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可造之材

作品:《被相府抛弃后,她成了太子心尖宠

    他今日在校场上那番话,既是给陈武等人的下马威,也是说给太医院那些人听的。


    有他这个监国太子亲自表态,想必日后再无人敢在医兵一事上动歪心思。


    “医兵之事,算是走上了正轨。”李知安放下茶盏,“接下来,便是边市了。”


    她将苏迪娜最新写好的那份策论,连同她自己的一些补充想法,一并递给了齐逾。


    齐逾接过来,仔细翻阅。


    他看得极慢,时而点头,时而锁眉沉思。


    当他看到苏迪娜画出的那些简易图表,分析布庄生意经的部分时,眼中也流露出一抹赞赏。


    “这个苏迪娜,确实是块可造之材。”齐逾赞道,“你只给了她一本账册,她却能举一反三,看到整个市场的脉络。”


    “她很聪明,也足够坚韧。”李知安说,“她缺的,只是一个看世界的窗口。”


    齐逾继续往下看。


    当他看到李知安补充的,关于设立“联合管理机构”和“物流审计”的部分时,更是拍案叫绝。


    “妙啊!”


    李知安提出的方案,远比单纯的贸易要复杂,也周全得多。


    她建议,在边市设立一个联合管理机构,由军方、户部、当地官府,以及一个中立的商行代表(比如万宝商行)共同组成。


    军方负责维持秩序,震慑宵小。


    户部负责核算税收,监督账目。


    当地官府负责处理日常纠纷,协调民生。


    商行代表则提供市场信息,评估货物价值。


    四方共同管理,互相监督,既能保证效率,又能最大程度地杜绝贪腐和舞弊。


    而“物流审计”这个概念,更是借鉴了当初彻查淮安漕运案的经验。


    不仅要查账面上的数字,更要核查货物的实际流转。


    一批皮毛从西昭牧民手中,到大安商人手里,中间经过了哪些环节,每一环节的成本和利润是多少,都要有据可查。


    如此一来,便能有效抑制中间商恶意抬价或压价,保护交易双方的利益。


    “知安,你这已经不是一份简单的边市策论了。”齐逾放下文稿,神情严肃地看着她,“你这是在为大安的边境,画一张全新的蓝图。”


    这张蓝图,一旦实现,不仅能让边市贸易规范化,更能将整个边境地区的经济,牢牢地掌控在朝廷手中。


    “想法虽好,但推行起来,阻力恐怕不小。”李知安并没有被齐逾的赞美冲昏头脑,“这等于是在从那些经营多年的边境豪族和走私商贩口中夺食。”


    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


    齐逾冷笑一声:“一群国之蛀虫,也该清理清理了。正好,让柳大将军练练兵。”


    他看向李知安:“此事,孤会亲自去和户部尚书谈。试点就选在北疆,由岳父坐镇,万宝商行从旁协助,孤不信还有人敢炸刺。”


    行动力,向来是齐逾的优点。


    第二日,他便召了户部尚书入宫议事。


    户部尚书是个年近六旬的老臣,为人方正,但思想稍显保守。


    当他听完齐逾关于《边市管理新策》的构想后,整个人都愣住了。


    “殿下……这……这恐怕不合祖制啊。”户部尚书的第一反应就是反对,“自古以来,边市交易,皆是官府设定范围,由商贩自行交易,朝廷只负责收税。何曾有过……官府如此深度介入的先例?”


    他觉得,又是联合管理,又是物流审计,实在是小题大做,多此一举。


    齐逾也不与他争辩,只是将李知安准备的那份详尽的方案,推到了他的面前。


    “张爱卿,你先看看这个。”


    户部尚书疑惑地拿起方案,看了起来。


    他本是带着挑剔的眼光去看的,可越看,神情就越是凝重。


    方案里,不仅有宏观的构想,更有大量详实的数据分析和细节考量。


    从交易品类的负面清单(严禁铁器、精盐、药材等战略物资流出),到官方指导价的浮动机制(根据市场供需,每十日调整一次),再到纠纷处理的流程……


    桩桩件件,都考虑得细致入微,逻辑严密,几乎找不到任何可以指摘的漏洞。


    尤其是其中关于税收的部分,方案里做了一个精密的测算。


    按照新策执行,朝廷从边市获得的税收,将是现在的一倍以上!


    而且,由于交易的规范化,还能极大地促进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长远来看,利远大于弊。


    户部尚书是管了一辈子钱袋子的,对数字最为敏感。


    当他看到那个翻倍的税收预测时,呼吸都变得有些急促。


    “这……这是何人所做?”他抬起头,满脸震惊。


    这份方案的周密和远见,完全不像是一个久居深宫的太子能想出来的。


    “是太子妃。”齐逾淡淡地吐出三个字。


    户部尚书再次愣住,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


    那个传闻中只懂医术和经商的女子,竟然有如此经天纬地之才?


    “孤意已决。”齐逾不给户部尚书更多消化的时间,“此事,就由户部牵头,联合兵部和京兆府,即刻拟定章程,上奏父皇。半月之内,孤要看到第一份试行草案。”


    “臣……遵旨。”户部尚书捧着那份沉甸甸的方案,躬身领命。


    户部尚书领命退下后,东宫书房内一时安静下来。


    齐逾将那份已经被批阅过的文稿仔细收好,仿佛那不是一份策论,而是一件稀世珍宝。


    “半个月内要看到试行草案,你倒是给他施足了压力。”屏风后的李知安缓缓走出来,端起温热的茶盏,轻轻吹开浮沫。


    “对付这些老臣,就得快刀斩乱麻。”齐逾走到她身边坐下,“给他们太多时间琢磨,反而会生出无数变数和借口。”


    他太了解朝堂上的风气了。


    任何一项新政,触动的利益链条越多,遇到的阳奉阴违和暗中掣肘就越厉害。


    唯有以雷霆之势,在他们反应过来之前,将生米煮成熟饭。


    正说着,一名内侍悄无声息地走了进来,呈上一只小巧的密信铜管。


    “殿下,北疆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