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收获,勋爵,使燕
作品:《苟秦》 第323章收获,勋爵,使燕
【写到这里我希望读者记一下我们域名中国台湾→??】
稍晚的澄心堂大议,从始至终,都沉浸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之中,虽然前方将土的纳牲与奉献是那般沉重。?·¢咸,,·鱼[$看?_`书¤ ′ˉ免?费$e阅ˉ}读a:
与几个月前洛阳大捷带来的喜悦不同,这一回,关中集团的文武们,除了体会胜利带来的精神刺激,更为在中原的丰硕收获发自内心地感到振奋。
诸如荥阳丶颍川诸郡,在秦军的一番洗劫之下,有多凄惨,也意味着秦军收获有多巨大。
作为东出军事行动的战略目标之一,对关东丁口的“延揽”,综合苟武与杜郁汇报,初步估算,足有八万馀户。
当然,连年战祸破坏,使中原人口规模与素质直线下降,秦军所揽之民,大多户口残缺,老弱掺杂,但零零总总加起来,也有三十万之众。
其中,还有接近两成的壮劳力,姚襄与谢尚“送”来的俘虏,身体素质还是不错的,至少普遍高于当前世界的平均水平。
赵末以来北方大乱,历时数载,最剧烈丶破坏最严重的那个阶段已然过去了,
燕军南下,晋军北伐,秦军崛起,固然意味着在接下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
天下局势仍然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但治乱循环乃是客观规律,在这种规律下,
由乱向治也是一个大的趋势。
眼下,在中原与北方的众多颓垣断壁间,人口已然成为最为珍贵的资源。
人是一切统治丶权势与财富的基础,人在,希望就在。当疯狂过去,具备统治实力与能力的强权们,也将纷纷提高对人口价值的重视。
在此事上,作为后来者的苟氏,几乎走在天下所有强权的最前头,有苟政开的天眼,在人口的充实与掠夺上,更呈现出一种贪婪近乎狂热的态度。
此一次大掠中原,显然是快速充实关中人口最有效的办法,尤其是受长安政权掌控的人口,对苟政这个统治者的意义就更加重大了。
这样的机会,也实在不多了,今后,大抵只能通过发展生产丶恢复民生丶鼓励养育之类更加踏实的政策办法去解决问题,增强底蕴了。
当然,对长安政权来说,如何安置这三十万人,使其平稳安家落户,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充分考验看其统治管理能力,对钱粮物资的考验则更大。
不过,吸纳人口丶安置人口的事情,从安邑时期起,便一直在做,到了长安,十万人级别的人口转移安置,也有过三次。x齐?盛<-小&说^网?+ -e?已#发)._布??>最~/¥新?¤!章?!节÷]·
在这方面,苟政的臣属将吏们,已经锻炼出一定经验,再加为数不少的关西士人的投靠,这些人联合起来,未必能做到有条不素丶妥善周至,但就当前条件下,勉强够用,苟政已然满意了。
相比于在人口上的收获,其馀诸如申械丶粮料,各种车马丶牲畜及其馀物资,则属于附带缴获。
仅粮食一项,秦军虽在中原刮地皮一般敛得几十万解谷物,但抛去转运及各类必要损耗,也就勉强弥补河南军政用度,供大军凯旋与户口西迁。
等这几桩事情完成,恐怕也剩不下多少基础物资了,并且关中这边大概率还是要额外投入。
整个澄心堂议程,在苟政的主导下,很快便转移到如何承接并安置这三十万人口的事宜上。
为此,苟政当场拍板,决定由秦公府主导,于长安及关中各屯营中简拔职更,专门服务此次西迁人口的安置与分流。
在过去的一年里,渭南及各郡屯营,在完成既定生产任务之馀,又新垦了大量田土,各营屯民,皆筋疲力竭,各营都在叫苦人力不足:::,
有这批关东户口的西迁,对诸屯营的劳力短缺来说,自是一次补充,哪怕是老弱妇孺,估计也没人会嫌弃。
妇女能耕织,能生养,就是孩童,也拾柴捡粪,而这些经受了中原大乱以及西迁之苦的关东民户,又有多少完全意义上的老弱病残呢?
而比起以往人口安置办法,此次有很大的不同,那便是官府屯营不能照单全收了。按照最初的计画,对出征将士的承诺,此次所掠之民,将二一添作五,由官家与将士平分,并且以将士须求优先。
基于此,之后的人口分配中,都督府丶军户府与各营将校,也将深入参与进来,这涉及到他们的切身利益。
这种情况,大抵从苟政正式实施军功授田之法之后,便可以预见到了。军功授赏,是苟政激励将土奋勇作战最内核的办法。
而授田分户后,拥有自己田产的秦军将土,对人
口,对劳力,则有着强烈的须求与欲望。
通过此次东出作战,这种欲望,开始被苟政有意识地引向对外扩张与掠夺。
而关于此次东出斩获的分配,则将这套“机制”的框架与内核彻底结合起来,是苟政巩固统治根基的各项措施之中,相当重要的一环。
从去岁冬至今年春,因军功授田而产生的混乱与纠纷,是此起彼伏,由此衍生的各类问题更不胜枚举。-k/u`n.l,u^n.o*i*l,s\.¨c·o+m·
但那阵子混乱被苟政陆续解决抑或压制下来之后,以军功授田的地基也打下来了。有这份基础,在授田事宜上,很多明显的问题都能避开了。
而当军户府与各营将士开始发挥作用,西迁中原民户虽众,却也仅仅是人多罢了,在安置上的困难反而不如过去几次。
借着对洛阳丶诚桥两役有功将士的封赏,对关中集团已经全面铺开的授田之法,苟政也打算进行最后一次修正与完善。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功爵制该正式出台了。这件事,从当初王猛对苟政的政法建设那一通论述后,苟政便上了心。
制度创建初期,由于经验缺失,条件限制,有各种不合理是很正常的事情,
但过渡之后,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并减少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与麻烦,改革改良也是必由之路。
由“军职”授田,更正为“军爵”授田,是苟政筹谋多时的事情。起初,苟政原本是打算仿效“秦帝国”的二十级军功爵制。
但在综合各方面的意见后,放弃了,那是“赢秦”,而非“”。如今毕竟不是七八百年前的战国时代了,从经济形态到思想内函,都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
值此崩乱失序之世,苟政的确有意识地通过功爵与土地绑定的办法,来激励士气,安抚功臣,促进发展。
但他并不是真的想重建一个“赢秦”,那套过度依赖战争的功爵制,终究过于单薄,缺乏弹性,失之灵活,已不适应当前社会变迁。
而苟政的最终选择,还是顺应时代的发展,决定创建一条独属于“”的功爵制,抑或说勋爵制。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辞》中的这句诗,苟政可是记忆深刻,基于此,苟政毫无负担地奉行“拿来主义”,将那套经过几代统治者检验完善的“十二转勋爵制”提前拿出来用了。
当然,功爵的形式如何,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在于,从苟政计画实施“勋爵制”开始,就将一步步减少实物赏赐(尤其是土地与佃户)。
在苟政的最终构想中,秦军将士将依托授赏土地而存在丶发展,但土地之赏赐不是无限的。
每一级勋爵,都有土地授赏限制,比如第一转勋位武骑尉,其授赏田土最高为一千亩,倘有新功,未至升勋,超额部分,则通过钱粮丶俸料丶官职等其他办法弥补。
总之,以苟政称王为分水岭,秦军将进行最后一波大规模功田授赏,赏田,
赏人,赏宅,赏耕牛丶农具。
再之后,军功授赏的内在逻辑与功能,将一步步扭转,服务于新的属于的统治逻辑。
当然,可以预见的,按照苟政这种思路搞下去,在不短的时间内,勋爵乃至军职与土地的捆绑,将十分严密。
称王开国,将是苟政人生,以及关中新政权发展的一个极其关键的节点,一个里程碑。在此之前,苟政将绞尽脑汁丶呕心沥血,为此前不成熟丶不完善的各项条制约法“打补丁”。
而具体到中原之役论功行赏,在具体叙定上,还需等苟武率大军凯旋长安之后,再行商定。苟政的态度很清淅,将士前线浴血拼杀的功绩,不是他们这些人在长安衙署内,就能随意评定。
从澄心堂散议之后,在苟政的鞭策之下,长安诸衙丶关中各郡及诸屯营职吏,都再度动了起来。
在冬季之初,便为关中注入一阵热火朝天的活力,也努力为永和八年,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主公,梁安那边遣人上报请示,使蓟之命,是否继续?”通事程宪,前来汇报。
正仔细研究考虑制法问题的苟政,闻言微讷,很快面露恍然,抚额苦笑道:“这阵子繁忙,却把此事忽略了,梁安人现在何处?”
程宪答道:“梁安初已行至软关,后闻燕军南渡,与我军交锋于充州,故而停留。眼下,我军已尽数西撤,与燕军亦已罢战,梁安方有此问。”
此前,苟政与郭毅商议,为了减轻来自晋廷的压力,特遣梁安作使者,东出使蓟,劝燕王慕容伪登基称帝。
结果嘛,燕军的突然南下,尤其是围攻罗文惠部的举措,再一次加剧了秦燕之间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苟
政遣使蓟城的行为,就多少有些小丑了。
此时,再提起梁安使命的事情,他这心情,就更加别扭了。
“孤本诚意十足,欲放下夷夏之别,卖慕容伪一个面子,与其共抗晋廷,却不曾想,此人如此骄,不可一世:::”苟政淡淡的语气间,带着不爽:“看起来,秦燕之间,还是更适合刀兵说话!”
听苟政这么说,程宪微微一叹,再拱手道:“不知梁安那边,如何答复?”
对此,程宪略显尤豫,但在苟政询问的目光下,还是沉声应道:“以在下愚见,为大局计,蓟城使命,还是可以继续。
主公与普之间,已是水火不容,早晚还有大战,以我军实力,想要同时对抗燕丶普,毕竟困难。
因此,不论秦燕之间有多少,燕若背晋,于主公而言,就是大利。
只是,韦城一战,我军才被燕军所袭,此时遣使献城,的确于主公面上无光,有失体统”
“孤岂在乎个人荣辱?如有利于关中大局,损点颜面又如何,将来自有我秦军将士用刀剑挣回来!”苟政一脸昂然之态:“只是这份顺水人情,慕容伪也未必领情!”
“主公如此胸襟,尝试一二,总无坏处!”程宪这么道。
程宪追随苟政这些年,已用实际表现得到苟政的信任,视为心腹股肱之臣,
他的意见,对苟政的影响还是不低的。
见程宪如此冷静,清瘤的面容间,除了严肃,就是理性,苟政在细思之后,
也只能按下心头的不爽,道:“给梁安回书,让他继续北上,使命不变!”
说着,苟政却笑了笑:“若孤所料不差,这位梁先生,恐怕也正志志着吧!”
“就这几年表现来看,慕容伪可不象是一个讲理的人!”想了想,苟政又幽幽说道:“你说,他该不会将梁安给扣下吧::::
这样的事情,不是没有可能,慕容伪已经做过一次。当初襄国大战之前,冉闵就曾派其臣常炜使蓟,劝慕容伪不要派兵援助襄国。
结果,常炜倒是不堕魏国威仪,一展辩士风采,但人却被慕容伪拘起来,燕军也南下,与各路赵军,将再闵大败,冉魏开始败落。
这件事,在苟政加强对燕国那边情报侦探之后,也当作一则“趣闻”传到长安。
此时,听苟政这么说,程宪也联想到此事,不过,只稍加沉吟,他的态度依旧:“梁安仅一降臣,而主公鼎立关右,根基渐固,非当初之冉魏可比。
秦燕之间的博弈,时日还长,梁安也毕竟带着主公修好之善意出使,扣留使节,于燕国并无多益,除非慕容伪下定决心,要于当下便同主公生死相拼。”
顿了下,程宪又平静道:“纵然慕容伪不顾颜面,真扣留梁安,就当是为主公尽忠了。梁氏作为降臣,想要享受主公的恩典,岂能不有所表现与付出?”
对于程宪这番话,苟政并没有再做任何评价,不过从他的神态却可知,还是十分认可其见解。
而一想起燕国,苟政的眉头就不禁皱起,嘴里念叻两句,目光变得沉凝,又道:“再选两名使者!”
“不知主公欲使何处?”程宪微愣。
“太原,广固!”苟政道:“别看燕军眼下在兖州攻城略地,但依孤预计,
青并二州,仍是燕军坐稳河北之后,首先攻略目标!
燕军屡次启畔,又岂能任其轻易攻取这两个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