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理想丰满

作品:《苟秦

    第291章理想丰满


    华夏这盘棋,说大也大,说小可供枭雄豪杰们落子的地方也实在不多,若是再结合时局变化与利发展现状,选择的馀地就更小了。¢萝·拉+小.说. /更-新·最.全\


    但不论如何变化,关中王业之基的属性就摆在那里,得天独厚的山河形胜,


    以及清淅可见的历史底蕴,但凡有识之土丶野心之辈,都不会忽视。


    姚襄自有宏图壮志,想要实现则必需一块可靠的地盘作为立足之基,而放眼天下,唯有雍丶秦了。


    关右之地,于姚襄而言,实在是有不得不取的理由。首先姚羌的内核部众,


    皆由关西东迁,姚氏更是南安羌族领袖,自赵末大乱以来,西归之心,从未冷却,相反日益高涨,让他们南下投晋必是心不甘情不愿,但率他们西归,则必然直叫,士气倍增;


    其次,以当前天下格局,南国半壁,为东普所据,南下与那些世族门阀抢食吃,水土不服自不用说,如桓氏等门阀,那是吃人的猛虎;


    河北幽冀,已为慕容所据,那非姚羌所能谋划,否则也不会从去年就早早地选择“战略南下”,那说白是迫不得已的避其锋芒;


    中原充豫青徐诸州,倒还有几分发展空间,但终究有限,属于四战之地,大局上的短处,实在过于明显,在普燕的夹缝之中,日子岂能有好;


    张平占据的并州,居天下之脊,但此地难孤守,且与姚羌已然走上的前途相悖。数来数去,也唯有关中,最契合姚羌的发展丶姚襄的大志了。


    最后,说来或许对苟政也不够尊重。那便是,即便苟军已然入主关中整整两年,并连消带打,摆平了众多内外挑战,但很多人眼里,依旧只是逞得一时之区的鄙夫土豪,难以长久。


    于姚襄而言,自不敢真正小创建如此功业的苟政,但比之北燕南普,这西边的苟总是要更加容易对付些,而姚羌也拥有一拼的资本。


    苟政立足关中,占据职关丶金墉丶成皋等关东要防,同时组建别部密探,以窥伺关东形势发展。与此同时,他阻止不了旁人窥伺他的关中,前有司马勋丶


    健等人,而今尚有慕容伪丶殷浩丶桓温丶姚襄等,只不过这一回,轮上姚襄付诸行动罢了。


    而姚襄图谋关右,绝不是心血来潮丶意气用事,他是有深思熟虑的。o°第¥,一2看<书¤,#网??ˉ >/最+新a??章||节¤o?更@新?_?快d1[从形势格局上讲,当前局势对姚襄而言,是一个难得的战略空窗期。


    燕国忙着消化河北,摆平各路豪强军阀,收拾赵魏留下的烂摊子;晋朝则陷于中原,一个张遇,一个许昌,便使他们动弹不得;而苟军,两年多来,无岁不战,去年苟符大战,虽获全胜,但军民消耗严重,其疲嫩绝不是一个冬春能够恢复过来的。


    同时,苟政如今虽仍号称普臣,但也仅剩个名义了,苟氏与东普的决裂,已是早晚的事,普廷对苟氏的厌恶与防备,也不加掩饰,从此前建康朝廷给姚氏父子的封号就知道了。


    因此,姚襄认为,他突然发起西征,或许会引发“盟兄”谢尚的一点不愉快,但中原的普军,绝对不会拖后腿,甚至可能得到如殷浩之辈的支持。


    为了西进,姚襄也是煞费苦心,暗中图谋。从南下进驻稿津开始,便秘密遣人西赴,打探关中情况,收集关中各类军事丶政治情报,力图做到知己知彼。


    由于苟政实行开放商路,以吸引八方财货的政策,对姚羌这样的窥探者来说,潜入的难度大大降低,只需伪装成商贾即可。


    因此,几个月下来,关中军政的细节或许有如雾里看花,但大体的形势发展,却还是被姚襄摸了个大致。


    这一了解,便让姚襄震悚不已,苟政在关中推进的军事整编丶军功授地丶屯田积谷丶新制设立等等,在姚襄等人眼中,并不难理解。


    但正因能够认识到其内函,才难以自安,这些事情,若真让苟政干成了,根基立成,天下还有何人能够从其手中夺取关右?


    无数的证据表明,苟政与苟军,绝非当初窃据长安的杜洪之流可比,哪怕统治关中二十载的羯赵,也仅以强兵镇压,实行野蛮统治,而无苟政这等“收拾河山丶再造乾坤”的魄力与作为。


    鉴于此,姚襄的选择,与当初的符健相似,甚至从心理上要更加迫切一些。


    在姚襄眼中,苟政已据关西山河之表,徜若再让塑立军政之实,再想图谋,是千难万难。


    因而,时不我待!


    不过,在对待关西的问题上,姚氏父子之间,也产生了分歧。


    父子俩同时渴望取关中为立足之基,但姚弋仲经历的事情更多,看问题更加深刻,更懂得忍耐,更明


    白顺势而为的道理。|微!?|趣?$1小′u说#>网:? ?&无&]错??内??_容?!o


    姚弋仲认为,从苟政率军,力拒符健,并将符氏这个老对头打得灰飞烟火开始,其势便成,就不再是他姚羌所能克服。


    再观苟政在关中的那些举措与作为,关中的攻取难度,只会一日日提升,而不会有丝毫降低。因此,关中已非姚氏所能贪图,于是到死姚弋仲都不忘对姚襄交待,率众归晋,固执臣节,无为不义.


    对乃父观点,姚襄基本认同,也十分信服姚弋仲的判断。唯一不同的,大抵是面对如此情状的态度以及决择。


    总得来说,姚襄少壮,锋锐逼人,他知道苟政不好对付,看出了关中的难取,但也正因如此,攻取关中,越早越好,时间拖得越久,困难只会与日俱增。


    满腔雄心壮志,再加足够敏锐的见识洞察,让姚襄做出了和符健一样的选择,不约而同走上同样一条道路,只不过这条前途终点落在何处,犹待验证。


    但姚襄之西进,俨然诠释着一句话: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去岁健西征虽然最终宣告失败,但不得不说,此事对姚襄来说,有着特殊的借鉴意义。并且,蛰伏稿的日子里,姚襄对苟符大战深入研究,充分吸收符健失败的经验教训,最终与长史王亮,完善出属于姚羌的西进攻略。


    当然,相同的战略目标,相似的进军路线,最终得出的攻略,自也具备高度的相似性。有健在前,姚襄想要在西进的战略上,玩出什么花来,也基本不可能。


    甚至可以说,姚襄之西进,只是在符健西征的基础上,拾遗补缺,加以完善符健采取的诸多措施,只要有利于进取关西的,姚襄一样不漏,比如派遣间谍,暗中连络关西豪强,结为内应,挑动内乱。


    千百年来,这一招,在军事斗争之中,都屡试不爽,而这个办法,在当前关中也具备丰沃的实施土壤,关中本身复杂社会民情形势是一点,因苟政“苛政”而引发的的关西士民的不满也是一点。


    只不过,有符健的教训在前,在这种机密大事上,姚襄显得更加谨慎,其暗间活动也不敢如吕婆楼当初那般猖大意,毕竟形势不同了。姚襄在内应目标的选择,范围也很窄,专门挑选那些关中的羌人豪强及部族。


    当然,即便姚符在战略上有各种相似,但毕竟由不同人在操办,到了执行层面,呈现出的效果,也是千差方别。


    而姚襄认为符健最大的失策,便是在中原穷兵武,不留后路,一旦不顺,


    便于条然之间陷入绝境。


    同时,裹挟起几十方流民部众,声势是足够大了,但既无法给苟军造成实质的威胁,还徒耗粮秣,到后期甚至成为符氏的后患。


    与之相比,姚襄可就要聪明多了,他选择精简部众,轻装上路,在释放姚羌军队进攻威胁的同时,在后方还不忘经营,尽可能保障后路安全,补给畅通:


    姚襄自是精明透顶,然而,他恰恰忽视了一点,没有符健那种破釜沉舟丶殊死一搏的决心与气势,凭什么与稳据关右山河的苟政相争?


    就靠那数万羌众?靠那几万户杂颗的部众?


    但不管如何,在夏五月下旬,当姚襄率领五万大军,兵临洛阳,望着洛京那斑驳残破的城垣时,姚襄自认为,大事可期!


    在这一刻,姚襄意气风发:::


    如果说有什么隐忧,那便是羌军的速度还是慢了,哪怕他紧赶慢赶,依旧没法阻止苟政委任的河南太守丶洛阳总管杜郁,收缩兵民,加强防御,汇报长安。


    在这个过程中,自然免不了坚壁清野,洛阳周边的麦田,在杜郁的亲自调度安排下,迅速抢收,收不了的,则付之一炬,是半点补给,都不给羌军留下。


    而洛阳城外的焦土,那儿日夜也难以完全消散的烟尘,也逐渐化为姚襄心头的阴霾。不过,这点阴霾,很快被手中强大实力带来的自信给驱除了。


    姚襄并不认为,区区洛阳能够抵挡自己,在他的谋划中,洛阳也只是他攻取关中的跳板,前进基地。


    但是,杜郁也很快让他明白,军队,远比他想象中的坚韧,苟政在关内的统战工作,也远比他想象的深。


    而一座坚壁可守丶有援可依丶人心可靠的堡垒,究竟有多难攻克!


    洛阳城自然无法抵挡羌军兵锋,只半日即为姚襄所克,但杜郁对洛阳城郭的防御本就有些敷衍了事,他的防御重点,从一开始就放在金墉城内。


    而金墉城,一向是洛阳最后的军事堡垒,金墉不破,哪怕把整座洛阳外城给拆了,都没有实际意义。


    姚羌来袭突然,虽事起仓促,但杜郁对金墉城防御的完善,却从他上任之初便开始了,再加之氏军驻扎时


    期的加固,金墉城的防御力,远超姚襄想象。


    即便,杜郁收容进金墉城内的守军,连丁壮加之,也不足一万,其中具备战斗力的兵土,更只有三千,但依旧让羌军碰了个头破血流。


    四面围攻,不舍昼夜,什么攻城器械,激励办法,都用上,但也都被杜郁从容指挥,一一破解。


    很快,姚襄便在金墉城,陷入了和他“盟兄”谢尚在许昌一样的窘境,挫兵城下,久攻难克。


    而看起来,姚襄的西征,从一开始,便陷入泥沼。这一点,甚至还不如符健,至少当初氏军西取伊洛时,可谓横扫,苟军也未有激烈抵抗。


    但时隔一年多,形势大大不同了,姚襄面对的,是“秦军”!


    就和去年符健西征一般,姚襄的西进,也绝不只是苟姚两股势力之间的事情,它继续挑动着中原形势。


    洛阳周遭,只要沾上点边的势力,都不免投来关注的目光。只不过,这一回,看好姚襄的,可就不多了,毕竟,你连洛阳都打得这么辛苦,拿头去撞苟政的关河防线?


    姚襄心头也未必没数,因此,他也积极做着其他方面的尝试,尤其在引入外援上。并州张平丶凉州张重华丶仇池杨初,都要遣使联合,共击苟政。


    但这几股势力,显然没有一个堪用的,甚至都在苟军手中吃过苦头,尤其是并州张平,早已被打出心理阴影了。


    当然,姚襄也并不打算依靠这儿家,他真正的邀请对象,乃是桓温。早在羌军攻克虎牢之时,姚襄便遣其参军薛赞南下江陵,请桓温发兵。


    仅桓温一家势力,抵得上姚襄在关右周边组织的所有帮手,当然,前提是,


    桓温得愿意发兵才行。


    桓温的北伐之志,已是天下尽知,在殷浩主持中原北伐之时,桓温能够攻取的目标,只有关中,他也绝不可能不动心,只是时机罢了。


    至于北伐大权的问题,则更不值一提,桓温是猛虎,岂能真正受制于屏弱的建康朝廷,当年桓温西征平蜀之时,可也是自专其事。


    姚襄计略的内核,便是不惜一切代价,打入关中,哪怕引入桓温这头猛虎,


    至于之后,再看手段。


    他也有信心,凭借着在姚羌在关中的“人和”优势,在后续的争斗中,占据主动。对姚襄而言,再没有比被阻于关外,寸步难进,更痛苦的事情了。


    姚襄的确是一个极具胆识丶智慧与能力的人,他的考虑也总有道理,就是想得有些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