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集体纠纷

作品:《潮汕三姐妹

    桌边的小宇正捧着小碗喝牛肉汤,听见“儿子”“女儿”,


    仰起脸脆生生问:


    “妈妈,为啥儿子能继承家业呀?曼卿小姑的女儿就不能吗?”


    朱珊珊摸了摸儿子的头,


    语气软了些却依旧坚定:


    “傻小子,男女都一样。现在外面都在热火朝天搞钱,搞外汇,赚外国人的钱呢!”


    “新的时代来了,我们女人也有自己的人生价值要实现!不是单纯的生子工具!”


    许文磊在一旁脱外套,


    听着这话,


    嘴角悄悄勾了勾。


    知道老婆这是在点自己呢。


    他家里向来没那些老规矩,


    也向来支持女子干事业,


    只是偶尔也盼着妻子能多歇歇,


    平衡好家里和店里的事。


    不过这话他可不敢说,


    自家第一胎就是小宇,


    他从没催过朱珊珊要二胎,


    这点上,


    他比妹夫陈敬棠运气好太多。


    他挨着桌边坐下,


    随手拿起桌上商行的进货单翻着,


    指尖划过印着“深圳康佳电视机厂”的字样,


    突然抬头看向许曼卿:


    “阿妹,你在深圳不是帮村委算过账吗?”


    铜炉里的汤又开了,


    周玉君往里头下了几个潮汕手打牛肉丸,


    丸子在汤里打了个转。


    许文磊夹起一筷子吊龙,


    在滚汤里涮了涮,


    热气模糊了眼镜片:


    “正好,我最近在跟深圳的一家电视机厂谈合作。对方给的报价单里有几笔杂费算的含糊,你帮哥看看?”


    许曼卿愣了愣,


    朱珊珊在旁边轻轻推了她一下,


    她看着哥哥眼里的笑意,


    先前憋在心里的委屈好像被锅里的热气烘得散了些,


    点了点头:


    “好,我看看。”


    小宇这时举着块牛肉丸跑过来,


    往陈念安碗里放:


    “安安,吃丸子,好吃!”


    许曼卿接过单据,


    指尖触到熟悉的数字,


    突然就不哀伤了。


    嫂子说得对!


    新时代来了,


    女人不该单纯地困在灶台和生育孩子的琐事里,


    在这个充满机遇的年代里,


    她应该利用自己的天赋,


    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


    去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毛主席早就说过,


    “妇女能顶半边天!”


    为什么事到如今,


    她还没陷在这烂泥里自艾自怜?


    时不待我,


    只争朝夕,


    不负韶华!


    大东村的晨雾还没散尽,


    巷子里就传来了叮叮当当的敲打声。


    陈松标正指挥着几个泥瓦匠往自家院墙上垒砖。


    他叼着烟卷往墙上吐了口唾沫:


    “再加高半尺,隔成两间出租屋,月租能多收五块。”


    隔壁的陈福伯探出头,


    看着那堵越砌越近的墙,


    眉头拧成了疙瘩:


    “松标,你这墙都快扒到我家窗根了!”


    “地皮是我家的,爱咋盖!”


    陈松标拍了拍砖垛,


    “现在深圳的外来打工仔跟蚂蚁似的涌进来,多间屋就多份钱,你懂个屁!”


    这样的争吵,最近在大东村已成常态。


    自从村口的电子厂招了上千个外来工,


    村民们像是突然被点醒,


    家家户户都在院里搭棚、


    墙上开窗,


    把好好的宅基地分割成一个个鸽子笼。


    原本能走两辆车的巷子,


    如今只剩下窄窄一条缝,


    抬头能看见的天,


    被密密麻麻的铁皮顶割成了碎块。


    村委的祠堂里,


    陈东雷正对着摊开的地形图发愁。


    图上用红笔圈出的地块,


    被村民们新盖的房占去了大半,


    像一块被虫蛀的千疮百孔的饼。


    他手指重重敲在“规划厂房区”几个字上,


    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书记,别白费力气了。”


    会计陈国辉抱着账本进来,


    纸页哗啦作响,


    “昨天又有三户在集体地块上打了地基,说要盖‘员工宿舍’。”


    陈东雷猛地站起来,


    军绿色外套的袖口磨出了毛边:


    “去拆了!集体土地怎么能私占?”


    “拆?”


    陈国辉苦笑,


    “陈松标带着他那帮堂兄弟守在那儿,说谁敢动砖就跟谁拼命。还说……还说你想吞了建厂的拨款。”


    这话像根刺扎进陈东雷心里。


    上个月他去区里跑审批,


    好不容易争取到一笔建厂资金,


    计划整合村东头的荒地建标准厂房,


    引进香港的电子组装线。


    可消息一传开,


    反对声浪就没断。


    有人说厂房挡了自家风水,


    有人怕租金少了,


    更有人拿着模糊的账目复印件在巷口散播,


    说他借着办厂的名义往自己腰包里塞钱。


    “账目我早就公示了!”


    陈东雷抓起桌上的算盘往地上砸,


    算珠滚得满地都是,


    “从征地补偿到建材报价,哪一笔没让曼卿过目?”


    提到许曼卿,


    陈国辉的声音低了些:


    “可她回汕头了……现在村里没人信账本,只信自己眼睛看见的房租。”


    正说着,


    骑楼的门被撞开,


    陈松标带着几个村民闯进来,


    手里挥舞着皱巴巴的传单——那是陈东雷贴的建厂倡议书。


    “陈东雷,别装模作样了!”


    陈松标把传单拍在桌上,


    “盖厂房?我看你是想把我们的地骗去卖钱!”


    “就是!”


    一个瘦高个村民附和,


    “我家刚盖好的三层楼,每月能收八十块租金,凭啥要拆了给你盖厂房?”


    陈东雷气得太阳穴突突直跳,


    他指着墙上的“集体经济万岁”标语:


    “鼠目寸光!”


    “盖厂房是为了全村长远打算!”


    “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线,大家既能分红,又能进厂当工人,比守着破出租屋强十倍!”


    “强在哪?”


    陈松标嗤笑,


    “厂房赚了钱,还不是你说了算?”


    “上个月收的租金,说是给老人发福利,到现在影子都没见着!”


    这话像泼了一桶汽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