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请名医来帮忙

作品:《大唐:我成了什么都能卖神秘商人

    孙思邈早料到会如此,并不着急,他派人向长安城的名医下了帖子,请他们来医学院,观看他从仙境带回来的神奇医术。


    孙思邈当然不会给他们展示所有的东西,他特意在药堂中设下一方长案,有选择地展示了他从仙境带回来的宝贝。


    医书不能全给他们看,得有选择。


    比如《千金方》,这书要拿出来,可就没法解释了。


    原版的《本草纲目》可以拿出来给他们看一看。


    当几位名医看到那本厚厚的《本草纲目》时,顿时被其中详尽的药材分类所吸引,一个个围拢过来,眼中绽放出炽热的光芒。


    “孙神医,这、这真是旷世奇书啊!”一位老大夫颤声赞叹道,“不知可否借老朽回去抄录几日?”


    孙思邈抚须微笑,却是缓缓摇头:“借,是断然不能借的。”


    见众人顿时面露失望,他这才朗声一笑,话锋一转:“但只要诸位愿意去医学院授课,老朽愿意赠予诸位。”


    “老朽在仙境订购了一百本《本草纲目》,待货到之日,诸位同仁一人一册都不成问题。”


    众人都是一静,显然是在考虑其中得失。


    见众人沉默不语,孙思邈又拿出了他的杀手锏。


    当孙思邈将那尊精致的针灸穴位模型请出时,在场名医们的惊叹声此起彼伏。


    有人小心翼翼地捧起模型,对着光亮细细端详:“这小人儿究竟是如何制成的?竟如此栩栩如生!”


    另一位大夫指着上面密密麻麻的标注连连称奇:“你们看,上面还标注着穴位,密密麻麻的,竟然如此精细!”


    “何止如此,”又有人惊喜地发现新大陆般叫道:“这小人竟是柔软的!”


    一位见多识广的老医者捋须笑道:“诸位真是大惊小怪,既是仙境之物,精妙些有何稀奇?孙神医,您说是不是?”


    孙思邈含笑点头,从容解释道:“此物名为针灸穴位人体模型,正是用来研习针法的教具。”


    说罢,他取出一根银针,指尖轻弹,只见银光一闪,那针已精准地刺入模型穴位,不偏不倚。


    “妙啊!”众人齐声惊呼,有位大夫忍不住上前轻轻拨动针尾,感受着那逼真的阻力,连连赞叹:“这手感竟与真人施针一般无二!”


    满堂名医相视而叹,无不感慨,不愧是仙境,连这般巧夺天工的法宝都能造就。


    这时他才放出话来,凡愿至医学院执教十次课者,皆可获赠一部此仙境奇书《本草纲目》作为酬谢。


    若执教满半年,可获赠一个针灸穴位人体模型。


    此令一出,众多名医顿时心动不已。


    面对这部堪称药学宝典的奇书,仅仅授课十次、传授一些基础医理和公开经验,并非核心秘传的代价,显得无比划算。


    若是为了那个精致的针灸穴位小人,授课半年也不是不行。


    很快,长安城里的名医们纷纷转变态度,点头应允。


    “也罢,不过是十次课而已,传授些粗浅经验,既能得此宝书,又能奉旨办事,一举两得。”


    “授课半年可得这个精致的小人?老夫豁出去了,反正也不是天天都要上课,去就去。”


    他们如此想着,最初的抵触情绪便烟消云散了。


    大唐医学院的筹建,就此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


    ……


    孙思邈孙神医自“仙境”学医归来的消息,迅速吹遍了长安城的每一个角落,在市井坊间传为美谈。


    原本对长孙无忌所售那些功效奇特却也曾闹出人命的“仙药”心存疑虑、持币观望的长安有钱人,此刻终于彻底放下了心头大石。


    “既是孙老神医亲自过目首肯,那还有何不放心的?”


    “药王他老人家都说没问题,定然是极好的!”


    “走走走,快去赵国公府上求药!”


    一时间,长孙无忌的“仙药”生意再度变得门庭若市,红火异常。


    此刻的孙思邈,正潜心研读那本从仙境带回的宝书《赤脚医生手册》。


    他审慎地建议长孙无忌:“赵国公,西药一道,机理深邃,禁忌繁多,老朽尚在揣摩,百姓更易误解误用。依老朽浅见,暂且不宜售卖。”


    “倒是那些源于中药方剂的‘中成药’,药性相对温和,辨证使用也与我大唐医理较为相通,不妨先行推广。”


    长孙无忌对孙思邈的建议自是言听计从,立刻依言照办,只售卖那些药盒上印着“中成药”字样的丸散膏丹。


    即便如此,其生意也足以让他赚得盆满钵满,日进斗金。


    然而,无论生意如何好转,上次“仙药吃死人”的风波,终究像一层难以拂去的阴影,笼罩在长孙无忌身上。


    长孙无忌何等精明,他深知必须设法彻底扭转这一不利局面,重塑他“赵国公”金字招牌的威信。


    所以他抓紧时间,紧赶慢赶,终于推出了全新的项目。


    这段日子,长安城的居民们惊讶地发现,在宽阔的朱雀大街两侧,以及各主要坊市的入口处,不知何时竟立起了一排排崭新的木牌。


    人们好奇地围拢过去,指指点点。只见那些木牌打磨得十分光滑,上面用醒目的墨字书写着地名。


    “咦?快看这牌子,上面写着‘通化坊’。”一个路人指着坊门旁的木牌说道。


    “这不足为奇,牌子本就立在通化坊口,自然是写通化坊了。”另一人接口道。


    “立这么个牌子是何用意?莫非是给那些初来长安、不辨方向的外地人瞧的路牌?”


    “就算是路牌,为何旁边还用朱笔标着数字?你们看,这写着‘五’和‘六’…”


    “正是!瞧这数字后面,还跟着一长串坊市的名称,这…这究竟是在弄什么玄虚?”


    “咦,这些坊市连成了一条线,从通化坊到怀德坊,正好是从东到西。”


    “对啊,快去看看,其它木牌是不是也一样?”


    围观的人们议论纷纷,猜测不断,却无人能说出个所以然来。


    因为这样的东西,在长安城的历史上,还从未出现过。


    它像一个无声的谜题,引发了所有人的好奇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