才是最稳固的合作方式。
从清宁宫出来,天色已近黄昏。
李知安回到东宫时,却见齐逾早已等在殿外,似乎有话要说。
“怎么了?”她有些讶异。
齐逾拉住她的手,他的手心有些凉。
“父皇今日召见了宗正寺卿。”他的声音很低,带着一种难以言说的情绪。
李知安的心跳漏了一拍。
宗正寺卿,掌管皇家宗室事务的官员。
皇帝在这个时候召见他,意图不言而喻。
“他问了……关于册封大典和祭天禅让的古礼仪程。”齐逾的语气很平静,但李知安能感觉到他平静表面下的波澜。
皇帝的身体在李知安的精心调理下,虽未能痊愈,却也保持了稳定,不再有性命之忧。
他开始有精力处理一些朝政,也有精力去思考大安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