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第一阶段

作品:《从生物科学开始攀科技树

    “启明,你说这个神经突触信号模拟,如果用这种梯度材料……”


    “李薇姐姐,根据现有文献和我的模拟分析,该方案在长期生物相容性上存在显著风险,建议考虑……”


    “咳咳。”陈佑华清了清嗓子。


    两人像上课开小差被老师抓包一样,猛地弹开。


    王哲尴尬地挠头:“佑华……我们在……嗯……探讨前沿问题!”


    陈佑华没理会他的辩解,目光扫过屏幕上正乖巧站着的启明,直接切入正题。


    “立项报告提交了,问题不大,资金和资源很快会到位。


    到时候实验室会涌入一批新人,有刚毕业的硕士,也有经验丰富的熟手。”


    他的语气很平淡,像是在交代一件寻常工作。


    “你们两个,作为实验室的骨干和实际管理者,要负责协调好日常运转。”


    王哲和李薇脸上的轻松瞬间褪去,变得严肃起来。


    他们知道陈佑华的意思。


    实验室不是象牙塔,人一多,心思就杂。


    资源的分配、实验进度的压力、成果的署名、甚至日常琐碎的摩擦,都可能引发矛盾。


    作为既要做研究又要管人的角色,担子不轻。


    “明白,我们会注意的。”李薇郑重地点点头。


    “放心吧大佬,保证让大家拧成一股绳!”


    王哲也拍着胸脯保证,虽然眼神里还是透着一丝忐忑。


    陈佑华点点头,继续说道。


    “还有件事,实验室人多眼杂,这间办公室,尽快装个权限锁。


    除了你们俩,其他人未经允许,一律不准进来。”


    他指了指启明所在的电脑。


    王哲和李薇立刻明白了其中的关键。


    启明是核心中的核心,绝不能暴露。


    “对外,所有需要启明参与的数据深度处理、复杂报告生成,”


    陈佑华补充道。


    “统一口径,就说我们与星火研究院有深度外包合作。


    这部分工作由你们俩负责收集需求,汇总后统一处理,再分发结果,流程要清晰,痕迹要可控。”


    “那……赵刚和孙倩师兄姐呢?他们也不能接触吗?”王哲问道。


    这两人是刚从张教授那里拐来的,算是比较亲近的自己人。


    陈佑华摇了摇头,语气没有波澜。


    “暂时不行,找他们来,是给你们分担具体实验任务和人手管理压力的。


    实验室的进度必须加快,没有时间像你们以前那样按部就班地磨洋工。启明,”


    他看了一眼屏幕。


    “是给你们俩的专属工具,利用好它,把效率提上去。”


    王哲和李薇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沉甸甸的责任和一丝紧迫感。


    陈大佬的意思很明确。


    启明是核心,但他们俩是驾驶员和领航员,必须掌控好方向,并且保守秘密。


    实验室的成败和速度,很大程度上系于他们二人之手。


    “明白!”两人异口同声。


    .........


    几天后,项目立项正式批复的消息传来,资金开始陆续到位。


    A-705实验室第一次全员大会在宽敞的会议室召开。


    陈佑华站在长桌尽头,看着下面坐得满满当当的人。


    除了王哲、李薇、赵刚、孙倩这几位元老,还多了十几张陌生或半生不熟的面孔。


    有刚从学校出来、眼神里带着兴奋和一丝懵懂的应届硕士。


    也有三四十岁、神情沉稳、带着审视目光的资深研究员。


    实验室终于有了人气,但也带来了复杂的人心扬。


    “项目立项通过了。”


    陈佑华开门见山,声音不高,但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


    “在座的各位,面试时应该都清楚我们这个实验室要做什么。”


    “生物机械融合义体。”


    他没有慷慨激昂地描述项目的伟大意义,也没有掩饰其巨大的困难。


    “我知道,肯定有人心里在想,这目标是不是太异想天开了?是不是步子迈得太大?”


    他平静的目光扫过全扬,像一台精准的扫描仪,捕捉着每个人的细微反应。


    有人眼神专注,有人微微皱眉,有人低头看着笔记本,也有人面无表情。


    “有想法很正常。但是,”


    他话锋一转,语气依旧平稳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度。


    “既然选择了加入这个实验室,签了合同,那么从今天起,所有人的工作重心和目标只有一个。”


    “向着这个成果前进。”


    他顿了顿,目光变得锐利了一些。


    “我的实验室里,不欢迎偷懒耍滑,更容不下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有疑问,可以在项目讨论会上提,有困难,可以找王哲、李薇或者我沟通。


    但私下抱怨、动摇军心,或者出工不出力,不行。”


    他没有提高音量,但话语中的分量让会议室的气氛瞬间凝重了几分。


    几位资深研究员交换了一下眼神,表情更加严肃,几个新人则下意识地坐直了身体。


    “项目第一阶段的目标,”


    陈佑华点开身后的投影,上面清晰地写着。


    “寻找或构建一种具备生物神经双向传导功能的界面材料。”


    他解释道:


    “简单说,就是需要一种特殊的桥梁材料。


    它要能稳定地嫁接在生物神经上,既能精准地翻译神经细胞释放的化学信号,将其转化为电信号来控制义肢。


    同时,也能将义肢传感器接收到的外界信息,转化为电信号,再翻译成神经细胞能理解的化学信号,传回大脑,实现感觉反馈。”


    这个目标一抛出,会议室里顿时响起一片压抑的吸气声和低低的议论声。


    “双向传导?还要实现感觉反馈?”


    “这……这难度系数也太高了!”


    “现在有成熟的技术吗?”


    新来的肖研究员,一位四十岁左右、戴着厚眼镜、在神经材料领域耕耘多年的博士,忍不住推了推眼镜,眉头拧成了疙瘩,直接开口质疑:


    “陈教授,恕我直言,这个目标设定……是否过于激进了?”


    他的声音带着专业研究者的审慎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


    “据我所知,目前国际上最前沿的研究,比如鹰国NBS实验室的人造神经,也只是在单向信号传递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传输速度确实达到了天然神经的两倍。


    但即使如此,他们在感觉反馈方面,也只实现了最基础的冷热感知,距离精细触觉和本体感觉反馈还差得很远。”


    他环视了一下在座的同仁,继续说道。


    “这本身就是一个需要多学科顶尖团队长期协作的系统性工程!


    涉及神经生物学、材料科学、微电子、信号处理等多个领域的极限突破。


    我们一个实验室,哪怕设备再好,想要在短期内啃下这块硬骨头……恕我难以乐观。”


    肖研究员的话像一块石头投入水中,激起了更多附和和担忧的低语。


    其他几位有经验的研究员也纷纷点头,面露难色。


    项目一开始就挑战如此高难度的目标,风险实在太大了。


    万一投入巨大却长期没有产出,对团队的士气和个人的履历都是打击。


    陈佑华安静地听着,脸上没有任何被冒犯或者不悦的表情。


    等议论声稍歇,他才平静地开口:


    “肖博士提到的NBS实验室的进展,以及项目的系统性难度,都是客观事实。


    我清楚这个目标有多难。”


    他承认了困难,没有回避。


    “但是,”


    他话锋一转,目光扫过众人。


    “正因为难,才有做的价值。


    鹰国能做到单向突破,我们为什么不能尝试双向?


    他们还在摸索冷热感知,我们就不能探索更精细的反馈?”


    他的语气依旧平淡,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决心。


    “项目难度,不是停滞不前的理由。


    系统性工程,那就把它拆解成一个个可执行、可验证的子课题。


    这就是在座各位需要发挥才智的地方。”


    他看向王哲和李薇。


    “王哲、李薇,你们负责在一周内,拿出第一阶段的详细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图,明确各小组的分工和阶段性里程碑。资源、设备、人手,优先保障。”


    “是!”


    王哲和李薇立刻应道,压力山大,但也眼神坚定。


    “至于各位,”


    陈佑华的目光再次扫过所有研究员,包括面露忧色的肖博士。


    “项目已经启动,资金已经到位。


    现在要做的不是讨论能不能,而是思考怎么做。


    你们每个人都是精挑细选进来的,我相信你们的专业能力。”


    他最后总结道。


    “第一阶段,我们不求立刻拿出完美的成品材料。


    核心是验证可行性,找到突破口,哪怕是在某个微小环节上取得可重复、可量化的进展。


    散会,王哲、李薇留一下。”


    会议结束。


    研究员们表情复杂地陆续离开会议室。


    有凝重,有压力,也有被挑战激起的隐隐斗志。


    肖博士走在最后,回头看了一眼正在和王哲、李薇低声交代什么的陈佑华,推了推眼镜,眼神深沉。


    他知道,上了这条船,就没有回头路了。


    无论前路多难,都得硬着头皮走下去。


    至少,这位年轻的老板,看起来头脑很清醒,目标也很明确。


    而陈佑华,正对着王哲和李薇,声音压得更低。


    “让启明启动,第一阶段的核心模拟和材料筛选,让它全力介入,我要看到效率。”


    启明的存在,才是他敢定下如此高难度目标的真正底气。


    但这份底气,只能由最核心的两人来掌握。