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4章 功成返国
作品:《苟秦》 第454章功成返国
随着杨宋奴的全面发动,下辩城的寂静被彻底打破,并且迅速陷入混乱之中,厮杀声很快成为这座城池的主旋律。+看*书?君` -无?错_内¨容*
在杨宋奴掌控下辩的行动中,受到了相当强的阻力乃至反抗,下辩城的空虚,终究是相对而言的。
抛开那些搞不清情况与分不出敌我的仇池权贵与氏人豪强,城池内外直属于杨初的护卫丶守卒乃至奴仆,不下两千人,其中有不少忠诚于公室的死忠。
那些死忠,在察觉杨宋奴的反叛之后,是奋起反抗,而杨宋奴这边,虽也聚集起来一批军事力量,但零零总总加起来,也就千馀人,能顶事的就更少了。
论绝对力量,比起杨初的“馀孽”,可有着显著差距。
不过,杨宋奴也掌握着决定性的优势,突然发动,第一件事就把杨初给干掉了,使公室力量失去主心骨,即便兴起反抗,也零散丶混乱,毫无配合可言。
至于杨宋奴,目标明确,一方面遣心腹去接收诸城门小丶官署,收编兵卒,控制进出,自己则集中人手,去攻取仇池公府。
那是下辩乃至仇池国的军政中枢,只要拿下,那下辩的大局就彻底稳定了。
但杨宋奴的“收尾”工作并不顺利,首先公府方面遭到了激烈抵抗,城门方面也没能全部掌握,东丶北二门的守备就坚决拒绝杨宋奴的收编,甚至对杨宋奴的部属主动发起进攻。
再加之城中氏人权贵丶豪强,陆续反应过来,除了中立观望者外,或参与叛乱,或主动乱,还有些浑水摸鱼的人趁机闹事..
一时间,下辩城内,混乱无比,造反的与平叛的相互纠缠,双方热火朝天干到一起!
兵荒马乱之中,作为这场政变的幕后操盘手,朱晃却没有与杨宋奴并肩作战,反而趁杨宋奴全力夺取仇池公府之时,摆脱其安排的“护卫”,与别部属下们一道,隐入城中。
东门内,一栋毫不起眼的破落小院里,朱晃背手肃立着,面无表情,但双目之中却满是波澜。
城中各处有火光闪铄,给暗沉的冬夜增添几分光彩与温暖,耳边回响的,是乱七八糟的喊杀声,或远或近,时起时伏..
沉浸其间,朱晃甚至有种享受的感觉,这些一派乱象,正是他的杰作!
城中的斯杀声与喧嚣声越大,越显效果,越出成绩。暁税宅 庚芯醉全对朱晃而言,此时充斥耳中的,仿佛是胜利的欢呼,他真正找到了自己的价值,看到了情报工作的上限究竟能有多高!
随着时间的流逝,朱晃心头的激荡也慢慢平复下来,城中的喊杀声隐隐也下降了许多,对抗的局势似乎正在走向缓和。
不过,混乱的气息,哪怕隔着重重街巷与院墙,朱晃都能嗅到。默默测算了下时间,一道蔑笑从朱晃嘴里发出:“一个多时辰了,局势仍未掌控,杨宋奴这个老氏”
在朱晃为杨宋奴的低效无能感到鄙视之时,紧闭已久的院门外忽然传来敲击声,院中警戒的护卫们顿时警醒,佩刀半出。
简单对过暗号后,来人被放进院中,正是下辩别部探吏,只见他长舒一口气,快速步至朱晃身边,拱手禀道:“将军,杨宋奴已经攻破仇池公府!”
闻之,一直看似平静的朱晃终于彻底放松下来,此前他心存隐忧,就怕杨宋奴在占尽先机的情况下,连城中的杨初残党都摆不平,那样此次策动政变的效果与收益就不高了。
对杨宋奴,朱晃实在难有足够的信心,毕竟在有梁式王做内应的情况下,依旧无法快速拿下公府,不管是能力还是实力,都显得太屏弱了。
朱晃甚至怀疑,如果不是设谋把杨初干掉了,若杨宋奴敢掀起兵变,怕只需一道杨初的命令,就能将之摆平。
所幸,虽然经历波折,拖延了些时刻,仇池公府终于被拿下了,下辩城中的局势,将偏向杨宋奴了
收回思绪,朱晃朝着公府方向望了望,回首则对院中的别部下属们吩附道:
“收拾收拾,准备出城!”
“你的人,也一并带上!”又看向下辩探吏,问道:“下辩东门,而今在何人手中,可曾为杨宋奴兵众占领?”
对朱晃的决定,探吏略感讶然,但不敢多问,稍一思索,应道:“东门仍然掌握在杨初亲信守将手中,杨宋奴军进攻未果,被击退。”
闻之,朱晃手一挥,即道:“走,去东门!
1
东门守城校尉,还是有些本事与警觉的,此前看破了杨宋奴部下的谁骗与偷袭,成功保住城门。得知杨宋奴作乱后,还遣部下往公府进行支持,但手中守卒不多,并不能缓解下辩城中的混乱。
当
朱晃一行潜至东门以内时,城门守备们也有些混乱了,原因很简单,杨初死讯才传过来,伴着公府告破的消息。)?微)趣:·小¢说}1t {?首÷发¨-
刀兵的威胁,远不如军心土气的动摇,而面对这样的局面,东门校尉也失措了,他甚至无法再控制下属了。
当然,出于对杨初与公室的忠诚,他不愿投降杨宋奴这个叛贼,而选择带着部分亲信下属,弃门而出,往河池方向逃去,投奔世子杨国,并通报下辩之乱的消息。
至于剩下的守卒,大多不愿离开,他们的家还在下辩。于是,不愿从贼的四散而逃,大多藏回家中,馀者,要么主动前去投降杨宋奴,求得活命乃至一官半职,要么干脆束手,等待命运的审判。
而东门的守备,一时间形同虚设,几无管控进出的能力,趁看这个空档,朱晃集合手下十馀名别部精卒,暴起发难,一举突破东门。
为数不多的东门守卫,面对朱晃这一干凶神恶煞,根本提不起抵抗的勇气,
直接弃械投降,而后茫然地望看他们闯出城去,而后迅速消失在寒夜之中:::
虽然对下辩探吏在此前策反杨宋奴的作为上不甚满意,但其他工作,朱晃还是很满意的,尤其是后勤准备,相当充分。
在距离城东北约十里的一处据点中,潜行至此的朱晃,彻底放松下来,回想起这几日在下辩的经历,以及才给仇池国制造的惊喜,终是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狂喜与快意终于可以肆无忌惮地发泄出来了。
翌日清晨,天光尚且黯淡,据点内,一众别部下属已然做看远行准备,食物丶饮水与马匹,仔细查看。
趁着出发前的空隙,朱晃将下辩探吏叫至身边,对这个旧部,露出亲和之色,夸奖道:“此番你表现不错,回长安后,我当为你请功,校尉不敢保证,但别部从事之职,我直接允你!”
“多谢将军!”闻言,探吏顿时大喜,感激拜道。
此时秦国别部的架构并不复杂,朱晃这个别部将军以下,分设几个主管方面事务的校尉,下设从事之职,再下便是郡县探吏,以及一些“在册不在编”的密探丶军卒了。
朱晃此番,却是将之提拔到第三级别部官员,兼仇池国情报主官了,这毫无疑问是一大进步,权力丶地位丶荣禄都有提升,并且开始摆脱“棋子”的身份束缚了,怎能不感激。
朱晃摆摆手,一副小事一桩的样子,继续交待道:“我将返回长安,向大王复命。
接下来一段时间,下辩将是多事之地,危机四伏,你率属下,隐藏于城郊活动。记住,监视为主,保全自身,及时汇报!”
“诺!”探吏稳定心神,郑重应道。
眼看着朱晃即将起行,探吏在迟疑几许后,还是忍不住发出心头疑问:“将军,属下有一事不明,斗胆向将军请教!”
见他欲言又止的模样,朱晃轻笑道:“你是想问,我既为杨宋奴出谋划策,
助其政变,眼见其成功在即,为何急于摆脱,返回长安?”
探吏点头,拱手道:“将军明察,属下正为此事不解!”
对此,朱晃沉吟少许,面上露出一抹轻松而自信的笑容,悠悠道:“道理很简单,其一我不看好杨宋奴,这老氏做事不讲究,要借大秦的威风,但我手中却无更多助力给他,若陷于其手,必然麻烦:
其二,我此番前来,只为点火,而今下辩这场内乱之火已经点燃,并且将席卷整个杨氏与仇池,也该功成身退了。
而况,这是非之地,及早摆脱为好::,
“将军英明!”闻之,探吏面露恍然,敬佩地拜道:“属下明白了!”
在天色更亮,足以看清道路之际,朱晃再无耽搁,领着几名随从,伴着冬寒,匆匆踏上返回长安的旅途。
走得干脆而迅速,背景则是一座混乱而动荡的下辩城,至于杨宋奴,则完全不在他考虑之中了。
甚至于,在朱晃眼中,杨宋奴脑门上已经写上了一个大大的“死”字,秦王应该可以省下一个公主了。想想年方十岁的“芮公主”,若嫁给这氏奴之孙,着实委屈了:::
朱晃罔顾杨宋奴,毫不留念奔长安而去,但杨宋奴可想着他。
然而,等他占领公府,将杨初的妻妾丶子女收押,顽敌剿除,又陆续派人弹压丶招抚丶联合,好不容易将下辩城局面控制住。
回过头来,他的“谋士”消失不见了,一开始还以为是实现乱战中,并派人查找,折腾一阵子,方才醒悟,朱晃这“秦贼”是逃了!
后知后觉的杨宋奴,顿时大骂不已,自觉上当,连着秦王苟政一道,痛骂小一刻钟。真到动手之后,杨宋奴方才发现,不管是秦王,
还是朱晃,给自己许的都是些“空头支票”。
那封经由别部之手,赐与杨宋奴的国书,当此之时,非但不能给他带来助力,反而是他勾结外侮的证据,他根本不敢拿出来。
怒则怒矣,骂也骂了,到最后,杨宋奴还得收拾心情,稳定下辩局势。不管怎么样,杨初都干死了,仇池大权暂时也掌握在手中,已经没有退路了。
只能竭尽全力,扩充力量,以应对来自杨初一脉的反扑,保住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
当下辩之乱的消息传开之后,反扑迅速降临了,军于河池的杨国得知变故,
当着众将的面,撕心裂肺地大哭一场,痛骂杨宋奴叛逆,而后誓师西进,讨伐叛贼,为父复仇,拨乱反正,匡扶公室。
而在下辩北部,一直以天气原因,回师迟缓,甚至有意就地驻军等待春归的杨俊,闻听杨宋奴作乱,杨初身死之后,则是又惊又喜。
惊的是这场国变,喜的则是兄长之死,这让杨俊也看到了机会。杨初当年是怎么上位的,杨俊可是旁观者。
兄可为之,弟可效之,亦可替之!
如果没这档子事,杨俊或许还能按捺,毕竟杨初馀威犹在,但形势猝然发展到这样的地步,就怪不得杨俊动心思了。
于是,杨俊也起兵,快速返回下辩,只不过嘴上叫着平叛救国,心中则盘算着夺位。心中急切,就差拿鞭子抽魔下将士了。
不过,紧赶慢赶,终究比不过杨国,毕竟河池距离更近,那是绝对的路程优势。在杨宋奴政变的第三日,杨国率领九千氏军,重返下辩。
对杨俊来说,值得庆幸的,是杨国虽先至,但由于天气严寒丶将士疲惫,一时间还奈何不得杨宋奴。
而此时,下辩城内,杨宋奴正手忙脚乱,短短三两日的功夫,威逼利诱,连抓壮丁的手段都用上了,方才在城中聚集起了五千兵众。
但是可以想见的,这些人马,守城能力尚且堪忧,湟论击破来敌了。
秦正统三年(355年),正月初一,在经过连续的赶路之后,杨俊也率军返回下辩,与杨国会师,合围下辩。
而随着杨俊的到来,下辩的局势,就如那天气一般僵硬。
面对二杨的威胁,杨宋奴是惊恐难安,他想起朱晃所说的,杨俊丶杨国叔侄不合,可以采取离间之策,但是朱晃没说如何用计啊::::
而杨国丶杨俊叔侄俩,也各怀心思,尤其是杨国,当杨俊赶到之后,他反而熄了强攻乱的心思,怕手中实力损伤。
但不管如何,不管是对杨氏,抑或仇池国来说,这个冬季,注定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