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皇太极震惊,明军提前布防!
作品:《大明:打造三十万反叛军,被朱元璋模拟曝光了》 等到群臣皆散之后,朱元璋才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李善长啊,你到底是个好东西还是个坏东西,咱直接模拟一下不就全部都知道了吗?”
朱元璋知道李善长肯定有事瞒着自己,可能和朱标没有关系,但对于自己的忠诚度,朱元璋有所怀疑。
但是他却又偏偏不能在这个时候对李善长动手。
回到寝宫之后,朱元璋今天早早就入睡了。
模拟器页面,朱元璋翻找了许久,终于是找到了李善长的名字。
“李善长这老东西居然还要花200经验值,真是便宜他了。”
朱元璋看到明码标价的经验值,朱元璋不由吐槽了一句。
在许多能模拟的皇子当中许多甚至都是免费的,偏偏李善长需要200经验点,这也恰恰说明李善长可能不简单。
【模拟对象:李善长】
【所需经验:200点】
【是否开启模拟。】
“是!”
朱元璋没有丝毫犹豫,直接开启了模拟。
【你生于濠州农家,自幼习法家言,深谙权变之术。元末乱世,你见郭子兴麾下朱元璋异于常人,遂投其帐下,以 “汉之萧何”自比。】
画面里出现了李善长小时候的画面,这时候的李善长发奋图强,才刚刚和朱元璋认识。
【你为朱元璋掌书记,主馈饷,在渡江之战中死守后方,调度粮草未尝有误,令前线无断炊之虞。朱元璋赞你 “功比萧何”,你却笑言“愿为基石,不居功首”】
【洪武元年,你位列左丞相,封韩国公,子孙世袭。你定官制、明法令,主持编修《大明律》,朝堂半出你门下。彼时你权倾朝野,门生故吏遍布,连徐达、常遇春亦需礼让三分。】
【你与胡惟庸结为姻亲,却在其谋逆初露端倪时称病隐退。朱元璋念旧情,准你归乡,赐临濠大宅。你以为可安享晚年,却不知朱笔已在卷宗上圈定你的名字。】
看到这里朱元璋大概已经摸清楚之后自己对胡惟庸的态度,这个丞相肯定是不能让他继续再当的了。
和胡惟庸之间的牵连实在是太大,如果继续用李善长,保不准还会出现第二个胡惟庸。
这是朱元璋绝对不愿意见到的结果。
【洪武二十三年,胡惟庸案爆发。你因曾举荐胡氏,且私通叛军的书信被搜出,朱元璋亲下诏书:“善长开国元勋,知逆谋不举,狐疑观望,大逆不道。”】
看着画面里自己给胡惟庸定的这些罪行,朱元璋不由再度叹了一口气。
和自己猜想的一样,胡惟庸作为李善长的徒弟,在胡惟庸决定谋反的时候,肯定提前告诉过李善长。
但是李善长却并没有阻止,也没有明确态度,光从这一点来看朱元璋就能够确定李善长确实对自己不够忠诚。
估计这就是为什么在朝堂上一副对他有愧的样子了。
“在模拟中,没有提到李善长会谋害朱标的说法,但是也并不准确。”
“在这条时间线里,标儿已经不在了。”
所以对于李善长究竟有没有谋害朱标的嫌疑,朱元璋选择存疑。
模拟完了李善长之后,朱元璋选择再度进入了崇祯朝。
此时的崇祯朝,时间已经来到了十月份。
喜峰口,袁崇焕正带着五万辽东铁骑,进行严密的布防。
“袁大人,你说这靠谱吗?”
祖大寿看着前方空荡荡的喜峰口,眉头皱得很深。
不仅仅是祖大寿,参与这一次军事转移和布防的所有辽东士兵,都有像祖大寿一样的疑虑。
“不靠谱又怎样,这是陛下的命令。”
袁崇焕也觉得不靠谱,甚至隐隐有些担忧皇太极会不会趁机偷袭山海关。
要是山海关被破了,那后果可比这喜峰口被偷袭后果要严重得多。
他们这次的军队转移十分隐蔽,可以说完全避过了皇太极探子的探查,这也是严格按照崇祯说的办的。
“昨日收到朝廷来信,如今朝野动荡,钱大人已经糟了难,陛下会对我这样从东林党人手上提拔上来的大将下手吗?”
望着前方的旷野,袁崇焕思考起了自己的未来。
经过了将近两个月的大清洗,如今崇祯朝的朝野已经彻底换血。
他原本最大的靠山钱龙锡直接被关押入狱,内阁和都察院全部都由杨嗣昌一人一手遮天,里里外外全部换成了杨嗣昌的人。
袁崇焕不懂政治,但是他清楚自己的定位。
“要是这一次没能防住皇太极,没能立下军功,我袁崇焕可能也走到头了。”
他比任何一个将领都期待皇太极的到来,他几乎几天都没有睡觉,目光一直看着喜峰口的方向。
“总督,真的会来吗?”
满桂也忧心忡忡。
这一次的布防工程足足布置了两个月,不可谓不充足,几乎将整个山海关和周围的兵力全部都调集了起来。
如果崇祯的判断失误了,那将会是满盘皆输的结果。
有些武将甚至想到了当初的土木堡之变,认为这一次崇祯的判断将会彻底坑害大明。
但无论别人怎么说,袁崇焕始终站在了崇祯这边,他没得选,他的靠山已经倒台,现在崇祯就是他唯一的靠山。
“会来的,多方面的情报都显示后金部队最近会有大动作。”
袁崇焕笃定道。
实际上他心里也没底。
“督师!督师!后金部队来犯!”
远处,一骑哨兵狂奔而来,朝着袁崇焕的方向大喊。
“布防布防!”
“朝关外方向突进!”
听到后金部队真来了,袁崇焕目光中爆射出一缕金光。
陛下判断的真的没错!
而此时,在喜峰口关外,皇太极则是彻底懵了。
“你说什么?辽军全部驻扎在喜峰口关内?”
“他们是怎么知道我们的行动的?”
皇太极百思不得其解。
这次行动从制定到行动其实才花了一个月不到,甚至可以说是皇太极的临时起意。
这本就是一次突袭行动,就是为了打大明一个出其不意。
但是他完全没有想到明军的动作会这么麻利,简直像是开了天眼。
“难道是我军当中出了奸细?”
皇太极思来想去,只能下这样一个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