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营销技巧

作品:《潮汕三姐妹

    林秀珠眼睛一亮:


    “那……我那手工染布,是不是也能找服装厂联名?比如用我的布做童装饰边,绣上独门纹样?”


    “这想法好!”


    石云聪赞许的点头,


    “机器染的布千篇一律,你这有手拧得纹路、能定颜色,就是最好的卖点。”


    “下次去市场,别光守摊,拿布样直接找设计师,说能提供‘独家纹样。”


    “这就是你的推广。”


    另一边,赵春磊已俯身铺开黄佩珊的合同草稿,红笔唰唰地圈划:


    “佩珊,你看这条。‘技术成果归属’一定要写明白属于谁;‘违约责任’也得列清楚,比如对方供的零件有毛病,该怎么赔。”


    他抽出几页写得密密麻麻的纸,


    “这是我整理的电子行业合同模板,常见坑都标出来了,你照着改,准没错。”


    他特别指向某一行:“像停电、台风这种没法子的情况,务必写进合同,免得日后扯皮。上回我们厂就漏了这一条,差点白白赔了五千。”


    黄佩珊一边点头一边追问:“那要是电器过了质保期才坏,还算我的责任不?”


    “不算,但合同里得写明‘质保范围’。”


    赵春磊翻到另一页笔记,


    “比如只保零件质量,不保磕碰损坏。这些细节你留心,下次就不会吃亏。”


    许曼卿也凑过来,指着宣传单问:


    “石大哥,现在深圳打广告除了登报,还有没有别的路子?我哥嫂的海货想找新客源。”


    “法子多着呢!”


    石云聪掏出别在腰间的BB机,


    “可以和晚报合作,搞个‘剪角优惠’;还能找菜市场的摊主代卖,给他们抽成。我在海南试过,销量翻倍不难。”


    他笑了笑,又补充:


    “下次我去见客户,你一起来,实际看看怎么聊价钱、摸需求,比书本上来得实在。”


    不知何时起,四人已围坐成一圈,资料铺了满桌。


    石云聪讲市场门道,赵春磊拆解合同陷阱,许曼卿补充财务细节,林秀珠埋头记推广点子。


    你一言我一语,互相补充、彼此启发,倒比讲堂上更热闹真切。


    下课铃响时,林秀珠的本子上已写满了“联名合作”“定制纹样”;


    黄佩珊仔细折好合同模板塞进口袋,说要重写修电器的协议;


    许曼卿则和石云聪约好,下周去他公司帮忙理账。


    赵春磊看着黄佩珊认真模样,忽然递来一本《电子合同实务》:


    “这里头有不少技术合作实例,你拿回去参考。下周有空,我再帮你看看协议。”


    走出夜校,秋风裹着凉意,四人心里却都暖融融的。


    石云聪笑道:“往后咱们就是互助小队,我带你们跑市场、学管理,你们帮我管账、搞技术——一起在深圳闯出个名堂!”


    夜校的荧光灯管嗡嗡作响,将黑板前讲师的身影拉得细长。


    “企业模拟经营实践作业。”


    讲师敲了敲黑板,粉笔灰簌簌落下,


    “每组交一份完整的创业计划书,下月底提交。评分计入结业总成绩。”


    教室里顿时一片骚动。有人兴奋地交头接耳,有人愁眉苦脸地翻着空白的笔记本。


    许曼卿转过头,与身旁的黄佩珊、林秀珠交换了一个眼神。三人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跃跃欲试的光。


    “就做这个。”许曼卿压低声音,指尖在课本的“传统手艺现代化”案例上点了点,“咱们潮汕的老手艺,加上深圳的新思维。”


    黄佩珊立刻点头:“我早想好了!我可以负责设计带潮绣元素的电器配件,比如绣着‘出入平安’的收音机外套,或者嵌着抽纱工艺的台灯罩。”


    林秀珠攥着衣角,声音不大却坚定:


    “我阿奶的染布方子能染出十二种蓝,从雨过天青到深海墨蓝,都是机器仿不来的。若是能做成现代人喜欢的包袋、桌旗,一定有人识货。”


    放学后,四人挤在砂锅粥店最里的卡座。油腻的桌面很快被笔记本、草图和各种布样铺满。


    “名字想好了没?”


    石云聪不知什么时候来了,自来熟地拖了把塑料凳坐下,从怀里掏出一叠皱巴巴的市场调研报告,


    “这是我托人搞的深圳手作店销售数据,你们瞧瞧。”


    报告显示,东门市场的手工扎染围巾价格是工厂货的三倍,但仍供不应求。华侨城一带的文创店里,融合传统元素的茶具、香囊更是卖到脱销。


    “有搞头!”黄佩珊抢过报告,眼睛发亮,“你们看这条:百分之六十五的消费者愿意为‘独特文化设计’支付溢价。”


    石云聪用筷子蘸着茶水,在桌上画了个圈:


    “定位要清晰。高端路线走美术馆、华侨城文创店;亲民路线进东门集市、学校周边。我认识几个商场采购,到时候可以引荐。”


    一直沉默的赵春磊忽然开口:“设备方面要早规划。”


    他从包里拿出计算器,噼里啪啦按了一通,


    “手工染布产量低,可以考虑引进小型气动染缸,效率能提五倍,占地只要两平方米。佩珊的绣花工序也可以试试电脑绣花机,虽然贵点,但长期看划算。”


    许曼卿飞快地记下要点,算盘般的脑子已经开始运转:


    “启动资金预估要三万。我哥嫂答应借五千,曼卿你自己能凑多少?”


    “我攒了八千修设备钱,先挪来用!”黄佩珊一拍桌子。


    林秀珠小声说:“我……我只有两千,但可以多出力气,染布的活我全包了!”


    石云聪咧嘴一笑:


    “缺的部分我垫上,算入股。不过——”他神色认真起来,“供应链得理顺。布料从哪里进?成品往哪里销?物流怎么解决?这些都得写进计划书。”


    接下来半个月,四人跑遍了深圳的大小市场。


    周日的东门集市人潮汹涌。林秀珠蹲在一个手作摊位前,举着笔记本追问:“阿叔,您这手编筐子一天能卖多少个?客人最爱哪种花色?”


    黄佩珊挤在华强北的电子配件柜台,一边比画一边问:“如果收音机外壳绣上潮汕花纹,你们愿意代卖吗?抽成好商量。”


    许曼卿则带着计算器,守在华侨城文创店门口默默统计人流量和购物袋品牌,连客人试拎包袋时的表情都仔细记下。


    深夜的夜校教室成了他们的临时指挥部。石云聪搞来的深圳地图被红蓝记号笔画满了圈:“布料批发去布吉市场,小批量拿货;成品销售先主攻东门三家文创店,我谈好了代销。”


    赵春磊熬夜画出了设备布局图:“小型染缸放这里,排水要改造;绣花机噪音大,得单独隔间。电线路我已经算好了负荷。”


    交作业的前夜,四人围着厚厚一叠计划书做最后检查。封面上是林秀珠手写的楷体:“潮艺新生——传统潮汕手作现代化商业计划书”。


    许曼卿翻到财务预测页,指尖划过一行数字:


    “首年预估营收八万,净利润率百分之二十二。如果销量达到预期,第二年就能回购石大哥的股份。”


    黄佩珊摩挲着计划书里的产品草图,忽然说:“等赚钱了,我想把远梅和英姐找回来。”


    黄佩珊想起远在香港的刘秀英和李远梅,也不知道她们二人现在怎么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