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新政
作品:《嫡妹抢我夫君?转身嫁纨绔夺凤位》 “国本动荡,宜早定夺。昭熹帝昏聩暴虐,已失天命。然废立之事,牵一发而动全身。主上建议,可在宗室近支中,择一年幼聪慧、秉性纯良者立之,由摄政王与信老王、内阁元老共同辅政,待其成年,还政于朝。如此,既可安定人心,亦可避免权臣干政或主少国疑之弊。”
黑衣首领不待江霆岳发问,直截了当地说道。
立幼主辅政,这确实是一条稳妥之路。但……
“阁下主上,为何对此事如此关心?”江霆岳追问道。
黑衣首领沉默片刻,道:“主上之心,在于社稷安稳,天下苍生。至于谁坐那个位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能再出一个昭熹帝。言尽于此,王爷自行斟酌。”
说完,他身形一晃,再次融入阴影,消失不见,仿佛从未出现过。
江霆岳呆立良久,心中波澜起伏。
这神秘的黑衣势力,其能量和眼光都远超想象。
他们似乎超脱于具体的权力争夺,更像是一个监督者和平衡者。他们的建议,确实是最符合当前利益的。
*
数日后,经过与信老王、宗正及内阁重臣的紧急磋商,并暗中考虑了那“暗影”的建议,江霆岳最终宣布:
迎立已故荣亲王的,年仅六岁的宗室子赵瑞为帝,改元“永熙”。
由摄政王江霆岳、信老王、内阁首辅三人共同辅政。
同时,以雷霆手段,迅速整顿朝纲:
清算昭熹帝及麒麟余党,提拔有才干的官员,以查抄的罪产和“劝捐”所得为资金,全力支持北方平叛和南方剿匪。
江衡芜不顾伤势,亲自挂帅北上,凭借其出色的军事才能和西山大营精锐,连战连捷,迅速稳定了北方局势。
苏意浓则在后方,以其精明才干,协助处理庞大的查抄资产和协调物资供应,成为了江霆岳不可或缺的助力。
数月之后,帝国终于从那场近乎毁灭的疯狂中喘过气来。
叛乱渐平,漕运复通,民生开始缓慢恢复。
一切似乎都在向好发展。
但江霆岳父子心中的弦却从未放松。
昭熹帝虽然被囚,但其疯狂的阴影犹在;麒麟组织虽受重创,却并未根除,依旧隐藏在黑暗之中,伺机而动;而那支神秘的黑衣力量,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头顶,其实力与意图始终是个谜;庞大的帝国经过这番折腾,更是元气大伤,内外隐患无数。
小皇帝赵瑞的登基大典虽尽力操办得隆重,却难掩国库的空虚和朝野的忐忑。
龙椅上的孩童懵懂无知,所有的重担都压在了三位辅政大臣肩上。
信老王年事已高,更多是象征性的坐镇;内阁首辅周大人是老成持重的文官,善于协调却缺乏魄力;真正的核心和压力,几乎全落在了摄政王江霆岳一人身上。
每日的朝会都如同战场。要钱、要粮、要政策的奏折堆积如山。
北方的将领催要赏赐和补充兵员,否则军心不稳,恐生变乱。
南方的官员哭诉漕运虽通,但沿途税卡林立,豪强盘剥,粮食运到京城已所剩无几。
各地的灾荒、瘟疫奏报依旧不断。
更棘手的是,昭熹帝时期提拔的那些幸存的、善于钻营的官员,开始形成新的派系,或明或暗地抵制新政,甚至暗中串联,散布“摄政王欲行董卓、曹操之事”的流言。
江霆岳常常在文华殿处理公务至深夜,烛光映照着他日益消瘦的脸庞和新增的白发。
他推行新政,裁撤冗员,整顿吏治,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
每一步都阻力重重,每一次决策都如履薄冰。
而北方平叛的主帅江衡芜,其处境更为凶险。
他虽军事才能出众,连打胜仗,但面对的不仅是啸聚的流民,更有混杂其中的精锐匪寇,以及复杂险峻的地形和极端恶劣的气候。
他的左臂伤势因奔波征战而反复发作,剧痛时常折磨着他,但他从未在人前显露分毫。
苏意浓派人送来的药材和书信,成了他唯一的慰藉。在信中,她不仅诉说思念,更将京城局势、官员动态、甚至通过苏家旧渠道了解到的一些江湖风声,细细分析给他听,成为了他重要的情报来源。
一次深夜奇袭叛军老巢后,江衡芜在敌军首领的营帐中,发现了一些制式精良、绝非流民所能拥有的弩箭和甲胄碎片,上面有着模糊的、被刻意磨去的印记,但材质和工艺,与他之前交手过的皇城司精锐以及那晚育麟堂的黑衣死士极为相似!
“麒麟……果然阴魂不散!”江衡芜心中凛然。
他们不仅在朝中制造麻烦,更在直接资助叛乱,拖延战事,消耗帝国本就脆弱的国力!他立刻将这一发现密报回京。
*
而京城之内,苏意浓并未安于王府内院。
她深知钱财的重要性。
在江霆岳的支持下,她以王妃的名义,暗中接手并整顿了部分查抄自威远侯和罪臣的产业,尤其是盐引和皇商资格。
然而,商业领域的斗争同样残酷。
旧有的利益集团盘根错节,对新来的“掠夺者”充满敌意。他们联手压价、断供、甚至制造事端。苏意浓虽精明强干,却也举步维艰。
更重要的是,她通过经营,隐隐察觉到帝国经济更深层的隐患。
——白银大量外流。
昭熹帝时期宽松的海贸政策和暗中进行的卖国交易,导致大量白银用以购买海外奢侈品和违禁品,而出口的丝绸、瓷器等获利却因层层盘剥和腐败而大减。市面上银根开始紧缩,物价却隐隐有上涨之势,民生越发艰难。
她将这一发现告知江霆岳,江霆岳震惊之余,却一时无计可施。
牵一发而动全身,骤然收紧海贸,怕是会引发沿海动荡和商人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