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先治水,后治人,整治贪官
作品:《大明:打造三十万反叛军,被朱元璋模拟曝光了》 上游的开封城南面,这里也是受到这次汛期冲击最严重的地区。
“呜呜呜——”
“毁了,庄稼毁了!”
“这要我们怎么活?”
在城南,大面积的农田被淹没,黄沙直接将农田淹成了黄河的一部分。
大量的百姓和农民跪在昏黄的,已经被淹没的农田当中,泪水横流,痛哭不已。
对于农民而言,粮食就是他们的全部,就是他们的命,庄稼被冲毁,意味着他们一年的功夫全部白费。
但是开封的知县显然并不会在意这些百姓的哭嚎,他还在想着怎样接着洪涝的事再向朝廷要一笔钱。
有了钱他就可以再造几座自己的庄园,再养几个自己的小妾。
“治水?年年如此,何必要治?”
“这都是百姓咎由自取,本官也是有心无力。”
开封的知县便是这样有恃无恐地面对着这次汛期,几乎是没有给出半点响应。
而在商丘的下游,夏邑县、永城县则是受灾较小,毕竟商丘已经拦住了极大一部分的洪水。
夏邑县的知县积极配合朱榑的行动,也修建了临时的堤坝和治沙的工事,以免更下面的永城遭受更大冲击。
而永城县的知县只需要负责坐享其成即可。
很快,朱榑也得到了各县的动向,在知道开封和永城的情况后他不由冷笑。
大明这样的官员还少吗?
太多了,懒政、怠政,不作为,即便是他在这里,即便是朱标在这里,也依旧是不怕死。
“这一次初汛,商丘县几乎保住了全城百姓的田土,没有一处受灾。”
“但是开封各地都有受灾情况,足足有一百二十户人家庄稼遭到损毁,不容乐观。”
朱棣向朱榑汇报了统筹过来的受灾数据。
“商丘的坝修完了,接着帮夏邑修,一路修到永城,将贾鲁河的改道进行到底。”
“至于开封,只能由我和大哥亲自前往一趟了。”
“那知县也是个不见棺材不掉泪的犟种。”
闻言,朱标也是深深叹了一口气。
“七弟,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这些当官的,都只知道守着自己手上的那点钱,对于百姓根本就是不管不问。”
“之前在南京的京官都是如此,更何况是到了这商丘。”
对此,朱标也是早早就看透了。
他虽然是个仁慈宽厚的太子,但对于这些现象早已屡见不鲜。
“大哥,我看也不要惯着了,这种情况,完全可以革职,给他们换换血。”
朱榑硬气道。
“没这么容易,作为父母官,这些地方官员在这个地方的话语权是很重的,权力更是盘根错节。”
“不然七弟你以为为什么几个芝麻官就敢顶撞你,他们自然是有自己的依仗。”
朱标给朱榑分析了一番。
朱榑也不由沉思。
“你大哥说的还真有几分道理,治理地方不像是治理朝政那样简单。”
“地方官员的管理可是困难得多,不知道有多少朝廷官员以下方到地方就束手束脚,难以有一番作为,归根到底就是这样的原因。”
脑海里,李世民也认可了朱标的说法。
“不知太宗你有什么想法?”
见到李世民发话了,朱榑不由询问道。
“现在直接跟他们讲,肯定是讲不通的,要让他们看到后果,看到汛期带来的损坏之后,治罪才合情合理。”
“现在还只是一次小汛期,你就能够看出来他们有怠政的嫌疑,那之后的大汛呢?”
李世民的法子就是不着急治这些官员的罪,等到大汛过后,再看。
“可是百姓们怎么办?”
“官员不作为,受罪的还是百姓。”
朱榑对于这个方案有些不满意。
“百姓的话,可以提前调集到商丘县来躲避洪水,至于之后的农田,朝廷再负责修补。”
“正所谓杀鸡儆猴,如果想要彻底推行疏水攻沙的方子,就得把这些官员的思想纠正过来,让他们看到治水的成效。”
李世民循循善诱道。
“太宗说的倒是有理,可以一试。”
经过了一番思想挣扎之后,朱榑决定就按李世民所说的去做。
“来人,放下消息,二十天之后,大汛将会来临,各县所有人都要做好防汛工事。”
“若是二十天之后,凡是农田被淹没、庄稼被损毁,百姓流离失所的地方,官员需要受主要责任,届时本王会亲自追责。”
朱榑落地有声,这一番架势也将在场的官员们镇得不清。
这是挖好了坑,准备将开封的那批官员往死里整了。
“得令!”
手下在得到了朱榑的命令之后,迅速将这个消息下方到了商丘县周围的各个县城。
此时的开封,开封知县宁佳明依旧在不急不慢地喝着茶,听着各地汇报过来的灾情。
“如果是往日倒还好,糊弄一下就可以了事,但是如今太子北巡,这个越王还是个不省事的,偏偏要在商丘治水。”
“这治水,咱们都治了这么多年,要是能够治好的话,还能拖到现在?”
“但是不管怎么说,面子功夫还是要做好的。”
宁佳明今年只有四十五岁,在地方官员中,能够在这个年龄就当上知县的,已经是相当年轻了。
但是他的治理理念很简单,把事情往下压,欺瞒上头,再给下面施压,能够瞒住多少是多少。
而像他这样的官自然是不少的,不然以每年黄河汛期带来的经济损害,怎么可能才这么点。
要是传到了朱元璋的耳朵里,他们一个个的帽子都要保不住。
“宁大人,可是朝廷不是有命令吗?”
“这次治水,我们必须全权听越王的指挥,我们这样知情不报,是不是……”
宁佳明的手下有些胆战心惊道。
“那你有什么方法吗?”
“难道真的要按照越王的那一套胡来?”
“就说那水坝的事情,本官也不是没有看到,修一个那样的水坝,要耗费时间、人力不说,整个护城河那一片的地,谁来征?”
“那可都是当地士绅的地,所以说水坝这事根本在我们开封就是行不通的。”
宁佳明也有自己的苦衷,他一方面不想得罪士绅,一方面也不想得罪越王。
所以他想着,灾情的事情能瞒住一天是一天,只要安抚好百姓,堵住他们的嘴,等太子三人离开了商丘,那就相安无事。
但他想的还是太简单了。
“宁大人,不好了,不好了!”
就在宁佳明准备跟越王汇报他们开封府的受灾情况的时候,一个衙役急匆匆地跑了进来。
“怎么了?”
宁佳明左眼皮没忍住跳了跳,心里有些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