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婚事

作品:《不一样的大唐,我李恪最逍遥

    夕阳的余晖刚刚敛去最后一丝金红,长安城的灯火便次第亮起,尤其是那巍峨皇城,更是盏盏宫灯高挂,犹如星河落凡间,准备迎接一场皇室家宴。


    这场关于李恪接风洗尘的宴会,原本是定于昨日,但恰逢小兕子专挑了她三皇兄回宫的日子来到这个世上,故而推迟了一日。


    朝会结束后,李恪就黑着一张脸回到了杨妃的寝宫。


    重开稷下学宫,这个事由不得他不慎重,无数双眼睛都在盯着,但凡有一丁点出错,信不信,诸子百家那些人能打上门来!


    程妖精他们是什么好鸟?最擅长的就是以力服人!一个人不行,那就一群人上!


    军伍出身的老混球们,最不怕的就是打群架!


    至于说理,颜师古只需让李恪通篇背诵儒家经典,就能让李恪夹着尾巴,屁滚尿流的跑!


    此外,论阴谋诡计...嗯,论谋划,他也不是裴寂这种老狐狸的对手!


    可谓是全方位碾压,谁都得罪不起!


    他只能不偏不倚地拿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重开方案,但是,这事必然是一个大麻烦,如何平衡各方惹不起的大佬是重中之重。


    该死,怎么就摊上了这么一个坑儿子的爹?


    晚宴的时候,李恪的脸还是黑的,带着有些紧张的武媚娘,几乎是踩着点出现在了宴会宫殿的门口。


    相较于那群眼冒绿光的诸子百家,这场皇室的家宴,也不是那么容易糊弄过去的,有些事该面对,还是要面对。


    这两人一出现,殿内原本还算融洽的谈笑声瞬间低了下去,几乎所有皇室宗亲的目光,“唰”地一下全汇聚了过来。


    那目光里,好奇、玩味、敌意......各种情绪交织,几乎要化为实质。


    河间郡王李孝恭与江夏郡王李道宗坐在一处,交换了一个眼神,脸上皆是一副“果然如此”的玩味表情。


    “看看,这小三,果然是个不安生的主儿。”


    李孝恭压低声音,语气中带着几分赞赏,“回来两天,两天闹出的动静一次比一次大!昨天把他那几个皇弟收拾了一顿,今天倒好,在太极殿提议重开稷下学宫,尤其是那四句箴言,让满朝文武人仰马翻......啧啧。”


    李道宗依旧是那身月白长袍,微微颔首,“接着看吧,他闹出的动静不会只有这么一点。倒是那句话说得着实不错,我大唐的稷下学宫亦可诞生真正的圣贤,哈哈哈...朝气十足,就不知是心比天高,还是志向远大。”


    李孝恭伸了伸懒腰,“无所谓,只要不是像以前那样,斗鸡遛狗、惹是生非就行,要是在平康坊碰上,那多尴尬?”


    李道宗意有所指道:“这几个小家伙,这一趟倒是走得值。”


    另一边,李元景、李元昌等李恪的皇叔们,表情更加精彩。


    像李元景与李元昌,他们俩和李恪有过节,在他手上吃过不少的亏,眼色深处始终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阴冷,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酒杯边缘。


    如李元嘉则面露喜色,这位以聪敏好学闻名的十一皇叔,由于与李恪年纪相仿,一直关系不错。


    还有一位,贞观二年才出生的李元婴,年仅六岁,小脸有些发白,紧张地攥着身旁嬷嬷的衣角,似乎很好奇李恪,却又不敢说话。


    李恪那些皇姑们看他的目光相对纯粹些,谈不上多么亲切热络,却也说不上厌恶。


    毕竟,李恪虽然远在益州,但每年年前都会通过盒伙人商行的渠道,给她们这些姑姑们送上些益州特产的新奇年货,绫罗绸缎、精巧玩物、养生补品从不落下,算是很有心、懂礼数的后辈了。


    只是...李恪身负两朝血脉,身份实在过于敏感,她们即便心里受用,也不敢过多表示亲近,以免引来不必要的猜忌。


    久未露面的太上皇李渊,今日也出席了宴会,高坐于上方主位,在他的左右两边是李二与杨妃。


    长孙皇后昨日才诞下小公主,身子骨还有些虚弱。


    岁月和失意在李渊的身上留下了极其深刻的痕迹,面容枯槁,精神萎靡,仿佛一棵即将燃尽的烛火,透着一种令人心酸的暮气。


    任谁看了都知道,这位大唐的太上皇,恐怕时日无多了。


    然而,当他的目光落到走进殿内的李恪身上时,那双浑浊无神的老眼,竟一点点亮了起来,焕发出一种惊喜的光彩。


    “三儿?是三儿回来了?”


    李渊的声音沙哑干涩,却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喜悦。


    他向前倾了倾身体,朝着李恪招手,“来来来,快过来,让老爷子好好看看!这几年不见,不仅长高了,人也长大了不少!”


    这亲切的呼唤,瞬间冲淡了殿内不少审视的目光。


    李恪脸上的黑沉也消散了些,他朝武媚娘使了个眼色,示意她跟上。


    然后,他完全不顾什么皇家礼仪,像个寻常人家的孙儿一样,小跑着上前,毫无忌讳地蹲在李渊的身旁,十分自然地拉起了李渊那布满老年斑,显得有些枯瘦的手。


    一入手,李恪的眉头就皱了起来,语气里带上了真切的担忧,“老爷子,您怎么变得这么瘦了?手上都没二两肉了!平日里是不是又没好好吃东西,耍小性子不肯用膳?孙儿我从益州好不容易给您搜罗来的那些延年益寿的宝药呢?孙老神仙亲自配的方子,难道都不管用?”


    他这连珠炮似的发问,带着孩子气的关切,听得周围一些注重规矩的老派宗亲直皱眉头,却让李渊脸上的笑容更加灿烂了。


    李渊没有立刻回答李恪的问题,只是笑呵呵地,用那双不再清明的眼睛,仔仔细细地打量着李恪的眉眼,仿佛怎么看都看不够。


    他喃喃道:“像...真像啊...一眨眼都这么大了,和那时的...几乎一模一样......”


    他这话声音不高,但在场不少人都听到了,神色各异。


    李二身躯微震,却没有说什么。


    十六岁的李恪,除了额头那道极淡的疤痕,与李二就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李渊所说的“像”不言而喻。


    这时,一直如同影子般侍立在李渊身旁的一位年迈内侍,笑着开口了,语气里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埋怨:“三殿下,您送来的那些宝药,陛下一口都没舍得吃,全都让人好生存着呢,每次想您想得紧了,才会让人取出来看看,摩挲摩挲,还总念叨,说这些都是好东西,要留着,留给将来三殿下您的孩子。”


    这位老内侍面容普通,名字更是普通,叫王平。


    但真正了解宫廷隐秘的人才知道,这位伺候了李渊一辈子的老太监,是个怎样深藏不露的老怪物。


    李二身边的阿难,据说早年也不过是得了这位老内侍指点了一招半式的师侄。


    李渊闻言,故作不悦地朝王平瞥了一眼,笑骂道:“你个老东西,嘴巴是越来越没把门的了,还敢在朕的孙儿面前告起朕的状了!”


    王平脸上全无惶恐之色,只是笑眯眯地躬身。


    他们主仆相伴一生,历经风雨,早已超越了寻常的主仆情分,更像是相依为命的家人。


    李恪一听,更是没好气,轻轻捏着李渊干瘦的手,“老爷子!您这样可不行!那些药就是给您调理身子用的,您留着能下崽啊?过些时日,我就去求孙老神仙,让他亲自进宫为您调理身子!您可得好好保重,三儿我还指望您老将来帮我带孩子!”


    太上皇带孩子?


    这话要是别人说出来,简直是骇人听闻,大逆不道。


    但从李恪嘴里说出来,配合他那混不吝又带着十足亲昵的语气,竟显得那么理所当然,甚至让周围不少人忍不住莞尔。


    这就是隔代亲。


    因为那些不堪回首的陈年往事,李渊与李二这对父子之间有着难以化解的心结,二人几乎无话可说。


    但对于李承乾和李恪这两个孙儿,李渊这头垂暮的老虎是发自内心的宠爱。


    李承乾知书达理,恪守礼法,反而显得有些距离。


    而李恪,从小就是调皮捣蛋、不按常理出牌的货色,他做出再匪夷所思的事,在李渊和了解他的人看来,大概都会产生“是李恪啊?那没事了”的奇妙即视感。


    李渊被李恪这话逗得哈哈大笑,枯槁的脸上都泛起了些许红晕,点头道:“好好好!朕等着!朕就等着帮你这个小皮猴带小猴子!哈哈哈哈哈!”


    一旁的杨妃见气氛如此融洽,趁机笑着插话道:“父皇,您看恪儿也大了,是时候成家立业了。前些日子给您看的那弘农杨氏姑娘的画像,您也觉得好。若是没什么问题,这次三儿回来,就把这婚事定下来,早些办了,也好了却一桩心事。”


    “不错,不错!”


    李渊拍着李恪的手背,连连称是,“弘农杨氏那丫头,画像朕看了,虽然比三儿年长些许,但模样是真水灵,端庄大方,一看就是宜室宜家的好女子,给三儿当王妃,再适合不过!”


    李恪一听,脸瞬间就垮了下来,表情那叫一个别扭。


    关乎自己终身幸福的大事,就这么三言两语,当着这么多人的面给决定了?


    问过他本人意见了吗?见过女方本人吗?互相了解吗?


    这万恶的封建社会!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跟他经历过的自由恋爱简直有鸿沟之别!


    不过...看他那架势,扭扭捏捏中又带着点小期待,怎么看怎么像是得了便宜还卖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