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明末,发展经济
作品:《大明:打造三十万反叛军,被朱元璋模拟曝光了》 “要说到财政这个方面,除了查贪腐之外,还有一点你得知道。”
“那就是省!”
“你看看现在的大明,真的做到了节省吗?”
“节省不是说让你这个皇帝节俭,也不是让那些官员节俭,这些都没用。”
“我刚刚了解了一下现在大明的中央及地方的行政机构,我发现了太多重复的地方。”
“比如说东厂、锦衣卫、督查院。”
“你告诉咱,这三个机构的职能是什么?”
朱元璋的语气里,除了一些指点的意味,还有一些怒气。
这些怒气不是平白出现的,而是说自己的后代把自己定下来的那一套改的面目全非所以生气。
“回太祖,这三个机构都是为了监察百官。”
崇祯在听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已经有些汗流浃背了。
在这方面,他真的还就从来没有考虑过。
“咱给你个法子,这三个机构可以合为一体,不仅可以节约经费,还能避免那些没必要的党争。”
“其次,还有巡抚、巡按这些职能高度重合的机构,全部都可以合并。”
“另外,开源节流你应该知道。”
“开源我给你提三条意见。”
“把‘士绅优免’废掉,官田、宗室田、隐田全部都纳入征税体系。”
“其次加征‘工商税’,打击官商勾结逃税的问题。”
“你应该知道的,东林党这群人手下可是庇护了一大堆的江南富商,他们要是都交了税,大明怎么会这么穷?”
崇祯点点头,但是又满目忧色。
他岂能不知道这些道理,但是敢收这些人的税,不就是等于得罪了士绅阶级吗?
“再给你一个建议,那就是‘战争债券’,向那些江南士绅、富商募集资金,承诺战后以国库或没收的阉党资产偿还。”
“这样一来,短期的军费就不用发愁了。”
朱元璋直接给了崇祯一个买国债的理念,这个点子崇祯听后也不免眼前一亮。
“对于财政这一块,在你肃清东林党之后,要尽快执行,一个强大的国家不可能是贫穷的。”
“搞定财政问题后,军事、民生才能进一步推进和深入。”
朱元璋依旧是语重心长道。
“多谢太祖指点,朕现在彻底开悟了。”
崇祯本来也不笨,经朱元璋这么一点拨,他也就知道自己该往哪方面努力了。
“希望我下次再来的时候,你已经开始着手解决财政危机了。”
朱元璋点了点头,寄予厚望道。
没过多久,朱元璋能在崇祯朝停留的时间就已经到了。
朱元璋离开之后,崇祯喊来了杨嗣昌。
杨嗣昌被召回京之后,崇祯并没有马上任用他,而是和他深入交流了几回,确定了他就是自己想要的人才。
“杨大人,今天朕的动作你想必也看到了。”
“东林党快完蛋了,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吗?”
崇祯直接问道。
“回陛下,臣认为陛下做的对,现在乃是大明危急存亡之际。”
“非常时刻,就应当使用非常手段。”
杨嗣昌本来的政治理念本来就是为了达成目的,无所不用其极。
崇祯的做法,和他的想法不谋而合。
“朕现在任命你为督查院左都御史,代替原本曹于汴的位置。”
“半个时辰过后,李标、王永光、曹于汴三人将会送一份参子到朕手上。”
“那上面出现的名字,由你带着东厂和锦衣卫一同进行抓捕,力求做到斩草除根。”
崇祯此举,意在将大明的监察系统重新洗牌,由杨嗣昌作为这个新监察系统的掌舵者。
而杨嗣昌也不傻,听出了崇祯要重用他的讯号。
“臣必不辱使命!”
崇祯原本的想法是杨嗣昌这样的人才应该去内阁,但是以杨嗣昌的政治资本而言,去了内阁估计难以立足。
所以崇祯直接将其任命为督查院的一把手,当自己的手眼。
安排完杨嗣昌后,崇祯又召见了徐光启。
“徐大人,那些连发火铳研究得怎么样了?能否投入使用了?”
崇祯问到了火铳的事。
“回陛下,目前已研制出二百零五把连发火铳,弹药也都备好。”
“才两百多把吗?”
崇祯对于这个数字显然并不满意。
“陛下,这已经是最快速度了,匠人的数目有限,并且经费方面也……”
徐光启也有苦难言啊,若是拨款足够的话,别说是一个月五百把了,就算是一个月一千把他也能做到。
但没钱啊。
没有钱,那这事就只能是个苦差,放到任何一个官员身上都不会尽力去做,但是他徐光启不一样,他甚至还自己垫钱进去来购买材料。
当然了,这事他不会告诉崇祯。
若是告诉皇帝,那不仅不是邀功,还是在对皇帝的一种暗讽。
“你先回去吧,经费的事之后再说,速度要加紧了。”
崇祯还是催了催徐光启。
“王伴伴,帮我去查查徐光启,朕明明拨给了他三千多两白银,怎么造枪的速度还这么慢呢?”
“查查账,看看银子的流向。”
崇祯交代了一下王承恩。
“奴才这就去查。”
王承恩这段时间除了照顾崇祯的起居之外,做的杂活累活也非常多。
不过这对他来说反而是一件好事,毕竟在此之前朝廷内都不把他当回事。
王承恩刚离开不久,曹化淳便带着李标三人重新进殿,他们手上都端着一本参子。
“陛下,他们三人的供述都写完了。”
“给朕呈上来。”
三人的供述里,曹于汴写的是最长的,足足写了五张纸,写满了相关人士的相关罪状。
其次就是李标,同样写了四张纸。
反倒是王永光写的最少,不过这不代表他就没用心,只是他的立场原因,让他接触的东林党人士太少而已。
崇祯一边看着参子,手指一边在敲打着龙椅。
他的面色铁青,每敲打一次桌子,就像是敲击在三人的心脏上,让人窒息不已。
“原来背着朕做了这么多坏事?”
“都是好样的,都是英雄好汉。”
“朕最喜欢英雄好汉了。”
崇祯露出了一抹残酷的笑容。
“曹公公,麻烦把这三本参子交给杨嗣昌,他现在是朕新任命的左都御史。”
“这次的查办东林党,就由杨嗣昌带队,你和骆指挥使全权听从他的指挥。”
崇祯把三本参子重新交给了曹化淳。
而曹化淳在听到杨嗣昌这个名字的时候先是一愣,随后便是心底暗自羡慕。
这位杨大人日后恐怕要发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