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课堂风波

作品:《潮汕三姐妹

    夜校的荧光灯明晃晃地照着,把《企业财务会计》的每一行字都照得清清楚楚。


    许曼卿的手指无意识地划过“资产负债表”那几个大字,耳朵里听着讲师带着口音的解说,心思却一下飞回了大东村。


    煤油灯下,她噼里啪啦打着算盘对补偿款的日子,竟比眼前的粉笔声还要真切。


    “曼卿姐,‘所有者权益’这说的是啥呀?”


    林秀珠小声地问,指尖在书上按出一个小小的凹痕。


    她怀里还揣着纺织课的教材,书页边写满了关于染布花样的笔记,比这些深奥的会计名词亲切多了。


    许曼卿回过神来,顺手扯过一张草稿纸,三两笔画了个等号:


    “你就想成是咱们摆摊的本钱,加上挣来的辛苦钱,再减掉欠人家的,剩下的就是咱们自己的。比方说你那些染布的家伙事是本钱,卖布挣的是利,加在一起,可不就是你的‘权益’?”


    黄佩珊也凑了过来,拿笔在“固定资产”那行字上画了个圈:


    “那我修电器用的螺丝刀、万用表算不算?张师傅说我那块表值两百多哩!”


    “当然算!”


    许曼卿笑了,


    “但凡能用上一年以上的,都能算。等咱们真把店开起来,桌椅、机器,样样都要记在这儿。”


    正说着,讲师拍了拍手:“现在分组讨论,‘个体创业的核心财务逻辑’,每组选一个人发言。”


    教室里一下子闹腾起来,桌椅吱呀响,人声嗡嗡。


    许曼卿她们组里还有两个男生,刚提到想结合潮汕手艺和贸易聊聊。


    那个穿夹克的男生就嗤得一声笑了:“女的创什么业?账算得明白就不错了,还谈逻辑?”


    他旁边的瘦高个也跟着帮腔:“就是,潮汕女人不都在家带娃煮饭吗?出来抛头露面已经够新鲜了,还想做老板?”


    黄佩珊一听就拍了桌子:


    “你说什么?我在电子厂修配件,多少男的搞不定的机器都得找我!上个月光修录音机我就挣了这个数,顶你两月工资!”


    林秀珠也攥紧了课本,声音不大却挺得直直的:


    “我阿嬷靠染布养大五个子女,我现在东门摆摊,手染的布比厂货卖得还快。女人靠手艺吃饭,哪点不行?”


    许曼卿一手一个按住她们,目光清亮地看向全场:


    “同学你怕是不知道,香港李嘉诚先生的母亲庄女士早年就是做手工贴补家用;深圳多少电子厂的女主管,都是从流水线一步步拼上来的。潮汕人做生意讲‘团结’,可从没说不带女人。”


    她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唰唰写下“成本控制”四个字:


    “要说创业,我们女人更懂一分一厘怎么省。秀珠染布,靛蓝草每缸用几克都掐得准;佩珊修电器,零件损耗比旁人省三成。”


    “这都是实打实的财务优势。上月我帮朋友理清积压库存及时止损,这不叫财务逻辑叫什么?”


    教室里渐渐静了下来,不少女同学朝她们点头。


    讲师也推推眼镜,示意她继续说。


    许曼卿索性走到讲台前:


    “深圳遍地是机会,前些天石云聪先生还说海南开发热,多少女老板带建材闯码头。”


    “我们三个,一个懂账、一个懂修、一个懂卖,合起来就是现成的创业班底,凭什么不成?”


    “说得好!”


    门口突然传来鼓掌声。


    众人回头,只见石云聪倚着门框笑,手里还捏着那本《企业管理概论》。赵春磊也站在一旁,悄悄朝黄佩珊竖了竖拇指。


    夹克男生脸憋得通红,还不服软:“就算你们说得通,钱和资源哪来?”


    “我们潮汕人就是最大的资源,我们潮汕人团结互助,只要有想法,踏实肯干都能得到潮汕老乡的帮助。”


    许曼卿走回座位,声音稳稳的,


    “我哥嫂做海货生意,佩珊认识电子厂供货的,秀珠和锦华厂老板熟。”


    “潮汕人最重乡谊,只要认真做事,不怕没人帮。”


    讲师最后敲了敲黑板,一锤定音:


    “这组讲得在理,创业看的是本事,不是性别。刚才的发言逻辑清楚、案例也实,是今天最好的。”


    下课铃响,石云聪迈步过来,递来一瓶汽水:


    “曼卿,你刚才讲的成本控制,比我公司请的老会计还通透。以后我这的账,你得多帮着把把关。”


    赵春磊也塞给黄佩珊一张纸条:


    “这是我整理的新电路解析法,修主板应该用得上。有问题随时问我。”


    林秀珠看着这情形,偷偷扯扯许曼卿衣角,眼里都是笑。


    三人就这样在这夜校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


    夜校外的梧桐叶被秋风扫得簌簌响。


    教室内,林秀珠对着一行“品牌定位”的字发愣,眉间拧成个结。


    书页边密密麻麻写满了她的批注,可“目标客群”“差异化竞争”这些词,仍像一团扯不清的乱麻,越看越糊涂。


    “曼卿姐,你瞧瞧这‘品牌推广’……到底是啥意思?”


    她把课本推过去,指尖停在一个“联名营销”的案例上,


    “我就是想多卖点儿布,还得给布起名、做宣传不成?”


    许曼卿刚搁下笔,揉了揉发酸的手腕,叹气道:


    “我也正发愁呢。以前在村里管账,收支明白就行,哪懂什么‘整合营销’。上周石云聪提起海南建材要打广告,我连从哪入手都不知道。”


    话音未落,旁边“啪”的一声,黄佩珊气呼呼把《经济法》拍在桌上:


    “这什么‘违约责任’‘不可抗力’的,绕来绕去我头都大了!上回写协议,差点把‘质保期’错写成‘保修期’,幸亏赵主管提醒……”


    三人正相对发愁,教室门“吱呀”一声被推开。


    石云聪拎着个半旧帆布包迈进来,赵春磊跟在后头,怀里抱着一叠文件。


    “大老远就听见你们唉声叹气,被书本难住了?”


    石云聪朗声一笑,从包里抽出几张花花绿绿的宣传单,


    “正好,我带了些实在货。”


    他抽出一张印着“海滨建材城”的单子,转向林秀珠:


    “你瞧瞧,这是我朋友搞的瓷砖牌子,起初没人认得,后来跟装修公司合伙推出‘老房翻新套餐’,把瓷砖和装修捆着卖,一下子卖火了。”


    他手指点了点单子上的联名logo,


    “这就是品牌推广。”


    “让人一眼认出你,还觉得你与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