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皇太极大败,崇祯肃清东林党
作品:《大明:打造三十万反叛军,被朱元璋模拟曝光了》 “不可能,这绝对不可能。”
思来想去,皇太极还是排除了自己的这种想法。
自己的这些手下,没有理由去背叛自己投靠已经岌岌可危的王朝,没有利益,也没有理由。
那唯一的可能性就是袁崇焕料事如神,料到了他们的这次军事行动。
所以不仅仅是喜峰口,可能山海关,甚至是整个边界,其他的隘口必然也设置了埋伏。
“撤!”
皇太极不是那种不估量自己实力就乱来的人。
也就在皇太极下达撤退指令的时候,在关内的袁崇焕大军也浩浩荡荡地冲出了关口。
“冲啊!杀鞑子!”
袁崇焕的这些士兵,在喜峰口待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早就已经饥渴难耐。
此时的战意已经达到了巅峰,即便袁崇焕知道穷寇莫追的道理,但是奈何手下的人根本拦不住。
“追!”
短暂的思考之后,袁崇焕还是下达了追击的指令。
原因无他,除了喜峰口一带设置有伏兵之外,在周围的几个关卡同样有几千的驻兵。
一路包剿,皇太极的五万人马很快就面临着重重包围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他不得不丢掉队伍后方的人马来加快行军速度。
“完了。”
当皇太极意识到不对劲的时候,袁崇焕的军队已经将他围住,彻底走上了一条绝路。
“突围!突围!”
在这个阶段的后金部队,前方的开路行伍几乎全部都是全副武装的骑兵,并且满甲满配。
并且这些骑兵全部精通齐射,单兵作战能力极强,所以当皇太极的前锋部队散开冲锋之后,袁崇焕临时围成的包围圈便破了一个大口子。
“放箭!”
见口子越开越大,袁崇焕再次发令。
对于这种你追我赶的追逐战,这个时候放箭造成的伤亡是非常致命的。
“快快快!跟上!”
皇太极被迫冲到了前头带队,将人马分成了五六路进行突围,慢慢地将战场拉到了草原上。
“嘭——嘭——嘭——”
突然,一阵急促的火药爆破声响起,一支骑兵部队从左翼直插皇太极的总部队而来。
“找死!”
皇太极一马当先,手持马刀带人直冲而去。
正面战场和冲突一触即发。
然而,皇太极想象中不断收割、踩踏的画面并没有出现。
随着那种火药爆破一声声响起,他身边的满蒙兵接二连三的倒下,他意识到了不对劲。
“这是什么火器?为什么能连发?还能在马背上使用,还如此精准?”
皇太极的眼睛很快就看到了那一支不过几百人的左翼骑兵部队身上,装备上来看平平无奇,但是他们手上拿着的火器格外扎眼。
“这是大明的新制火器!”
皇太极很快就意识到了这一点。
他的部队当中也不是没有火器,并且都是汉制火器,这也得益于当初辽军当中大批投靠他们后金的那些将领。
他们的到来,不仅为他们后金带来了人马,还带来了精锐的火器和大炮。
本以为在火器方面他们后金已经不输于大明,却没想到竟直接被碾压了。
……
“辽军来报,这一次皇太极共率十万大军从山海关、喜峰口等关口试图突围。”
“经过几日鏖战,后金死伤过万,缴获近千匹战马,数千良弓、武器……”
在朝堂上,不断有人向崇祯传递着边界处的战况。
“好,很好!”
“袁崇焕果真没有辜负我的厚望。”
“这次大捷,他得首当其功。”
崇祯毫不吝啬对于袁崇焕的夸赞。
这也是收到了朱元璋的影响,朱元璋曾经多次嘱咐他,让他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一旦重用,那就全力支持。
就比如杨嗣昌,崇祯可谓给了杨嗣昌极大的权利,当真的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除了袁总督指挥有功劳,陛下的提前布防简直料事如神,若是没有这番布防,后果不堪设想。”
杨嗣昌这个时候站出来,捧了一下袁崇焕的同时,也不忘把功劳都安在崇祯的身上。
这一番马屁拍下来,崇祯可谓是身心愉悦。
“陕西那边怎么样了,义军是否已经全部接受了招安?”
崇祯问到了陕西的情况。
“回陛下,目前陕西的赈灾粮已经全部拨下,剿贼过程中那些反贼的妻儿父母全部都进行了安顿。”
“目前已有三大贼首伏诛,但流贼还在肆虐,目前朝着陕北方向集中。”
向崇祯汇报剿匪情况的是东厂的曹化淳。
曹化淳目前的官职是小于杨嗣昌的,但是两人谁也看谁不顺眼。
毕竟杨嗣昌一个都察院左都御史的职位在顶着,始终压他一头。
而内阁的那位徐光启,既不是杨嗣昌的人,而他曹化淳也说不动,于是一个奇妙的平衡就在朝堂上形成了。
但是这恰好就是崇祯想要看见的。
所谓帝王权术,无非就是制衡之道。
他不可能放任杨嗣昌一家独大,也不可能看着曹化淳再复当年魏忠贤之患。
“拨粮还要继续,除了陕北之外,河南也同样实行陕西的策略,目前辽东暂时安定,三饷可以停止收缴。”
崇祯之前发动缴三饷的最大原因就是辽东和反贼的动乱要支出大量的粮食,这才不得已加收。
但实际上而言,朱元璋已经给出了判断,急着缴三饷简直就是败笔,剥削农民最后的下场就是加速王朝的灭亡。
“陛下圣恩!”
曹化淳听到三饷停缴,心里有点不是滋味。
这里面油水利润别提有多大了,每缴一次,都能把大明上上下下的官员喂得饱饱的。
这停缴了,按照往常来说,东林党肯定要带人出来反对了。
但是这一次并没有。
原因无他,东林党已经被崇祯彻底肃清干净,即便还有余孽,也不得不低头臣服。
杨嗣昌这人看着文文弱弱,手段比谁都狠。
“好了,散朝吧。”
崇祯大手一挥,心情很是愉悦。
摆脱了这一次的后金危机,朝堂也肃清干净,现在只差大明境内的贼寇没有剿干净了。
“不错,已有明君风范了。”
在散朝后,朱元璋从帘后走出,给了崇祯极好的评价。
“太祖,目前大明的极大危机已经慢慢转良,但是经济方面还是青黄不接。”
“不知太祖可有良方?”
崇祯想要整治大明的经济,他对此发愁已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