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羌狼

作品:《苟秦

    第290章羌狼


    就在月前,一代羌豪丶头集团的创立者丶东迁羌众的领袖姚弋仲,于充州稿去世,享年七十又三。,搜+搜·小?说,网\ /免,费\阅-读?


    姚弋仲的一生,是伴随着动乱与兵戈的,:他亲身经历了西普的大破灭,以及北方绵延半个世纪的动荡与纷争。


    临到迟暮,非但不能安享晚年,还要面对新一轮崩乱,还得亲自操戈矛上阵,还得为族部前途而弹精竭虑。


    姚弋仲其人,个性直,脾气刚烈,然其见识果决却是出类拔萃丶不同凡响,其于乱世之中的生存能力,更是可圈可点。


    哪怕在弥留之际,姚弋仲依旧不忘为姚羌部众的未来筹谋,他给世子姚襄好生分析了一番天下局势,言燕国崛起势不可挡,取代羯赵成为北方霸主,是早晚的事;苟氏虽然根基浅薄,但苟政却有石勒之资,抢占关右,山河险固,西北一域,终归苟氏


    其馀势力,勃兴忽灭,不足为道,于姚羌而言,最理想的去处,无疑是率众西进,取关西为基,以窥伺天下。


    然而这条前途,从当年与符氏相互攻杀,兵败之后,便已然缈茫了。如今又有苟氏阻挡,轻易不可图谋,强求则符氏的悲惨下场,就在不远。


    因此,姚羌给姚襄的建议,让他自己死后,率众归普,要倾心归附,凭姚襄雄才丶部众精悍,背靠晋朝,立足中原,保一世富贵,当可无虞。


    并且,不论谢尚,抑或殷浩,其欲巩固北伐成果,都有仰仗姚羌之处,只要投效,不说被真心接纳,但相互利用,问题总是不大。


    而姚弋仲给姚襄最重要的叮嘱,便是让姚襄不要三心二意,不要自陷孤立,


    当坚忍不拔,待时而动


    知子莫若父,姚襄的才情丶能力与威望毋庸置疑,但他那份凌然于世的骄傲,以及勃勃野心,却可能让他步入“歧途”。


    但在这个时候,几十个儿子中,除了姚襄,他也找不出更加优秀的继承人了,就这样,带着无尽的怅惘与难言的愁绪,姚弋仲溢然长逝。


    不得不说,姚代仲的辞世,对姚羌集团有着重大而深刻的影响。势力奠基人的威望,是难以在短时间里被替代的,长久以来,不论进退沉浮,姚弋仲都是混头集团的定海神针。


    哪怕其年迈,哪怕其僵卧病床,只要他在,族部僚属们心中便有一根主心骨,即便经历惨重的挫折与损失,亦有卷土重来的志气。-d^a¢n!g`k_a′n~s-h\u^.`c¢o?m`


    几十年风风雨雨,历练出的卓越见识与生存智慧,对姚羌部众而言,实在是毛无形的宝责财富。而随看姚弋仲闭眼,姚芜集团也彻底失去一位瑞智的领路2


    v


    1


    个?


    一一人


    姚羌集团,也正式迎来姚襄的时代


    虽然在过去一年多里,姚弋仲因为身体问题,部众事务基本都已交由姚襄做主处理,但到此时,姚襄方名正言顺地走上姚羌集团的前台,尽情挥洒他的才干。


    在很多人眼中,甚至在姚弋仲自己看来,姚襄将是一位更加优秀的羌族领袖。他年纪虽轻,但雄武多才,博学善谈,锐意进取,有着极其出色的人格魅力,让将士部众效死追随。


    同样的年纪,姚襄的能力与成就,比之姚弋仲可要更为出色:::


    历史上,姚代仲死时,燕军兵锋还未波及冀南,头集团也还没有整体南迁,因此姚襄为稳人心,选择秘不发丧,遣使投降晋朝,而后尽起部众南下,一直到荥阳方才举哀。


    不过在这个有苟政介入的世界线下,局势发展进程大大提前,姚羌由于姚弋仲的先见之明,提早南下,进驻稿。


    并且由于准备充分,在河南休整屯田,并吸收了不少兖州豪杰士民,姚羌集团的实力,比起历史同期,要强上不少。


    姚襄上位的第一件事,便是在稿大发丧事,为其父操办了一场盛大的身后之事,借以凝聚人心,同时也是给他的“盟兄”谢尚一个交待。


    却是在暮春时节,豫州战事再起,晋安西将军谢尚在休整准备半年之后,再起军马,自项县(今沉丘)发兵,水陆并用,进攻许昌,意欲剿灭张遇这个贰逆。


    因为张遇的降而复叛,且久难平定,甚至影响到北伐中原的大局,谢尚在普廷内部,是被搞得有些狼狐的,就是殷浩也颇有微词。


    不过,谢氏家族底蕴深厚,谢尚又是久掌军政的名士,建康宫里还有太后褚蒜子做靠山,这点挫折倒也不算什么,还稳得住。


    但是张遇这块心病,谢尚却誓要除之,此番动兵,谢尚调用足足三万兵众,


    除却地方杂牌以及流


    民丶丁壮,还把驻守历阳时所练精兵都带上了。第一墈书蛧 蕞鑫章劫哽鑫快


    连家底都动用了,可见此番谢尚的决心,然而,张遇却用手中刀兵,让谢尚这位大名士感受到,这些北方军阀的骨头,究竟有多硬。


    事实上,过去的半年,张遇的境况是一日不如一日的。他在豫州,本就没有什么根基,此前全凭背靠冉魏,再兼手中强兵,方才任事。


    但谢尚,可是以“主人家”的身份归来的,在与张遇的争斗中,虽在军事上遭到小挫,但在政治上,可是无往而不利。


    半载的“统战”下来,豫州的士右豪杰,大多选择归附东晋,听命于谢尚,


    哪怕保持中立,也不可能再追随张遇这么个割据军阀。


    等到暮春三月之时,张遇虽然仍在豫州,但他已近乎被革除豫州籍了。名义上仍挂着豫州刺史,但所辖地盘,不过颍川一郡,能够依靠的,也只有手中万馀部众,并且粮草不继


    还能让张遇感受到一丝温暖的,大抵是苟政授意下,其洛阳总管杜郁遣人连络,后又派人送来了一批粮物,稍解张遇之困,却也是杯水车薪。


    也正是在这种艰难的境况下,面对人多势众丶兵精粮足的谢尚,张遇依旧硬气得很,先是率精兵三千,在清水以西的新汲突袭晋军前部,虽斩获不多,却挫其锐气。


    而后,集中兵马,退守许昌,死守城郭。虽有波折,但顺利进逼许昌,并完成围城布置,然而,想要打破一个一心坚守的乌龟壳,却没那么容易。


    谢尚遣师试探进攻过几次,但都被张遇指挥,轻松击退,死伤不小,不敢再强攻。谢尚为此积极开动脑筋,想尽办法,劝降攻心,趁夜突袭,穴功奇计,但没有一招奏效。


    任何一个名师大将,面对铁壁坚城,恐怕都得头疼。冷兵器时代的攻城略地,绝不是逢一城,打一城,更多的是靠着兵势大局压人,予以当地势力一定待遇与特权,而后收降,实现占领事实,就是所谓的招降纳叛。


    此番普军北伐,实则也是这样一个过程,在羯赵与再魏相继势衰的大背景下,淮上与中原的豪右丶名宦丶将军郡守们,选择实则并不多。


    作为正朔所在的大普朝廷,只要抛个媚眼,便足以使中原豪杰争相投附,张遇等再魏军阀,起初也是这样的选择。


    其之所以叛普,本质上,还是谢尚在招降纳叛上,做得太不妥当,没有给足面子与待遇,也不够尊重张遇手中掌握的实力。


    而张遇,也让谢尚品尝到足以铭记一生的苦果,让他深刻地意识到,普军的横扫中原无匹敌,终究只是一种假象。


    只一座如许昌这种坚拒不降的硬骨头,便可成为北伐大业的重大挫折:


    很难说,谢尚再度受挫于许昌城下时,是怎样一种心情,是否有后悔,不过后悔显然也来不及了。


    面对冥顽不灵的张遇,无奈之下,谢尚只能采取一个笨办法,也是历来面对坚城最有效的方法,围城丶困城,消其士气,耗其粮草。


    张遇的虚实,谢尚还是了解不少的,他所率普军,也具备围困的实力与底气。然而,谢尚想围城,张遇也不是完全缩手,逮着机会,便率军出城,攻袭其军众,捣毁修筑泥墙丶甬道。


    还是谢尚耍了个计谋,将出城张军围歼一部,张遇方才不敢再肆无忌惮,遣军袭扰。如此,谢尚与张遇在许昌城内外,斗智斗勇,月馀的时间,一晃而过。


    在这个过程中,许昌城内张军的情况自是越发恶劣,但谢尚的压力也是与日俱增,围城的代价,人物力资源的消耗,往往数倍于守方。


    基于此,谢尚想起了他的忘年好友姚襄,围城的同时,遣使北上,请其率兵南下,助其攻取许昌。


    对待姚羌,谢尚可就体面多了,甚至私下里许诺,只要功成,可向朝廷举荐,将充州之地赐与姚氏,作为立足之基:::


    而这个时期,姚羌的势力,已然从稿,向西向南扩张至濮阳丶济阴等地,


    就连陈留也有其兵马。


    面对谢尚的派兵请求,姚弋仲也有交待,他认为,这是一个交好谢尚,加深关系的机会,有谢尚引荐,姚氏依附东普会更容易一些,归附之后的日子也能好?


    一因此,姚弋仲让姚襄,(一定派兵南下,帮助谢尚,同时,也能趁机扩大在中原充豫的影响力。


    然而,姚代仲的交待姚襄记住了,但他却决定,采用自己的战略与想法。姚代仲想的,是部族前途,是如何在这世上长久地生存。


    姚襄则不然,他年轻气盛,胸怀大志,值此乱世,却是要创建起永载史册的丰功伟绩,创立属于姚氏的时代。


    当然,姚羌有成事的基础,姚弋仲给他留下的,有数万羌众的基


    本盘,有二十年瀑头集团精英,还有自河北一路南下充实近八万户的部众。


    姚羌,在当前的中原,绝对是一股相当强横的势力。在燕军耽于河北之事,


    普军未能全力北伐的情况下,姚羌足以左右中原大局。


    这是姚襄的底气所在,也是他敢于谋划的原因,只不过,他的战略,从激活之初,就与其父生前的交待,南辕北辙,背道而驰了!!


    姚襄先以治丧为由,婉拒谢尚请求,后以哀伤过度,不能理事,不便动兵,


    最终,还是握不住谢尚之请,派遣司马尹赤领兵五千,南下许昌。


    姚襄在拖延,拖许昌的攻防,观察周边的形势,也在拖中原麦熟,与此同时,姚襄的主力部队,已悄然西移,姚襄的帅帐,也进驻陈留郡。


    永和八年夏五月,在北方麦熟之际,在谢尚仍于许昌同张遇相持不下之时,


    姚襄自觉时机成熟了,一面遣众收割夏麦,保障军粮,一面起大军五万,大张旗鼓,大举南下,意欲襄助他的盟兄谢尚剿贼平叛。


    姚襄这一动,便是霹雳雷霆,整个中原的风云都被搅乱了,当周边大大小小的势力,将目光投向许昌之时,姚襄却来了一招“声南击西”。


    夏五月十二,姚襄亲临三万羌众,取道阳武,过荥阳,渡水,叩成皋(虎牢),一日而克,而后马不停蹄,一路西进,直扑洛阳。


    至此,姚襄的目标彻底暴露,比起南下依附东晋,他更想闯出一片属于姚羌集团的天,他意在洛阳,更准确地讲,意在西面的关中。


    姚襄与其长史王亮,有过深入的考量,一致认为,徜若仅求富贵,那么投靠东普,或许是一条不错的出路。


    但那必然伴随着寄人篱下丶忍辱负重,非姚襄这样的英雄所能长期忍受,并且,姚襄这么多部众,这么强的实力,以东晋一贯的尿性,恐怕也难容忍,“削藩”的事,从司马睿称帝以来,可做了一轮又一轮,从不停歇。


    而由世族门阀掌控的东普朝廷,也不可能真心接纳姚氏羌众,最多被视为打手,利用罢了。同时,姚氏部众,多为北方人,不愿南归者甚众。


    鉴于此,在归附东普的事情上,姚襄与其父持不同意见,至少他要保守许多,如非万不得已,绝不选择南附。


    而姚襄最终的选择,和去年的符健一样,西归关中,与苟氏相争。而这,几乎是东迁雍秦部众们的宿命:::


    随着姚襄的大举西进,苟氏的麻烦,又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