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村代卖1

作品:《替妹当童养媳?小农女逃荒杀疯了

    次日,秋十六在进城,队伍里就增添了朱全媳妇刘氏还有小周氏。


    他是想着,卖糖水这样的活,来的客人还是女子多,由女子揽客更方便。


    再说了,糖水和他们卖的菜蔬不同,不好摆在一个摊位,需要另外摆摊。


    不过都在一条街上,离得不远,也能相互照顾。


    进城后,秋十六就选定了馄饨摊和包子铺中间位置,在这里卖糖水。


    之后就不用他太管了,刘氏做事很有章程,她生了炉子,又去旁边人家接来桌子和凳子。


    小周氏不懂做生意,但她老实,能干活。刘氏咋安排,她就咋干,并不会有被人指使,觉得旁人盛气凌人的不高兴。


    甚至她隐隐觉得有了主心骨,还挺高兴。


    因此两人配合的不错。


    刘氏和钱串子真是一个被窝睡不出两种人,似乎天生长了做小买卖的那根筋儿。


    她把竹筒里的沙棘果酱倒进锅里,加了水,开始煮,能煮开后,时不时掀开锅盖搅动两下。


    就这下,香味就飘散出去了。


    香甜味道最是勾人,很快有孩子闻着味道过来。


    这一招比秋十六一开始想的,烧了开水,等有人来再冲水,免费试喝效果还好。


    味道,才是最勾人了。


    秋十六看在眼里,挺满意,不用他操心了。


    “这卖的是什么啊?”


    抱着孙子的老太太问。


    “是蜜果汤,是打九江郡的来的吃食,几百年前,有状元郎喝过,喝完觉得天上人间难得,他亲自起的名。”


    刘氏一笑,就露出来两个酒窝,特别容易让人心生好感。


    至于她说的,什么几百年前是假的,但状元郎起名是真的。


    咳咳,白浔起的。


    她想着,直接叫糖水,区分不出来红糖水啥的,但也不能叫沙棘果糖水,那不直接把用啥做的暴露了?


    就让白浔取个接地气又好听的名字。


    那老太太显然不太信,但怀里孙子挣扎扭动,叫着要喝。


    她不得不问:“怎么卖的?”


    “三文钱一碗,五文钱两碗。”刘氏大大方方道。


    老太太转头就要走,肉包子才两文钱。


    可她孙子不乐意。


    刘氏还又把锅盖掀开了,香甜味道直冲鼻子。


    “阿奶,我要喝,我要喝……”


    小孙子愣是从老太太身上滑下来,抱着她大腿撒娇。


    “乖,阿奶给你买包子吃。”


    “我不要吃包子,就要喝糖水。”小孙子不依不饶。


    周围不少人来来往往,都看着,老太太到底不能让孙子闹下去。


    扭身问:“能便宜点不?”


    刘氏笑了笑:“婶子,我们这买卖放了不少糖,要不能有这个味道?真是便宜不了。”


    老太太有点不乐意,孙子馋的流哈喇子了。


    她才咬牙要一碗。


    刘氏麻溜给她盛:“婶子,虽然不能便宜,但您给我开了张,我给您多添半勺。”


    一碗糖水直接盛到了碗沿,再多一点都要撒,一看就是多加了。


    老太太脸色这才好点,小心翼翼接过,放小孙子跟前。


    “婶子,我们的蜜果糖能助消化,还能止咳,孩子吃了有好处,您不信,去药铺问问大夫。”


    刘氏见缝插针道。


    一句让她问大夫,老太太这下真信了。


    心里最后的不高兴也散了。


    小娃子双手捧着碗,嘴凑在碗边,先是小口小口吸溜,后来是咕咚咕咚喝。


    小娃子喝一半,看见阿奶干涩的唇瓣,还把碗推过去。


    “阿奶,您也喝。”


    老太太欣慰不已,假模假样喝两口,味道真不赖,酸甜口,还有一股清香。


    又让孙子把剩下的喝了,才抬头问:“刚才说是五文钱两碗?”


    “是呢,婶子。”刘氏道。


    “那再来一碗,能带走不?家里还有个怀孕的儿媳妇。”


    老太太想着,儿媳妇怀孕胃口不好,可能吃点新鲜的,就好了。


    “婶子,您真是厚道人,自个都没喝两口,还惦记儿媳妇,怪不得您小孙子也孝顺,您合该是个有福之人啊。”


    刘氏笑吟吟,偏她一双眼睛,说话时候直勾勾看着人,瞧着就是真心实意的,实在让人高兴。


    老太太反正是听的很舒坦。


    “能带走,不过您要是用竹筒,竹筒得收一文钱。”


    刘氏笑着指了指炉子旁边,新做出来的七八个,干干净净的竹筒。


    老太太忙摆手:“不用竹筒,我自个带了……”


    刘氏也不介意少赚一文钱,给她打竹筒里。


    老太太拉着孙子走了,而糖水摊子,生意一开头,后面客人自然来了。


    一上午,刘氏负责招呼客人,盛糖水,收钱。小周氏就生火,收拾桌子,还有洗碗。


    俩人配合的不错,真没出差错。


    于是,蜜果汤这门生意也稳下来了,加上卖柴火,这就每天有了进账。


    值得一说的是,想跟着秋十六他们卖野菜和卖柴的,跟了两天就放弃了。


    主要是他们自家人挖野菜,砍柴,壮劳力使劲干,也攒不下来多少。


    人家买柴的,谁不是一次性买好几捆,存着够用一阵子的。


    就是卖野菜,他们散乱摆那儿,也比不上秋十六他们量大又规规整整的好看,客人下意识会选秋十六的摊子。


    再者他们也没秋十六那会人能说会道,逗得买菜的老太太小媳妇们合不拢嘴,自然客人更少。


    有人两天卖不出去菜,都拿回家自个吃。


    就在他们心灰意冷时候,秋十六给全村人开会了。


    他的讲话很务实,一点虚的也不说。


    就说在村里,成立一个“村代卖”。


    啥意思呢,就是现在的野菜、木柴什么的,村里人交给村代卖,由他们带进城,统一卖。


    以后各家养鸡了,要卖鸡蛋什么,也可以通过村代卖。


    “这事好处就是,省了大伙来回进县城的时间,还有就是村代卖的人,坐买卖肯定比大伙熟练点,好卖。再一个,这几天去县城的也看到了,有的货,就是量够多了才更好卖,像砍柴,一家就能弄一两捆,全村加起来就多了,外人看着咱像干大买卖的,更愿意和咱买。”


    秋十六直接把事掰开了揉碎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