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还是太年轻了

作品:《靖康耻?朕还在哪来的靖康耻?

    赵桓没急着答,反而起身走下龙椅,他亲手扶起宗泽,语气平稳。


    “元帅,朕知道你一腔忠勇,忧国忧民。”


    “可如今是个什么局面?汴梁已破,朝廷散乱,百姓流离,军心未稳,兵马也只剩残缺不全。”


    “这个时候出兵,不是北伐,是送死。”


    殿中一静。


    宗泽怔住,眉头微皱,片刻后试探着问道:“陛下的意思是……按兵不动?”


    赵桓转过身来,神情冷静。


    “朕的意思是——要打,就打一场漂亮的仗。要复仇,就斩尽敌酋,取他们狗头来祭我百姓尸骨。”


    “这仗,朕不打没准备的。”


    他说着,声音一顿,随即提高了些许,语气沉稳却压不住那股锋芒:


    “从今日起,宗将军你便统整军务。兵马重编、操练整顿、兵器锻造、城墙修缮、屯田安民,三月为期,铸出一支能打的宋军。”


    “等兵马齐备——再北伐!”


    这话一出,大殿里原本躁动的情绪稍稍平复了些。


    众武将虽仍有不甘,可再北伐三字一落,多少有了个盼头。


    宗泽神情却有点难看。


    他自认一生戎马,治军带兵从不含糊。


    现在金兵退了,兵力空虚,是最好出击的时机。


    三个月的时间,二圣还活不活着都不知道,这小子的心思未免太明显了!


    念至此处,宗泽眼神一暗,袖中指尖微曲,已暗藏一念。


    而赵桓坐回龙椅,目光平静,却心思翻涌如潮。


    他当然看得出宗泽嘴上恭顺,心里却还拿他当个傀儡。


    他扫了一眼殿角站着的赵构。


    而赵桓,站在殿中,神色未变,心思却早已翻涌,宗泽看似忠诚,实则依旧拿自己当傀儡,自己这个皇位坐得不稳。


    他转头看向殿角站着的赵构。


    那张脸,还带着一丝讥讽。


    赵桓心中冷笑。


    赵构。


    这个人,现在表面上不说话,实际上心里早已经气得咬牙切齿。


    赵桓一边回到龙椅上坐下,一边淡淡开口:“康王,适才言辞激烈,是朕一时情绪激动。”


    “你忠于社稷,有失言之处,朕不怪你。”


    赵构抬头,看了赵桓一眼,笑得极其温和:“皇兄宽厚,臣惶恐。”


    两人目光交锋,温吞如水,却早已刀剑对撞。


    赵桓接着道:“康王一向谨慎有识,朕新登大宝,诸多政务,仍需康王佐政。”


    赵桓话音落下,殿中一时寂静。


    赵构顿了一下,随即抬头,脸上浮起一丝极其恰到好处的惊慌,眼底却压着点藏得极深的光。


    “皇兄……臣,臣何德何能,岂敢妄言佐政?”


    他说得诚惶诚恐,甚至还后退了半步,似乎是真的被这天大的信任吓了一跳。


    赵桓就看着他那副样子,心里冷笑一声。


    装。


    继续装。


    你赵构心里怎么想的,朕会不知道?


    “康王多虑了。”赵桓语气温和,摆了摆手,“你是宗室之重,又素来稳重谨慎,朕身边正是缺人之时,怎能不用你?”


    他说着,微微俯身,看似亲切地笑了笑,“放心,此后朝政,大小事宜,朕都会请你一同参详。”


    这话一落,赵构脸上的惶恐更深了。


    他立刻单膝跪地,低声道:“臣……臣谨遵圣命。”


    赵桓点头:“那就好。”


    语气淡淡,像是真信了他似的。


    赵构垂眸,眼里却浮出一丝冷意。


    这位陛下连口音、身形都和兄长一模一样,甚至连那点微妙的颔首动作也毫无破绽。


    可越是像,他越觉得不对。


    赵构低头间,眼神掠过大殿一角,那里正站着他安插的一个心腹。


    赵构什么都没说,只是微微顿了一下袖口。


    心腹立刻明白,悄无声息退下。


    赵构嘴角扬起一丝温和的笑意:“官家圣明。”


    赵桓坐在龙椅上,眼神不动声色地扫过那人离去的背影。


    他当然知道赵构不会轻易放弃。


    眼看着龙椅唾手可得,结果被从天而降的皇帝压了回去。


    这口气,换了谁都咽不下。


    可赵桓并不急。


    赵构想试探,那就给他机会试。


    “诸位爱卿。”


    赵桓声音响起,穿透整个大殿。


    “朕此次回京,不是来苟安度日的。”


    “朕只为一事而归——”


    “打退金贼,迎回太上皇与后宫众妃。”


    他说到这,忽然停下,扫视全场。


    下一句,语气一转,直如剑出鞘:


    “靖康之耻,不共戴天。”


    “从今日起,朕亲书诏令,昭告天下——”


    “凡再言议和者,无论文武、贵贱,定斩不赦!”


    话音落地,群臣皆惊。


    空气仿佛凝住了一瞬。


    三息之后,最前排的几位老将齐齐跪地。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赵桓站在玉阶之下,脸上没什么表情,只淡淡地抬了抬下巴。


    他知道,这一刻他们等了太久。


    太久没人敢说这句话。


    而黄潜善站在人群中央,脸色已经难看到极点。


    他不明白为什么皇上会做出这种决定,感觉和当初在汴梁城的皇上不太一样。


    就好像换了个人……


    但那张脸,他不可能认错。


    虽然心里有很多疑问,但眼下也只能先听从皇上安排,连忙跪下。


    旁边的几个主和文官也连忙跟着跪下。


    赵桓的目光从一众跪地的大臣身上收回,缓缓转身,重新登上玉阶。


    他没有急着坐下,而是站在龙椅前,望着这座静了下来的大殿,沉默了片刻。


    “有仗要打,也要有钱、有粮、有策。”


    “光凭一腔热血,不足以保我大宋。”


    众人神色一肃,纷纷起身聆听。


    赵桓缓缓抬手,点向殿中一位身着灰袍的中年人。


    “李纲。”


    李纲闻言出列,神情凝重。


    赵桓看着他,目光沉稳:“你在金人入汴之前,曾数次上奏请修城备战。朕看过你写的那几道折子。”


    “写得好,很好。”


    李纲一抱拳,躬身道:“臣惶恐。”


    赵桓摆手道:“你不必惶恐,惶恐的应当是那些不听你话、让金人破城的官员。”


    “朕封你为尚书左仆射,兼中书侍郎,统筹百司之政,掌财政户籍、农商粮草之事。”


    “国要打仗,民要活命。”


    “你的任务,就是让大宋后方不乱。”


    李纲神情一震,连忙跪地:“臣……必不辱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