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忠义不疑

作品:《靖康耻?朕还在哪来的靖康耻?

    文臣一时无言,武将则忍不住拊掌而笑。


    老将刘彦宗咳了一声:“肖将军出身草莽,然忠义不疑,守土有功,陛下若嘉奖,实乃朝纲之幸!”


    赵恒点头,笑着接话:“忠义不疑,四个字,说得好。”


    他语气很轻,但目光里却透出几分若有若无的意味,落在几位目光闪烁的文臣身上。


    就在此时,王韶快步入殿,双手捧着一份新急报,低声禀道:“陛下,金营这两日按兵不动,一兵未发。”


    赵恒接过,扫了一眼,眉头微微一挑。


    “……宗翰这老狗,竟然真没动?”


    他轻声呢喃了一句,语气里既有些意外,又像是突然想起什么,眼里闪过一丝复杂的光。


    他缓缓合上手中的折子,目光望向窗外细雨,片刻后忽然低笑一声。


    “怪不得,怪不得。”


    上辈子大学时候,老师就推演说过,若敌将主攻不成,是否会转为诱降、偷渡、诈舟,从寨门口突破。


    他们都说不会。


    结果老师说,你们是站在纸上看地图,不是站在风口看人心。只要人心能动,就什么事都能发生。


    现在看来——老师说得对。”


    他微微摇头,自嘲般笑了一下,又将那份三河捷报重新摊在案上。


    殿上无人再言。


    直到赵恒将奏本合起,随口吩咐:“去,传我手谕,急送泸州。”


    “让韩将军小心,宗翰这两日不动兵,不是认栽,是憋着下一口气呢。”


    “越不动,就越要看清他下一步要踩哪块板。”


    王韶立刻躬身:“是!”


    赵恒看着他离开的背影,终于放下了手中那份沉甸甸的折子,靠在座榻之上,缓缓舒了口气。


    三河大捷,三十金船葬江,这一仗打得不光是个胜字,更是大宋多年来第一次在正面战场上,正儿八经地踩了金人一脚。


    不是小胜,不是巧胜,是实打实的伏击破敌,是从赵恒亲手布的第一块棋子,顺着韩世忠、顺着肖乾,一步步推成了这一场杀局。


    这仗打完,南线守住了,民心也回了一口气。


    “终于可以……喘口气了。”赵恒轻声道,像是在说给自己听。


    他站起身来,信步踱到窗前,看着这场久雨未歇的春日微雨,脑子却开始飞快转动起来。


    短期的战局稳了——但稳不代表赢。


    他很清楚,这场战争远远没完,金人只要占着北地,还手握人质,南宋就永远不安生。


    想真打赢,不止得靠韩世忠一个人——还得靠整个底子硬。


    赵恒伸手从架上抽出一卷旧策本,铺开,正中写着两个字——“战备”。


    他凝神思索片刻,口中低语:“三件事,必须现在就动手。”


    “第一,战马。”


    他眼神一凝,拇指轻轻点在案上的“战马”二字上。


    “咱宋军历来缺马,尤其是重骑马,一半是因为草地不足,一半……是大金死卡马源。”


    “辽马、夏马,全让金人掐住了喉咙。”


    “再打下去,韩世忠还能再赢一仗,但后头的兵,要是没马,想跑都跑不动。”


    他顿了一下,自语道:“想翻盘,就得先把马这条命脉给拽回来。”


    “西夏不稳,辽人也不安分……正好,各怀鬼胎才好做买卖。”


    他迅速唤来中书舍人:“传我口谕——让蔡洵、刘篯二人即刻筹组一支商队,化名江南茶商,出徽、过秦,绕至西夏与辽东两线。”


    “能买多少马,就买多少马。”


    “同时,设立内线专员,负责沟通各地节度——马要真买进来,怎么走,怎么藏,怎么送到边军,全都得一环不漏。”


    中书舍人一听,心头一跳:“陛下,这……若金人得知,会不会引发……”


    “引发?”赵恒一挑眉,嘴角冷笑,“他们本来就打算掐我们脖子,我们现在不过是悄悄转个气儿。”


    “他们爱封锁,那咱们就走私。”


    “买卖而已,不声张,也不承认。大不了事发了,我还可以装无辜,说是私商勾结。”


    “天子怎么会知道呢?”他说着,笑意玩味。


    “第二件事。”赵恒的手指落到了策本的下方。


    岳飞。


    他闭上眼,脑中仿佛浮现出那个青年将领的模样——黑脸硬骨、眼神如钩,一柄长枪,一身铁血,从中下级将领一步步杀出血路,未来扛起抗金大旗的那个人……


    “可惜,现在还没人重用他。”


    赵恒睁开眼,语气极为坚定:“这个人,我得提前扶上来。”


    “他不是文官养出来的名将,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硬汉。”


    “咱们这朝廷,缺的不是能背诗的,缺的是能往北打、能镇得住人的。”


    “不能等。”


    赵恒回头,看向内侍:“传旨——召宗泽入宫觐见。”


    “就说官家有要务相询,特命即刻赴阙。”


    内侍领命而去。


    赵恒站在窗前,春雨敲窗,他的心却前所未有的清明。


    不多时,殿外传来内侍高呼:“宗泽将军觐见!”


    赵恒转身,目光落在那位老将身上——宗泽,披着一身风尘进殿,神情却不见一丝疲态,浑身像压着千斤军令,沉而不散。


    “宗老,来了。”赵恒挥手,“坐吧,今日叫你,不是议朝事,是讲打仗的。”


    宗泽一拱手:“臣听命。”


    二人落座,茶未上,赵恒已开门见山:“马的事,你怎么看?”


    宗泽略一沉吟,抬头答道:“如陛下所料,大宋缺的不是兵,是马。”


    “兵可练,马无源。”他语气低沉,“河北、陕西以北的好马,金人几乎掐死了咱所有的来路。现在军中一匹快马要三十两银子,重骑更是可遇不可求。”


    赵恒点点头,语气稳中带冷:“我已经派人伪装茶商绕去西夏、辽东两路,悄悄买马。”


    “只要对面贪,马就能买,价高也认。”


    宗泽眼中一亮:“好法子!西夏内乱,辽人更是吃着火锅唱着歌,愿意干的活儿就是钱到位。”


    赵恒冷笑一声:“这世道,谁都想从咱大宋身上啃一口。既如此,咱也学他们一把——能花钱解决的,不算麻烦。”


    宗泽点头,但又道:“不过陛下,买马靠西夏辽人,终究不是长久之计。万一金人插手,路一断,咱这线就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