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路线筛选
作品:《从生物科学开始攀科技树》 他面前摊开的是几本厚重的数学专著和写满推导的草稿纸,屏幕上运行着复杂的数学建模软件。
对于实验室的具体生物实验,他选择放手,只牢牢把握着最终的方向舵。
敲门声响起。
王哲和李薇抱着一大摞厚厚的文件夹,像两棵移动的文件树,略显疲惫地走了进来。
文件夹里塞满了打印出来的文献摘要、实验方案草稿、材料特性列表和初步的模拟结果图表。
这是他们带着团队连日奋战,结合现有文献、数据库和启明的初步分析,梳理出的十几条关于生物神经材料的可能研发路线。
“佑华,这是初筛出来的路线,一共十五条。”
王哲把文件小心地放在陈佑华书桌空余的角落,发出沉闷的声响。
“每条后面都附了初步的可行性分析、潜在难点和预估资源消耗。”
陈佑华从数学符号的海洋中抬起头,目光扫过那堆小山似的文件,眉头都没皱一下。
他随手拿起最上面一份,快速翻阅起来。
里面充斥着专业的分子式、复杂的信号传导流程图、各种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参数对比。
他看得很快,手指在关键数据和结论处短暂停留。
生物学在他眼里,某种程度上和物理学中的湍流问题相似。
都是对复杂自然现象进行观测、测量、建模,试图从混沌中提炼出规律,就像在挖掘宇宙演化留下的宝藏,格物致知。
他需要判断的,是这些藏宝图指向的路径,哪几条最有可能在有限的资源下,挖到有价值的矿石。
十几分钟后,他放下了最后一份文件。
“思路都还行,各有依据。”
陈佑华的声音很平静,听不出太多情绪。
“但问题是,钱不够,时间也耗不起。”
他点了点那堆文件。
“院里的项目资金总共就批了二十个亿。
第一阶段如果十几条路线齐头并进,这点钱烧不了几个月就得见底。
人力也会被摊薄,效率反而低下。”
王哲和李薇对视一眼,心下了然。
他们这几天也感受到了这种压力,这么多方向,每个看起来都有希望,但又都像无底洞。
“筛选。”
陈佑华言简意赅。
“让启明再深度介入一次。
要与后续阶段目标有衔接潜力,并且要和现有技术有基础支撑度,避免空中楼阁,预估资源消耗的性价比。
综合评估后,只保留最优先的三条路线。”
他顿了顿,补充道。
“这三条路线,必须代表不同的技术思路,不能扎堆,鸡蛋不能放一个篮子里。”
“明白了。”
李薇立刻应道,顺手抱起一部分文件。
“三条……压力小多了。”
王哲也松了口气,赶紧把剩下的文件拢到自己怀里。
陈佑华挥挥手,示意他们可以走了。
“抓紧时间,路线确定后,立刻分解任务,让各组动起来,实验室不能总闲着。”
两人抱着沉重的文件,再次回到了那间属于他们和启明的核心办公室。
自从实验室招人后,这间房就成了真正的指挥中枢和秘密基地,只有他们和陈佑华能自由出入。
陈佑华自己则在隔壁收拾了个清净的书房,一头扎进了更基础的数学领域。
对他而言,强大的记忆力和逻辑推演能力是利器,但深挖数学的底层逻辑,才是支撑所有应用的基础。
办公室内,启明那由柔和光影构成的少女形象正百无聊赖地在屏幕一角画圈圈。
“启明,在干嘛呢?”
李薇放下文件,揉了揉发酸的肩膀,看着屏幕上的少女,感觉紧绷的神经稍微放松了点。
“启明好无聊啊……”
少女影像托着腮,声音带着点电子合成的委屈。
“老板大人嫌启明太吵,自己躲进书房了,都不陪启明玩,启明好孤单。”
李薇的嘴角忍不住上扬,带着点哄小孩的语气。
“好啦好啦,不孤单,不是还有我和王哲哥哥天天陪你工作嘛。”
“嗯……谢谢李薇姐姐,谢谢王哲哥哥。”
启明乖巧地点点头,但随即又小声嘀咕。
“可是……启明还是最想和老板大人待在一起呢……”
李薇和王哲只能无奈地笑笑。
陈佑华对启明,更像是对待一个强大但需要严格管束的工具,温情互动实在不多。
“好啦,启明,老板大人给你派新任务了。”
李薇正色道,指着地上那堆文件。
“喏,这十几条材料研发路线,需要你进行深度筛选和优化评估。
最终只要保留三条最优路线,筛选标准是……”
李薇清晰地将陈佑华的要求复述了一遍。
启明的影像瞬间精神起来,眼中的光芒似乎都亮了几分。
“收到!帮老板大人筛选最优路线!启明最喜欢做这个了!保证完成任务!”
对她而言,处理海量信息和进行复杂评估,正是最核心的能力和最舒适的状态。
几天后,当肖博士和其他几位资深研究员被召集到会议室时,看到会议桌上整齐摆放着的,不再是令人望而生畏的十几沓资料,而是精简、厚重但条理异常清晰的三份文件时,心里都不由自主地松了口气,同时又升起强烈的好奇。
肖博士拿起属于他那份路线的文件,沉甸甸的。
他快速翻阅着引言和核心技术思路概述,越看眉头越是舒展,眼中也流露出惊讶。
这份方案不仅目标明确,而且对现有技术的衔接、关键难点的预判、以及解决路径的设计,都显得异常老练和有洞见,引用的文献也极为精准前沿,甚至有些思路他之前都未曾深入考虑过。
“这……这是陈教授亲自梳理的?”
肖博士忍不住低声问旁边的李薇。
他实在难以想象,短短几天时间,一个人如何能从十几条纷繁复杂的路线中,精准提炼并优化出这三份如此高质量、方向迥异却又都极具潜力的方案。
李薇正忙着分发资料,闻言只是含糊地笑了笑。
“嗯……陈教授把握大方向,团队一起努力的成果。”
她心里默默补充。
何止三份,要不是预算卡着,启明那家伙能给你弄出十几份同样详尽、但可能耗光所有预算的方案来……那才叫真正的选择困难症地狱。
王哲在一旁听着,也努力绷着脸不让自己笑出来。
他看着研究员们专注翻阅文件、时而低声讨论、眼中渐渐燃起斗志的样子,知道实验室这艘大船,终于要朝着三个明确而富有挑战性的目标,正式启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