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明末,发展经济

作品:《大明:打造三十万反叛军,被朱元璋模拟曝光了

    “要说到财政这个方面,除了查贪腐之外,还有一点你得知道。”


    “那就是省!”


    “你看看现在的大明,真的做到了节省吗?”


    “节省不是说让你这个皇帝节俭,也不是让那些官员节俭,这些都没用。”


    “我刚刚了解了一下现在大明的中央及地方的行政机构,我发现了太多重复的地方。”


    “比如说东厂、锦衣卫、督查院。”


    “你告诉咱,这三个机构的职能是什么?”


    朱元璋的语气里,除了一些指点的意味,还有一些怒气。


    这些怒气不是平白出现的,而是说自己的后代把自己定下来的那一套改的面目全非所以生气。


    “回太祖,这三个机构都是为了监察百官。”


    崇祯在听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已经有些汗流浃背了。


    在这方面,他真的还就从来没有考虑过。


    “咱给你个法子,这三个机构可以合为一体,不仅可以节约经费,还能避免那些没必要的党争。”


    “其次,还有巡抚、巡按这些职能高度重合的机构,全部都可以合并。”


    “另外,开源节流你应该知道。”


    “开源我给你提三条意见。”


    “把‘士绅优免’废掉,官田、宗室田、隐田全部都纳入征税体系。”


    “其次加征‘工商税’,打击官商勾结逃税的问题。”


    “你应该知道的,东林党这群人手下可是庇护了一大堆的江南富商,他们要是都交了税,大明怎么会这么穷?”


    崇祯点点头,但是又满目忧色。


    他岂能不知道这些道理,但是敢收这些人的税,不就是等于得罪了士绅阶级吗?


    “再给你一个建议,那就是‘战争债券’,向那些江南士绅、富商募集资金,承诺战后以国库或没收的阉党资产偿还。”


    “这样一来,短期的军费就不用发愁了。”


    朱元璋直接给了崇祯一个买国债的理念,这个点子崇祯听后也不免眼前一亮。


    “对于财政这一块,在你肃清东林党之后,要尽快执行,一个强大的国家不可能是贫穷的。”


    “搞定财政问题后,军事、民生才能进一步推进和深入。”


    朱元璋依旧是语重心长道。


    “多谢太祖指点,朕现在彻底开悟了。”


    崇祯本来也不笨,经朱元璋这么一点拨,他也就知道自己该往哪方面努力了。


    “希望我下次再来的时候,你已经开始着手解决财政危机了。”


    朱元璋点了点头,寄予厚望道。


    没过多久,朱元璋能在崇祯朝停留的时间就已经到了。


    朱元璋离开之后,崇祯喊来了杨嗣昌。


    杨嗣昌被召回京之后,崇祯并没有马上任用他,而是和他深入交流了几回,确定了他就是自己想要的人才。


    “杨大人,今天朕的动作你想必也看到了。”


    “东林党快完蛋了,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吗?”


    崇祯直接问道。


    “回陛下,臣认为陛下做的对,现在乃是大明危急存亡之际。”


    “非常时刻,就应当使用非常手段。”


    杨嗣昌本来的政治理念本来就是为了达成目的,无所不用其极。


    崇祯的做法,和他的想法不谋而合。


    “朕现在任命你为督查院左都御史,代替原本曹于汴的位置。”


    “半个时辰过后,李标、王永光、曹于汴三人将会送一份参子到朕手上。”


    “那上面出现的名字,由你带着东厂和锦衣卫一同进行抓捕,力求做到斩草除根。”


    崇祯此举,意在将大明的监察系统重新洗牌,由杨嗣昌作为这个新监察系统的掌舵者。


    而杨嗣昌也不傻,听出了崇祯要重用他的讯号。


    “臣必不辱使命!”


    崇祯原本的想法是杨嗣昌这样的人才应该去内阁,但是以杨嗣昌的政治资本而言,去了内阁估计难以立足。


    所以崇祯直接将其任命为督查院的一把手,当自己的手眼。


    安排完杨嗣昌后,崇祯又召见了徐光启。


    “徐大人,那些连发火铳研究得怎么样了?能否投入使用了?”


    崇祯问到了火铳的事。


    “回陛下,目前已研制出二百零五把连发火铳,弹药也都备好。”


    “才两百多把吗?”


    崇祯对于这个数字显然并不满意。


    “陛下,这已经是最快速度了,匠人的数目有限,并且经费方面也……”


    徐光启也有苦难言啊,若是拨款足够的话,别说是一个月五百把了,就算是一个月一千把他也能做到。


    但没钱啊。


    没有钱,那这事就只能是个苦差,放到任何一个官员身上都不会尽力去做,但是他徐光启不一样,他甚至还自己垫钱进去来购买材料。


    当然了,这事他不会告诉崇祯。


    若是告诉皇帝,那不仅不是邀功,还是在对皇帝的一种暗讽。


    “你先回去吧,经费的事之后再说,速度要加紧了。”


    崇祯还是催了催徐光启。


    “王伴伴,帮我去查查徐光启,朕明明拨给了他三千多两白银,怎么造枪的速度还这么慢呢?”


    “查查账,看看银子的流向。”


    崇祯交代了一下王承恩。


    “奴才这就去查。”


    王承恩这段时间除了照顾崇祯的起居之外,做的杂活累活也非常多。


    不过这对他来说反而是一件好事,毕竟在此之前朝廷内都不把他当回事。


    王承恩刚离开不久,曹化淳便带着李标三人重新进殿,他们手上都端着一本参子。


    “陛下,他们三人的供述都写完了。”


    “给朕呈上来。”


    三人的供述里,曹于汴写的是最长的,足足写了五张纸,写满了相关人士的相关罪状。


    其次就是李标,同样写了四张纸。


    反倒是王永光写的最少,不过这不代表他就没用心,只是他的立场原因,让他接触的东林党人士太少而已。


    崇祯一边看着参子,手指一边在敲打着龙椅。


    他的面色铁青,每敲打一次桌子,就像是敲击在三人的心脏上,让人窒息不已。


    “原来背着朕做了这么多坏事?”


    “都是好样的,都是英雄好汉。”


    “朕最喜欢英雄好汉了。”


    崇祯露出了一抹残酷的笑容。


    “曹公公,麻烦把这三本参子交给杨嗣昌,他现在是朕新任命的左都御史。”


    “这次的查办东林党,就由杨嗣昌带队,你和骆指挥使全权听从他的指挥。”


    崇祯把三本参子重新交给了曹化淳。


    而曹化淳在听到杨嗣昌这个名字的时候先是一愣,随后便是心底暗自羡慕。


    这位杨大人日后恐怕要发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