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杀鸡儆猴

作品:《被相府抛弃后,她成了太子心尖宠

    李知安端坐于上首,手里正慢条斯理地拨弄着一盆兰花。


    她没有立刻开口,只是用眼角的余光扫了他一眼。


    那一眼很淡,却让王忠心头莫名一跳。


    小书房内,气氛有些凝滞。


    李知安不说话,王忠和跟来的几个管事也不敢再开口,只能垂手站着。


    “王总管,”李知安终于放下了手中的小花锄,用一方素帕擦了擦手,声音平缓地开了口,“入秋了,宫里的炭火可都备齐了?”


    王忠心里松了口气,原来是问这些琐事。


    他连忙躬身回答:“回娘娘的话,都备齐了。今年采买的都是上好的银丝炭,断不会冻着各宫的主子。”


    “哦?是吗?”李知安端起茶盏,轻轻吹了吹浮沫,“那这上好的银丝炭,是何价钱?”


    王忠一愣,没想到她会问得这么细。


    但他久在内务府,这点场面还是应付得来,张口就来:“回娘娘,是八十文一斤。这已是找熟稔的商家拿的最低价了,宫里用的东西,不敢有一丝马虎。”


    他说得脸不红心不跳。


    李知安闻言,却轻笑了一声。


    她将手中的茶盏放下,发出一声清脆的轻响。


    “是吗?”


    她抬手,春夏立刻会意,将一本册子放到了王忠面前的桌案上。


    “王总管不妨看看这个。”


    王忠不明所以地拿起册子,翻开第一页,脸色就变了。


    那上面用清晰的字迹写着——“万宝商行,银丝炭,大宗采买价,四十文一斤。”


    他手一抖,册子差点掉在地上。


    李知安的声音不疾不徐地传来:“王总管,你可能解释一下,为何内务府的‘最低价’,比市面上的价格,足足高出了一倍?”


    王忠的额头上瞬间冒出了冷汗,他强自镇定道:“娘娘,这……这宫里的标准不一样,采买的渠道也……”


    “标准不一样?”李知安打断了他,语气里带上了一丝冷意,“你的意思是,我万宝商行的炭,配不上这皇宫用?还是说,你们采买的炭,是金子做的?”


    她又拿起另一本账册,随意翻开一页。


    “再说说这云锦。苏杭织造府的上品云锦,送到京城,市价三十五两一匹。为何到了内务府的账上,就变成了六十两?多出来的二十五两,是喂给了路上运货的马,还是进了某些人的口袋?”


    王忠的脸色已经由白转青。


    他没想到,这位太子妃竟然对市面行情了如指掌,连万宝商行的底价都知道。


    “还有这几味药材。”李知安的目光转向一名负责药材采买的管事,那人吓得一哆嗦。


    “这株所谓的百年野山参,从成色和芦头看,最多不过五十年光景,虚报年份,价格翻了三倍。还有这血燕,里面掺了猪皮胶增重。你们是觉得太医院的太医都是瞎子,还是觉得我这个常年跟药材打交道的人,也一并瞎了?”


    她每说一句,王忠等人的头就低一分。


    那本看似普通的册子,此刻在他们眼中,无异于催命符。


    “扑通”一声,那名负责药材的管事率先撑不住,跪倒在地,磕头如捣蒜。


    “娘娘饶命!娘娘饶命啊!都是……都是王总管吩咐的!奴才们也是奉命行事啊!”


    一有人开口,其他人也纷纷跪下,将矛头齐齐对准了王忠。


    王忠面如死灰,他知道,今日是栽了。


    他怎么也想不通,这位看似温和的太子妃,手段竟然如此凌厉,一出手就抓住了他们的死穴。


    “奉命行事?”李知安冷哼一声,“我看你们是中饱私囊,胆大包天!”


    她没有再看瘫软如泥的王忠,而是朗声宣布:


    “从今日起,宫中所有大宗采-办,一律实行三家以上供应商共同报价,价低者得的规矩。所有账目每月一结,由我亲自审核。若再有发现虚报冒领,贪墨舞弊者,一律严惩不贷!”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


    “至于王忠等人,身为内官,监守自盗,罪加一等。来人!”


    门外立刻走进两名东宫侍卫。


    “将他们全部拿下,交由内廷司按宫规处置!贪墨的银两,限三日之内,连本带利给本宫吐出来!少一文钱,就从他们各家名下的产业里抄!”


    王忠等人被拖出去的时候,哭喊求饶声响彻庭院。


    消息如风一般,迅速传遍了整个皇宫。


    所有人都被李知安这雷霆手段给镇住了。


    众人这才恍然大悟,这位太子妃,不仅医术高超,心怀仁善,更有着寻常女子不具备的果决与魄力。


    东宫,真正有了可以当家的女主人。


    齐逾在书房听到凌风的回报,只是淡淡一笑。


    “她做得很好。”


    第二日,早朝之上,金銮殿内气氛肃穆。


    李知安整顿内务府的余波尚未完全平息,朝臣们近来都收敛了许多,连说话都比往日里谨慎三分。


    就在这片沉静中,一名身材魁梧的武将出列,声如洪钟。


    “启奏太子殿下,臣张英,有本启奏。”


    齐逾坐在监国的位置上,神色平淡地抬了抬手。


    “张爱卿请讲。”


    “遵旨。”张英躬身一礼,随即朗声道:“我大安以武立国,祖宗之法不可忘。如今秋高气爽,正是演武练兵的大好时机。臣恳请殿下,依祖制举行秋狩,既可操演三军,亦可振奋军心民心,扬我大安国威!”


    此言一出,立刻引来一片附和之声。


    “臣附议!我等武将,久不闻弓弦响,筋骨都要生锈了!”


    “张大人所言极是!秋狩乃我大安盛事,不可废弛!”


    武将一派群情激昂,然而文官队列中,赵廉却皱起了眉头,一步跨出。


    “殿下,臣有异议。”


    赵廉清了清嗓子,面向齐逾,不卑不亢地开口:“张大人所言虽有道理,但时机不妥。其一,皇上圣体尚未完全康复,此时大兴土木,举办秋狩,恐非人子所为。其二,殿下监国,日理万机,政务繁重,不宜分心。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秋狩耗费巨大,从围场修缮到物资调配,无一不是巨款。如今国库虽有盈余,但更应用在民生之上。与其耗费钱粮于一场狩猎,不如多修两条水渠,多抚恤几户灾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